专家观点

廖肇羽:环塔里木华夏文化遗产抢救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普及

摘要: 环塔里木华夏文化遗产抢救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廖肇羽我来新疆十八年,一直潜心西域文化研究,西域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审视中华文化的新视角,这是站在祖国西北角深刻审视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文化,所看到的中华大地内涵也更为宏阔深远。即除了长江、黄河、珠江、淮河,还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锡尔河、阿姆河;在泰山、阴山、秦岭、南岭、横断山 ...

环塔里木华夏文化遗产抢救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普及

廖肇羽 


 我来新疆十八年,一直潜心西域文化研究,西域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审视中华文化的新视角,这是站在祖国西北角深刻审视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文化,所看到的中华大地内涵也更为宏阔深远。即除了长江、黄河、珠江、淮河,还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锡尔河、阿姆河;在泰山、阴山、秦岭、南岭、横断山脉之外,还有昆仑山、天山、帕米尔、阿尔泰山、大雪山(兴都库什山)、太和岭(高加索山);除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还有《山海经》、《穆天子传》、《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大唐西域记》、《西域水道记》,以及英雄史诗《江格尔》、《玛纳斯》、《福乐智慧》。西北壮丽河山,千古文字,一样在拓展并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初来新疆时,众人频繁给我解说,佛教和伊斯兰文化前后相继,笼罩全局,但经过十余年艰苦卓绝的田野调查,发现的是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非伊斯兰世界——华夏文明遗存。天山南北众多的城池(比如交河古城、高昌古城、奇兰古城、徕宁城、石头城、阴阳八卦城)、关隘(比如铁门关、盐水关、神山堡、公主堡、济浊馆)、烽燧(比如大墩烽燧、营盘烽燧、奇兰烽燧、克孜尔尕哈烽燧、莎车烽燧)、古道(比如白水涧道、龟兹于阗道、夏特古道、姑墨扜弥道),它们曾是丝绸之路上的军事要塞,也是汉唐以来各个族群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另外,文化价值颇高的地名、文书、墓葬、道观、佛寺、石窟、帛画对后人了解中西交汇的西域文化,尤其是圣学西行——中原华夏文化西渡流沙有着重要意义。


西域文化“一元多样”,它的特性在于多样性并存,但羌塞—华夏文化为主流文化,其规模数量远远超过印度佛教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的总和。一个简单的史实就是,在龟兹文化区的新和县重点文物古迹共四十多处,属于华夏文化的古城和烽燧遗址有它乾城、柘厥关、玉奇喀特古城、通古孜巴什古城、羊达库都克烽燧、库伦子烽燧、吐孜土尔烽燧等近三十余处,属于佛教文化的石窟寺院仅有托乎拉艾肯石窟、铁吉克佛寺等四处,属于伊斯兰文化的清真寺仅有三座(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修的清真寺不在其内)。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片面夸大西域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并不符合历史真相,这显然有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嫌疑,至于华夏文化遗存占据主体则与历代中央王朝设置西域都护府等地方派出机构,直接治理西域息息相关。


 我们在新疆十余年中,最大突破就是运用现代技术持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调查,“数字西域重点实验室”引领我们团队,陆续集聚了照相机、摄像机、遥控飞行器、遥感仪器平台、卫星定位系统、非线性编辑机等现代技术设备,为西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铺垫了数字化技术基础。我们持续进行了十余年的“数字西域文化”项目旨在对当地城池、关隘、戍堡、烽燧、道观、文书、洞窟、岩画等重要历史遗迹采集数字影像、建立缩微模型、完善电子档案,使数字西域文化作为历史古迹的电子标本得以永久保存,是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方式复原历史真相,弘扬文化传统。这些有效推动了西域丝路记忆,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该地重要历史遗存保护工作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十九世纪以来,随着普尔热瓦尔斯基、斯坦因、斯文·赫定、马达汉、橘瑞超等西方探险家的到来,西域古代文献和文物纷纷流失海外。这是一个历史悖论,一方面西域遗珍流失国外,还成为今天中国学者研究西域史不可或缺的参考资讯;另一方面除了翔实的考古调查记录外,还有大量考证和分析研究,促使中外学者的探讨异彩纷呈,几乎所有成就斐然的东方学家都投身西域出土资料的研究工作。


问题在于,一百多年过去了,当时受考察时间、挖掘队伍、语言障碍、技术条件诸多方面限制,已经显得不无单薄且误差繁多,而诸多谍报任务缠身兼欧洲文化中心论解读,引发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视野偏差。因为在西方的中亚探险考察记录与解读中,众多华夏文明遗物被抛掷不该遗忘的角落,或者说西渡流沙的华夏文明遗存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被有色眼镜过滤掉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持续治理的西域大地,中华民族拥有辉煌古老的西域文明,哪怕现当代仍有最优的社会实践,却缺乏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来阐释西域文明的来龙去脉。


最主要的根源在于数以万计的西域文物流失海外,并被西方学者持续误读,使得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失去了可以说明和诠释自己的材料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导致对西域新疆历史传统和现实经验的解释权,似乎搁在西方人手中。中国学者努力借用外在世界的,尤其是“欧洲文化中心论”的知识理论体系来认识西域,借尸还魂即援引西方话语权来推广自己,成为中国边疆史地学者所面临的一种困境。百余年来,那批被西方探险家攫取的西域文史资料及多样化解读,本来问题多多反被推崇备至,很多人像是被西方知识理论体系洗了脑一般,以为神圣不可冒犯。


 中华文明对世界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那些源自中国却在世界各地大放异彩的文化元素,它改变和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西域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却没有催生富有中国特色的西域学思想体系。坦率地说,一个知识理论体系没有自己的材料库存犹如浮沙建塔,中华西域文明中的欧洲文化中心论就成为必然。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天山南北有目前难以数计的道教资源,相关文化遗存及地名数不胜数,可迄今为止,论述西域佛教、伊斯兰教,乃至祆教、摩尼教、景教的研究成果卷帙浩繁,西域道教研究却空白一片。


知识背景的巨大差异使西方探险家的视线聚焦在印度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遗存,他们研究的热情、广度和深度都超乎人们的想象。我想这不能过分谴责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偏见,主要的责任在于中国知识界本身,因为我们对天山南北的家底至今也没有摸清楚,没有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资源库。


作为一种外来的知识体系,既不能解释历史与现实,也不能为理性社会所接受,在实现社会治理过程中反而扮演着负面角色,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一味疏离中华文化,而倍加亲睐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原因所在。新疆积累的很多问题与政策或策略失误有关,决策者固然要负责,但提供知识理论体系的知识界也有很大一份责任,问道于盲自然懵懵懂懂。我们当前急需做的是,对天山南北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拉网式田野调查,构建起自己的中华西域文化数据库,梳理源远流长的中华西域文明思想体系。基于实践之上的知识体系具有无限的创造能力,人们将看到西域文化知识体系由中国学者重新推动和建构,在国际舞台上则表现为强大的软实力。


 环塔里木是广袤西域文化的核心辐射区,数量庞大的历史文化资源涉及区域内国家认同的高度与民族之忧的深度,通过数字化技术保存与复原西域历史文化资源,涉及西域的自然遗产、历史文物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是在永久保存珍贵历史遗存的同时,使西域文化瑰宝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将环塔里木的众多文化遗产、潜在学术资源转化为当地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因为时代因素,西域历史文化资源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进展不多,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结合数字化技术来保存、研究与复原,最终达到重新思考西域丝路研究的新视野,“数字西域”就有集国民教育、遗产保护、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性。


“数字西域文化”专项致力于将当地一切文化遗存以毫米的精度虚拟在电脑里,一是将数字技术引入西域文化遗产保护,将相关的一切文明遗存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影像,借以永久保存;二是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西域文献、研究成果、相关资料,通过数字处理,汇集成电子档案,用计算机完整地储存为电子档案,为中华西域文化数据库建设添彩。用史实正本清源,让历史告诉未来,这会为弘扬中华西域文化带来很大空间和新的可能性,特别是为学术界系统提供了数以万计的新资料,为人们论证西域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众多揪心问题提供了翔实材料。


 环塔里木干旱的气候条件,使得许多暴露在外的历史遗迹得以保存千年,可是根据近年来的测绘和文物信息,由于全球周期性气候演变,环塔里木雨水逐年增多,加上长年的风沙侵蚀及人为破坏,当地华夏文化遗存已受到严重损害。近年来该地区周期性降水增多,夯筑墙体陆续坍塌,雨水降落在遗迹的夯土上面,水泥结壳后又被风吹走,周而复始形成了对遗迹的毁灭性损害。


此外,当地人口增加、各类旅游探险活动增多,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了较大压力,古城、烽燧、佛寺、道观、壁画处于加速毁损境地。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异,环塔里木不少文化遗产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机,主动地建立数字档案,保存现有信息,以备后人研究,这是与大自然赛跑,因为古老文化遗产总是处于消褪中,信息量越来越少,远不是人为的努力所能改变。


 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西域学研究的国际潮流就是数字化,“数字西域”项目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次,采集详尽数据资料,展现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的细貌。1、通过GPS数据在数字地形图上标定文物点的地理位置、展示周边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2、通过测绘古城、遗迹、建筑等空间数据,建立3D模型,辅以多视角或虚拟漫游技术,展示建筑、遗迹的空间结构。3、通过对单一场景摄影并制作高清交互影片方式,记录和展示建筑、遗迹的环境及室内影像细节。4、通过撰写、整理文字资料、拍摄、整理影音资料,从各方面充实相关信息。所有这一切最终要形成文献数字化、文物数字化、遗存数字化、民俗数字化等一系列庞大的数据库。


“数字西域”强化丰厚文化遗产的采集、制作与研究,显然是要将辽阔西域的不可移动文化遗存和可移动文物资料拍摄成影像以网络共享,供海内外所有的研究机构无偿查阅,再度为国际显学助力,从多方面凸显西域文化多样性研究的鲜明特色,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向现代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创新能力,以及彰显华夏文化为西域多元文化主体的重大论证意义。事实上,近两百年以来,众多学者一直在设法论证新疆自古以来属于中国。


 中原西域的地理山川彼此相依,普通大众血脉相连,而人类任何传统恰好都源自深厚的生活基础,任何一种文化思想都脱离不了具体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土壤。西域高踞在曙光初现的文明地平线上,曾经对中华大地产生深远影响,昆仑神话体系是中华民族传说中最重要的精神源头。


与此同时,远自夏商周的先秦时代,中原文化便进入西域开创华夏文明之基,迄今愈来愈多文物考古提供了不容置疑的证据。我们不能抹煞中原华夏文化对西域大地的深厚润泽,比如巍巍昆仑是世界屋脊,它是万山之祖、万水之源、万神之都、万脉之根,周边环绕着东亚、南亚、西亚和中亚。


贯通西域和中原的玉石贡道有着悠久历史,正是有了中原文化对玉的精神内涵再塑造,昆山之玉才发生前所未有的文化提升,后来比德于玉[1] 寓意人的道德品行,表述一种精神境界。再比如西天山额尔齐斯河流域、两河流域[2] 、七河地区[3] 出土文物,与新疆伊犁、库车、吐鲁番、哈密,乃至秦陇高原的出土文物都有相似性。玉石运输两大枢纽分别名为玉门、阳关;东天山博格达三峰并列,在清代之前被称作笔架峰;帕米尔因地理形状初名舂山,后由满山植被更名葱岭;哈密得名镇西、碎叶川易名楚河、阿姆河曾名沩水、里海故名西海、饮马河亦称孔雀河。这些汉式地名意象流荡整个西域,且都是中原华夏文化体系对它的命名,乃至闪烁着农耕文化的基因。天山南路的姓氏文化同样值得关注,于阗姓尉迟(后改姓李)、焉耆姓龙、龟兹姓白、疏勒姓臣,所有这些王族姓氏一直延续到清代伊斯兰文化全面兴盛为止。


 中原和西域在夏商周乃至更为远古时期便密切往来,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便陆续设置地方派出机构使者校尉、护鄯善以西使者(校尉)、西域都护府,从此开启了历朝历代对西域全面而深入的治理。众多族群陆续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家系出同源,感情深厚,理念一致,千里来龙,结穴于此。然而,葱岭东西、天山南北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经过漫长时期的异质文化流播,尤其是清代伊斯兰教全面崛起,致使文化易容。


我们长年累月在乡下跑,发现如今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化,这就好比无论我们如何西装革履,也不是美国人或英国人,套用流行歌曲的唱词就是:“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与此类似,哪怕维吾尔或哈萨克穿上唐装旗袍,也不会是汉族人。请注意,大小族群如果一直游离于中华文化之外,那将始终都会成为中国心腹之患,它完全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给边疆以及整个中国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甚至是威胁。如果用一根红线将新疆近年的众多政治事件贯穿起来,就可以让人们看清楚个中脉络,文化差异是多年来民族问题波谲云诡的主因。


 国家强大并不意味着绝对的长治久安,政治派与经济牌只能短暂性抑制三股势力,只有深厚不绝的文明才能滋润平稳安宁的社会心态并延续下来,只有中华文化才能解决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价值定位与精神取向问题。我们今天的边疆民族教育进入了一种困境,过于强化民族各自特性而与主体民族脱节,民族关系高度敏感,成为集自尊与敏感、坚强与脆弱于一身的复杂组合体。


我要说的是,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多元地带,今天疆内外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以及历史上由汉族演化成的回族、由汉族与蒙古族演化成的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信奉的是波斯—阿拉伯文化,那是与中原华夏文化有所疏离的另一文化体系。正缘于此,短短三百年中他们竭力弘扬传统文化,且与占据主体的汉族渐行渐远。传统文化虽然看似无形,犹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作用力强劲无边,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借用庄子的话就是无用之大用。实在说,对比一下一百年前西方探险家的诸多描述,建国以来新疆的政治面貌与经济建设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进步,可疆独、东突等分离主义倾向不绝若缕,原因就在于它不单纯是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骨子里就是一个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文化不同,心态各异,我们遭遇的是一场真正的精神危机,是彼此思想难以顺畅沟通的隔离感。


 源远流长的文化脉动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可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真正理解它,生产生活中努力按其方式践履信仰。在边疆各族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的整个教育体系中逐步扩展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跨文化传播华夏文明以种德收福,实质是寄望从古人的思想世界中寻找灵感,并激发活力,使各少数民族渐渐地融入到一种伟大的精神之中。


汇聚精神甘露感动至善人心,任何一种传统都是前人总结无数经验教训得来,它不仅仅是工具知识理性,而且是精神价值系统,伟大文明一定会给社会进步的文明大厦添砖加瓦。我们的双语教育无疑非常重要,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扫清语言障碍的工具目的性上,就难以温暖心灵世界,培植精神动力,推促不同文化背景的普通大众融合发展。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文化多元、宗教多元,在少数民族腹地沿着多元现代化的思路普及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在充盈他们的精神世界,换一种心态生活。有教无类,德行天下,我们与新疆各个少数民族之间应该怀有一种宽容心态,在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里,有了滋润心灵的鸡汤,生命深处得到感动,以恶抗恶的道德基础自然日益松动,势必重铸边疆地区的中华文化向心力。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一种会话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即便懂得听、懂得说、懂得写,若缺乏人文素养,丧失智慧根基,等于空有躯体而无灵魂。由于长期重知识而轻智慧,对人文教育倾斜不够,也轻忽学生的心智启迪与性情塑造,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很好地向学生传授,造成各族学生研习传统文化的心理障碍。


在多民族聚居区的新疆,目前双语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此基础上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增加了一个思想维度,经语言而文化达到自我身份认同,可把双语教育带入一个新的发展境界。国语教育兼文化普及可让孩子从小养成亲近国语国文与中华文化的习惯,应该抓紧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个契机,灵活调整以营造最佳学习环境,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比重。饮水难免思源,孩子自然而然地追本溯源以了解自己的根,等于让人们径直踏入身份的自重、文化的认同,并化解歧见的精神王国。


 新疆现在有三大文化乱象,凡是外来的,就是先进的;凡是传统(此处特指汉族)的,就是破旧的;凡是民族(此处特指少数族裔)的,就是神圣的。我们对此要力挽狂澜,深刻反省。西域历史文化资源库的建设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西行,寄寓着国家与民族的伤痛与希望,涉及的其实是文教普及与边疆秩序的深层次问题,这不是谁出于私利的权衡,而需秉持公心而为,它牵连到未来新疆长治久安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症结。


比方说,环塔里木内部有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外围与中亚五国、西亚阿富汗与伊朗,南亚巴基斯坦与印度相邻或接壤,文明背景属于多族群、多宗教、多文化相互融会的特殊区域。由于众多跨境而居的民族构成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人们日常谈论的疆独、东突等分离主义势力,不单纯是南疆或北疆的孤立问题,寻求妥善解决之道需要大智慧、新思维、铁手腕。作为新疆南疆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我们不仅要研究塔里木盆地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心态,而且要努力探讨跨境民族的诸多问题,并上升到国家认同和民族之忧的战略层面。

 

[1] 本为自然物质的玉石被人为地赋于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把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内容与玉的天然物理性能相比附。

[2] 中亚的两河流域,是指两条源自葱岭汇入咸海的阿姆河与锡尔河间地。

[3] 七河地区:巴尔喀什湖、伊塞克湖及楚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克孜尔尕哈烽燧

玉奇喀特古城

通古斯巴西城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