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西安市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揭牌,管理监测大雁塔等5处世界文化遗产点
在11日的陕西省文化遗产日活动主会场,我市为市辖的5处世界文化遗产点设立的监管中心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个同时管理5处世界文化遗产点的监管机构。
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申遗,其中陕西境内包括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等7处遗产点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7处遗产点有5处在西安,为了更好地监测和管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这5处遗产点,市文物局为此专门成立了“西安市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
据西安市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成立后将对5处遗产点的古建筑沉降问题、古遗址保护现状、气候变化以及人为建设等因素引起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并每年编写监测报告,为保护文化遗产做好数据记录和日常管理。据悉此前在杭州、郑州等地也有类似的机构对世界文化遗产点进行监测和管理,但像西安这样一个中心同时监测管理5处世界文化遗产点的尚属全国首家。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我省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
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昨日上午9时许,动听的长安古乐、婀娜的敦煌飞天舞蹈,端庄的汉服服饰展演,让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群众大舞台前挤满了前来观看的市民,这是我省文博系统在庆祝和展示近年来陕西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丰硕成果。
文化遗产融入百姓生活
春末夏初是适合出游的季节,大明宫遗址公园、汉阳陵遗址公园、杜陵以及汉唐帝王陵带都成了很多市民郊游出行的好去处,这是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最好体现。自2005年以来,我省提出了大遗址保护的理念,选择分布于城市或靠近城市的大遗址,实施遗址公园建设,秦始皇陵、大明宫、汉阳陵等国家遗址公园的相继建成开放,逐步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环境、即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也成为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亮点和典范。
同时,我省根据汉唐帝陵分布特点和区域城乡发展需求,提升展示服务水平,编制了《汉唐帝陵文物旅游线路规划》,通过线路规划连接、遗址展示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等,致力于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旅游结合,带动当地群众致富。
近几年来,我省提出“博物馆引领时尚生活”理念,先后开展了“把博物馆产品带回家”、“让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历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开发了以文物文化为内涵的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并正在运用“互联网+”和现代数码技术建设智慧博物馆,让博物馆文化进一步融入百姓生活。
文化遗产保护联袂精准扶贫
我省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倡导的精准扶贫相结合,积极拓展文化扶贫,让文化遗产惠及民生。将彰显黄土高原的雄浑和现代农业技术典范的关中旱作农业代表——宜君哭泉梯田,建设成为宜君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将蕴藏秦巴汉水的灵动和远古农耕文化活化石的陕南稻作农业代表——汉阴凤堰古梯田,建设成为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这都成为我省融自然生态、农耕文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新的文化亮点,既改善了当地经济结构,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省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周魁英说:“目前我省共有4905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11处,还有9个世界文化遗产点,我们希望能通过文化遗产日的系列活动让更多老百姓认识、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从而形成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局面。”
在昨日活动现场,我省还表彰了一批优秀群众文物保护员及长城保护员,同时以图片形式展示了全省“十二五到十三五”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本月内,我省各地市和博物馆都有多项文化遗产日的系列活动,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去您附近的文博单位体验和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