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文明 辉映丝路
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数千年来留下了诸多璀璨的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外联合开展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遗迹修复,举办文化艺术展览,让丝路遗产焕发新光彩。本期“‘一带一路’艺旅绽放”系列报道约请考古学家、博物馆馆长、文物保护工程师、文博摄影师等讲述他们的亲历故事。 联合考古探遗珍 王建新 丝绸之路是 ...
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数千年来留下了诸多璀璨的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外联合开展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遗迹修复,举办文化艺术展览,让丝路遗产焕发新光彩。本期“‘一带一路’艺旅绽放”系列报道约请考古学家、博物馆馆长、文物保护工程师、文博摄影师等讲述他们的亲历故事。 联合考古探遗珍 王建新 丝绸之路是 ...
野生植物何时被“驯化”?哪些植物是先民最重要的“口粮”?考古学家又是怎么知晓几万年前的人类吃什么的呢?借助植物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碳十四测年技术、残留物分析、古DNA研究等技术,考古学家发现,先民对粟黍等植物的选择、驯化和栽培,经历了长达万余年的漫长过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里的猿人雕像。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 ...
今年是郭店简出土三十周年,释文公布、出版二十五周年。 1993年10月,郭店简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该墓的下葬时间为公元前300年前后,即战国中期偏晚。该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十分重要,包括《老子》《太一生水》和《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 ...
新书《此处葬曹操》作者、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5日受邀参加全国新书首发中心在深圳中心书城举办的《此处葬曹操》新书沙龙。 在向读者分享曹操高陵的考古现场与研究进展时,唐际根表示,最欣赏曹操的真性情,他“不装”,很真实。唐际根介绍新书《此处葬曹操》。 王舒蕾 摄 唐际根是曹操高陵发掘的见证者,曾长期担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 ...
【策展者说】 如果票选国家博物馆最受观众喜爱的文物,“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应该会名列前茅。这件陈列于“古代中国”展厅秦汉部分中心展柜中的青铜酒器,总能凭借它健硕厚重,又不失精巧灵动的造型,留住观众的目光。 “1963年1月11日,陕西省兴平县豆马村社员在取土时,发现一件铜犀尊和其他文物多件。”60年前文物出土报告中的文字,是 ...
7月11日至12日,全国考古工作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谈对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的认识体会,深入总结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考古工作的重要成就。大家表示,将更加努力多角度探寻古代中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 ...
2023年6月8日—7月6日,应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渤海研究院邀请,俄罗斯远东地区著名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利沃维奇·伊夫里耶夫(А.Л.Ивлиев)研究员进行了授课、交流及学术考察等系列活动。А.Л.伊夫里耶夫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中世纪早期考古部首席研究员,其所开展的渤海、契丹考古学考察及学术研究在 ...
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近些年来蓬勃发展的中国考古,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高星认为,未来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将出现“方法论体系更加精细化、标准化”“科技考古与考古科学走向融合”“人工智能技术(AI)技术大显神通”等系列趋势,其核心发展要素是更 ...
春寒料峭,人们骑着马,赶着牛羊,从冬牧场向春牧场迁徙;秋后,又将牲畜从秋草场转到冬牧场——专家推断,这种四季转场的游牧形态,在青铜时代的新疆地区博尔塔拉河流域已经存在。 “通过对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考古发掘及在博尔塔拉河流域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我们推断,在距今4000年至3500年的时间跨度内,该流域甚至周边地方已经出现了四季转场的 ...
第十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及北方旱作农业与早期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9月2日至3日在“世界小米之乡”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在会上提出,伴随着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文化序列的建立,该区域旱作农业系统历经孕育、形成、发展、成熟、过渡、鼎盛六个阶段,以发达的旱作农业经济为基础,推动距今4000-3500年夏家店 ...
2023年9月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钱国祥研究员应我院邀请,做了一场题为《洛阳汉魏故城的都城空间格局》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是广州考古70年系列活动及“广州考古·名家讲坛”系列讲座2023年第5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钱国祥研究员讲座现场 讲座纪要如下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讲座伊始,钱国祥研究员以司马光的 ...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大家谈】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系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具有独特的属性、内涵和发展路径。它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灵活性、适应性。这些特质在旧石器时代就已萌芽,根脉深长。中华文明体系的形成与神州大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华夏古人群的连续演化,以及史前文 ...
赋能文保,制器为先。文物承载灿烂文明,科技装备助其长寿长安,活力不竭。 9月27日,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制器为先:文物保护技术装备成果展”在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重庆)开幕。 这是我国首次以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为主题的大型场景展,身处其中,观众不禁赞叹:“中国制造”已经在文 ...
上个月,全国政协的一个学习组召开座谈会。会上,各与会专家就如何推进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研究各抒己见。我也有发言。但那次会议的范围很小,今天是个以文明问题为主题的学术大会,正好借今天的机会,我把在那个会上我发言的要点与各位同道共享。 一、中国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问题的提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针对当时获得的若干重要的考古 ...
2023年6月13日晚,受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科技考古教研室主任、研究员崔剑锋教授在文科楼316教室作题目为《陶瓷考古科技分析》的专题讲座。本场讲座由我校历史学院王涛副教授主持。 崔老师指出,根据想要从文物材料本身了解得到的考古学信息,可以将文物材料理化测试分析分为5大类,包括年代学测定、材料工艺史 ...
坐落于苏州吴中区大运河畔的吴文化博物馆又名吴中博物馆,是一座建馆三年的地方性博物馆。开馆至今,吴文化博物馆异常活跃,除了主打吴文化的系列展外,该场馆也推出了“亚欧大陆古代文物精品展”“伊特鲁里亚文明展”等海外展,“三国”“云冈”等中国文化的主题展,还有结合当代艺术的现代展,以及多主题和种类的讲座、公教、戏剧社活动等。吴文化博物馆 ...
大英博物馆目前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这样的危机就像一种罗夏克测试,对不同的批评者展现出不同的面向。一家博物馆承认约有2000件文物失踪(被认为被盗),等于承认博物馆在最基本的、文物保管上严重失职。这一事件在全球引起关注,也让大英博物馆的2021-2022年报中,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开篇所宣称的“大英博物馆正全力以赴”充满 ...
文物流失是一种历史之痛。事实上,无论是引发广泛关注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近期的文物被盗丑闻,还是“文物拟人化”创作,文物流失与回流都备受关注。“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惊人。这些文物中的核心文物(国宝级文物),必须争取早日回归。”曾主编《归来:中国海 ...
十一黄金周假期,大家在奔赴旅游目的地时,总会遇到各种亟待保护和活化的建筑遗产。我们希望这样的空间载体能长久留存,让人能够继续思考历史与当下。本文整理自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伍江教授在“多元协作,遗产创新”古镇保护同里论坛(2023)上的发言。经发言者审定。“多元协作,遗产创新”古 ...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侯杨方教授的新作《这才是丝绸之路——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是他花费十年时间,超过20次、累计行程3万公里重走丝绸之路的实地考察。新书出版之际,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团邀请了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和侯杨方教授做了一次线上对谈。本文根据此次活动的内容整理而成。张骞出使西域,敦煌323窟主持人:不管是我们今天的对 ...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6月,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共同努力下,“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共33处遗产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年,由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提交的,包含9处遗产地的“丝绸之路:片治肯特—撒马尔罕—派依肯特廊 ...
吕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者按】又是一年“考古时”。即日起,“考古2022”系列稿件将陆续见刊,这是澎湃新闻·私家历史连续第四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邀请8位学者撰写总结性稿件,对过去一年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做全时段、全方位梳理,以飨读者。科技考古是在考古领域运用多种自然科学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逐步形成的自然科 ...
《丝路北道》彭英之 著文汇出版社本书不仅仅是带你漫步雄关古道也让你感受历史的漫漫风沙穿越空间与时间,过去与现在地理与人文,东方与西方丝路北道手绘线路图,李文怡画彭英之《丝路北道》插图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在他的想象中,那是一条浪漫而古老的道路:珍贵的药材香料流出去 ...
郭晔旻/文侯杨方(以下简称“作者”)教授的新著《这才是丝绸之路——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费时多年,亲身勘测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经过的著名地点。书中所刊载的大量实地高清照片,使读者对这条往往仅停留于“概念”上的“丝绸之路”有了更为直观、清晰的认知。将“概念”打上引号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时下大众对于“丝绸之路”的认知,距离史实相差太远 ...
丝绸之路上的阳关演讲人:荣新江演讲地点:敦煌市阳关博物馆网络讲座演讲时间:2023年6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关隘,同时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标。本次讲座,我们主要讲述从汉至五代这段时间里的阳关和丝绸之路相关内容。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编者按】又是一年“考古时”。即日起,“考古2022”系列稿件将陆续见刊,这是澎湃新闻·私家历史连续第四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邀请8位学者撰写总结性稿件,对过去一年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做全时段、全方位梳理,以飨读者。宋辽金元明清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代遗迹类型多样,既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面的社会文化 ...
【编者按】又是一年“考古时”。即日起,“考古2022”系列稿件将陆续见刊,这是澎湃新闻·私家历史连续第四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邀请8位学者撰写总结性稿件,对过去一年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做全时段、全方位梳理,以飨读者。在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发现有湖南桑植官田遗址、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吉林 ...
【编者按】又是一年“考古时”。即日起,“考古2022”系列稿件将陆续见刊,这是澎湃新闻·私家历史连续第四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邀请8位学者撰写总结性稿件,对过去一年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做全时段、全方位梳理,以飨读者。2022年,疫情反反复复,秋冬之际达到顶峰。田野考古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人员流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近乎静止 ...
以往有关晚清上海对外贸易史的研究,多关注洋行制度、买办制度等内容。例如《上海对外贸易》一书,上篇(1843—1894年)共有四章内容,其中第二章讲洋行,第三章讲买办。罗兹·墨菲在《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一书中表示,当时所有西方洋行都有六个工作部门:一、茶叶部,二、生丝部,三、以布匹为主的“曼彻斯特商品”部,四、运输保险部,五、房地产部 ...
坐落于苏州吴中区大运河畔的吴文化博物馆又名吴中博物馆,是一座建馆三年的地方性博物馆。开馆至今,吴文化博物馆异常活跃,除了主打吴文化的系列展外,该场馆也推出了“亚欧大陆古代文物精品展”“伊特鲁里亚文明展”等海外展,“三国”“云冈”等中国文化的主题展,还有结合当代艺术的现代展,以及多主题和种类的讲座、公教、戏剧社活动等。吴文化博物馆 ...
“文峰嘉脉——法华塔历史文化主题展”正在嘉定博物馆举办。展览展出法华塔天宫地宫出土的石函、玉雕人物像、水晶蝉等一批珍贵的文物,通过该展可一窥嘉定法华塔出土文物概貌。法华塔展览现场法华塔又名金沙塔,坐落于嘉定古城中心登龙桥(州桥)南堍,始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历经元、明、清及现代多次修缮。它被认为是“县之文笔,学之玄武” ...
如何以一个展览的形式,展现中国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澎湃艺术获悉,“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于2023年9月1日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展期从9月2日至11月30日,此次展览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展品总数达555件(组),以鲜明的主题、宏大的规模,立体展现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华茶文明。“中国传统制茶技 ...
北宋名臣蔡襄,是政治家也是书法家,亦是茶学专家。在他担任福建转运使期间,创制出“小龙团”茶,成为宋朝皇室的最爱。蔡襄不仅助推了宋代茶文化的兴盛,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但苏轼却将蔡襄与奸相丁谓相提并论,这又是怎么回事?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新书《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作者围绕120余封宋代士大夫之间的往来私信,结合 ...
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做过题为“满世界寻找敦煌”系列讲座,回溯其从1985年开始赴欧美、日本寻找敦煌宝藏的经历,除了学术内容亦不乏一路访问中的感受。该系列讲演后根据录音而成系列文稿,在《文史知识》上连载,澎湃新闻经授权节选其中数篇文章相继予以刊发。《追寻美国各地的吉光片羽》为本系列最后一篇,叙述了作者赴耶鲁大学、哈佛大 ...
“江南风景属琴川”,虞山是常熟的标志。形如卧牛的海隅山于江南的千里沃野中突兀而起,与尚湖的一泓碧波交相辉映,所谓“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常熟博物馆藏历代名人绘常熟作品颇丰,如明王节《虞山奇观石壁诗画》轴、清王翚《虞山林壑图》轴、清杨晋《听鹂轩雅集图》轴、清瞿麐等《红豆图》册、清吴穀祥《虞山十八景图》册,近现代赵宗维《 ...
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做过题为“满世界寻找敦煌”系列讲座,回溯其从1985年开始赴欧美、日本寻找敦煌宝藏的经历,除了学术内容亦不乏一路访问中的感受。该系列讲演后根据录音而成系列文稿,在《文史知识》上连载,澎湃新闻经授权节选其中数篇文章相继予以刊发。日本收藏的敦煌吐鲁番文书非常丰富,作者分两次介绍在日本寻访的过程。《从羽 ...
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做过题为“满世界寻找敦煌”系列讲座,回溯其从1985年开始赴欧美、日本寻找敦煌宝藏的经历,除了学术内容亦不乏一路访问中的感受。该系列讲演后根据录音而成系列文稿,在《文史知识》上连载,澎湃新闻经授权节选其中数篇文章相继予以刊发。《初访英伦的敦煌渊薮》一文是作者基于对斯坦因所获敦煌西域文献的收集整理情 ...
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做过题为“满世界寻找敦煌”系列讲座,回溯其从1985年开始赴欧美、日本寻找敦煌宝藏的经历,除了学术内容亦不乏一路访问中的感受。该系列讲演后根据录音而成系列文稿,在《文史知识》上连载,澎湃新闻经授权节选其中数篇文章相继予以刊发。日本收藏的敦煌吐鲁番文书非常丰富,《走访散落在东瀛的遗珍》一文叙述了作者 ...
清代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篆书、隶书两种衰微的书体在清代再次兴盛,迎来“篆隶中兴”。澎湃新闻获悉,“高古苍浑——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篆隶书法对联展”近日对外展出,36件(套)书法作品展现“中兴期”的篆书、隶书以及清代碑学书法家“求质”“尚朴”的审美取向。此次展览按展出书体分为“清代篆书”“清代隶书”两个单元,篆书单 ...
什么是“物性”?在最新出版的“中国材质艺术”丛书第一辑《艺术与物性》中,美术史家、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巫鸿与海外学者林伟正、刘礼红等专题分析了中国艺术中的玉器、陶器、铜像、石雕、玻璃、瓷器及当代艺术中的“材质艺术”潮流。《“材质”与中国艺术的起源》探讨材质概念的最初发生,并由此追溯中国艺术的萌生。在作者看来,精心雕琢的玉器和 ...
中国历代名纸,如剡藤纸、剡中竹纸、桑根纸、蚕茧纸(凝霜纸)、薛涛纸、澄心堂纸等的制作工艺大多已经失传。为了解决传统纸张修复和当代应用等问题,今年早些时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的专项项目“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咨询会,这个率先在国内系统梳理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 ...
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这些天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358件文物,呈现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一个文明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展出的文物中有迄今为止考古出土的最大、最重的凌家滩文化石猪,造型“萌萌哒”的人首陶瓶,刻有完整神人兽面纹的良渚文化“琮 ...
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358件文物,呈现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一个文明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此次展览汇聚了众多浙江良渚遗址出土文物,包括出土于浙江反山遗址12号王陵的良渚“三大神器”——“琮王”、“钺王”和玉权杖,反山 ...
暑期来临,博物馆参观热持续走高,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内的文博机构近期频频因为参观预约难持续引发公众关注。国家文物局办公室7月14日晚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在完善预约机制一项中,切忌“一刀切”,适当增加门票投放量或预约名额,保留电话预约、线下购票通道等。伴随着“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等特展的开幕 ...
暑期来临,博物馆参观热持续走高,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内的文博机构近期频频因为参观预约难持续引发公众关注。国家文物局办公室7月14日晚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在完善预约机制一项中,切忌“一刀切”,适当增加门票投放量或预约名额,保留电话预约、线下购票通道等。伴随着“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等特展的开幕 ...
周之桓2023年2月,土耳其与叙利亚境内发生了强烈地震,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作为2至13世纪叙利亚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重要的文化语言,叙利亚语与拉丁语、古希腊语并列为古代基督教三大语言,它所承载的叙利亚文化曾经由丝绸之路传遍欧亚。然而,近年来由于政治与战争原因,作为教会礼拜仪式用语的叙利亚语与叙利亚文化不断式微,已然是“冷门绝学”,如今 ...
丰州故城残存的城墙。金仙人故事纹铜镜。辽绿釉瓷鸡冠壶。辽黄釉葫芦形执壶。白塔出土的钧窑香炉。万部华严经塔。白林云 摄辽代墓葬壁画。白塔局部图。杨彩霞 摄辽狩猎图。 黄河之水,滋润万物。大黑河是黄河上游末端一条大支流,丰州城就位于大黑河冲积扇上,距离呼和浩特市区18公里的白塔村。公元916年至公元922年间,丰州城建成,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
中新网厦门7月18日电 “丝绸之路的历史,是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互动和融合的历史。”7月18日,在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上,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表示,丝绸之路考古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厦门举办。图为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 ...
人民网北京西安7月12日电 (韦衍行)7月9日,“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启动。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启动仪式上,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研究馆员何振良,带领观众感受不一样的风景。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研究馆员何振良。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 王阔摄“在我们泉州的开元寺,有一艘1974年出土 ...
在各类文博和艺术大展竞争异常激烈的上海,除了以打造世界顶级艺术博物馆为定位的上海博物馆与各类专业性博物馆,上海的区县博物馆这些年也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嘉定博物馆、松江博物馆,还是近几年新建成开放的奉贤博物馆、闵行博物馆新馆等,或不遗余力地发掘和打捞本土文脉,或采取“拿来主义”,立足大文化视野的引进文物展,都 ...
上海的区级博物馆这些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嘉定博物馆、松江博物馆,还是近几年新建成开放的奉贤博物馆、闵行博物馆新馆等,或不遗余力地发掘和打捞本土文脉,或采取“拿来主义”,立足大文化视野的引进文物展,都各有特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上海的区县博物馆在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不均衡,且多少存在着藏品不足、学术策展力量薄 ...
“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为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首个大型古籍专题特展,从展出的66部宋元古籍中可一窥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概貌。上海博物馆收藏了百十部宋元古籍,且多为至精至美的稀见善本,分为写本、刻本、拓本三种版本类型,而且流传有序,经过历代藏书家宝藏,留下了题跋、批校和观款,钤印累累,具有重要的版本文献价值。这些古籍内容丰 ...
家居随葬组合的名称放在这里,怕是已经引起一些不解和质疑。诚然,在挥笔的过程中,我也一度挣扎思索这一名字最终是否能够契合我想要真正论证的问题。为了避免研究对象的争议,在绪言中,我将“家居随葬组合”做了具体的厘定,即包括实物、壁画等多种材料形式在内的、象征墓主生前居室家具一类的墓内器物,同时也将墓主画像题材纳入了讨论的范畴。 自 ...
墓葬作为灵魂与肉身在身后世界的承载个体,对于墓葬整体的构筑与营建始终是人们所思考与关注的重点,无论是平民百姓抑或王侯贵族,都曾试图对墓葬内的随葬组合及空间结构做出安排,以体现对生命的理解与冥界的思索。 家居随葬组合作为墓葬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整个墓葬空间的营建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家居组合在两汉时期的墓葬中便 ...
位于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一处罕见的世界级洞穴遗址,年代距今约35000年至9000年。该遗址先后发现了距今12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以及20000年前的人工制品陶器,揭示了人类由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这一重要历史历程,在探索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问题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水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对我们深刻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考古学视角,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略作阐释。 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 ...
坐落于山东潍坊的青州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该馆的“镇馆之宝”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佛教造像,被西方学者誉为“一次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有何独特的艺术价值?融合了哪些中外文化?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王瑞霞近日接受专访,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 ...
双古堆汉墓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阳师范大学西湖校区喷泉广场。墓地所在原是两座高出地面二十余米的大土堆,“双古堆”因此得名。1977年7月至8月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以及阜阳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两座,即双古堆一号(以下简称“M1”)、二号汉墓(以下简称“M2”)。两墓均为墓道向南的土坑木椁墓,共出土 ...
目前,在先秦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讨论正在深入进行。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即是中华文明与国家形成的标志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学界有着多种说法。笔者认为,恩格斯对国家和文明的论述仍然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 众所周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就是国家的产生。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元代为巩固辽阔广大的疆域、促进交流、通达贸易,继承了古代行之有效的符牌制度并有所创新。元代符牌可通行全国各地及蒙古四大汗国,域跨欧亚大陆,有学者称之为“国际通行证”。这些符牌流传至今已极为罕见,目前世界范围内公开所藏的两件“铁质银字圆牌”中,即有一件是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 ...
内涵丰富,形态各异,决定了考古资源的活化利用不能等量齐观,而是要先优选“活化”的内容,然后再思考如何活化。 近百年考古,我们获得了海量殷墟文物。陶器、青铜器、玉器、骨器,以及埋藏在地下的大量灰坑、房基、道路、水渠,以及很容易被忽略却极其重要的地层关系、遗迹组合。哪些才是活化利用的首选对象呢? 人们关注殷墟,绝非仅仅因为它 ...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杰出的物质成就之一,其数量、体量、种类及工艺达到中国史前琢玉水平巅峰,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大关键所在。在浙江省博物馆内,发掘自良渚反山王陵的玉琮王被称作“镇馆之宝”。其形式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复,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玉琮王有着怎样的“身世”?在良渚玉器中有何“与众不同”?对中华文明的延续有何意义?日 ...
长江中游是古史传说中的苗蛮之地。《战国策》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样的地区,无论是在文献记载中,还是在大众固有印象中,在史前时期应该都属于落后的蛮荒之地。但经过几十年来不断的考古发现和深入研究,其逐渐揭开了几千年的神秘面纱,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历史图景。航拍屈家岭遗址。图片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7日表示,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和多学科研究的全面开展,凌家滩遗址有可能成为实证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圣地,把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年代再向前提早300年至500年。 1985年,凌家滩遗址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经测定距今约5800年至5300年。自1987年以来,凌家滩遗址先后历经14次发掘,出土玉礼器、 ...
文明起源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经久不衰的三大战略性课题之一。自夏鼐先生系统论述中国文明起源标准及苏秉琦先生提出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以来,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细化与深入研究,学界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解与认识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凌家滩:中华文明的先锋》作者:吴卫红 刘越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凌家滩文化作为中国 ...
西汉金石文字遗世无多,瓦当文字却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与天久长”西汉瓦当。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屋檐上筒瓦瓦头下垂的部分。它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至西周已非常成熟。战国时期,瓦当艺术得到发展。到了汉代,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上都进入鼎盛时期,并出现了瓦当中重要的一类——文字瓦当。维天降灵,延元万 ...
宗教美术考古在世界学术界是显学,这个领域产生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和名家。中国有数千个宗教美术遗存,叙事生动,造型丰富,并且文脉沿革的连贯性极强。可以说,从完整性层面上认识这个大样本应当是中国宗教美术考古在体系建构上的一个逻辑起点。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选择儒、释、道三种主要美术类型,力求完整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间的所有宗教美 ...
赵家徐姚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村西,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人类遗址。2023年3月1日,入围2022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3月28日,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代表了华北地区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的关键环节。该遗址是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临淄区基本建设项目发掘汉墓时偶然发现的。发掘团队根据 ...
今年“五一”假期,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各地博物馆迎来大批参观游客。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近年来,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藏文物考古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学术界有影响到国际学术界受关注。70多年来,从自然田野发现到科学地下发掘,从外国人主导到中国人全盘掌握,从业余人士零散考察到专业人士系统发掘,西藏考古走过了一段不断创造奇迹的辉煌历程。 西藏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 1950年以前的西藏考古工作,话语权基本由西方 ...
一部殷墟考古学史,半部中国现代考古学史。殷墟近百年考古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深远意义,毋庸置疑。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令人振聋发聩的考古学大家,更离不开那些默默奉献、寂寂无闻的考古“平凡者”。正如所有平凡而精彩、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一样,在这些“平凡者”中出现了不少术业有专攻的行业翘楚,而那些即便只是短暂参与发掘、 ...
1986年春,我的母亲刘晓珍来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工作,那时的她朝气蓬勃,在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中开始了她与殷墟考古相知相伴的半生,并在这里遇到了对她一生影响深刻的几位老先生——郑振香、杨锡璋、刘一曼、徐广德等,以及之后把她领入考古绘画领域的绘图老师——张孝光、李淼以及韩慧君。在这些先生与老师们的帮助下,我的母亲很 ...
夏文化探索是当今最热门的考古话题之一,恰逢其会的考古学家不仅有责任加大探索、研究力度,也有义务向社会各界讲述以往的探索历程及已取得的成就,以便关注夏文化的各界人士可以多快好省地了解夏文化。大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以下简称《寻夏记》)正是这样的一本书。该书图文并茂,文通字达,可读性很强,是一部 ...
历史与文化兼论是《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的一大特色。我认为,本丛书的重点是从多方面梳理秦从弱小到强大,再到统一后虽然短祚但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一段历史,研究它对后世发生的作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通古今之变。 本丛书正是将每一类课题放到秦约600年的长远历史背景中来考察,事件来龙去脉清晰,故事发展跌宕起伏,清晰地揭示了重大历 ...
科学的考古证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即从旧石器时代直到新石器时代以至其后各个历史时期,西藏的文化和文明都与祖国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其发展轨迹始终朝着东向发展,其“文化底色”从一开始便打上了浓厚的东方印记。 高原各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始于史前时代 现代考古学进入青藏高原,完全改写和重建了西藏史前 ...
考古发现充分证明,西藏并非是隔绝于世的“文化孤岛”,从人类踏上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伊始,就始终与外界有着密切联系。 青藏高原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却从来不能阻隔高原上各古代民族与外界交往交流交融的脚步。 他们利用高原上无数“山结”“水脉”之间形成的若干条主要干道和民间小道,充满智慧地选择不同季节,避开风雪严寒,充分利用地形地 ...
栩栩如生的陶抱鱼人像、造型独特的玉璇玑和玉钺、工艺精细的绿松石镶金饰件……在湖北省博物馆的展厅里,鄂、湘、皖、赣、豫五省的考古新成果汇聚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成果展。展览以物证史,生动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路径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为观众勾勒出长江中游文明进程。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成果展。图片来自国家文物局 泱泱 ...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对几代考古人工作的肯定,令参加探源工程的20多个学科的400多名学者非常激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阶段性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里最长的一首诗,如一幅风俗画卷,详尽描述了西周先民们在豳地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场景。据文献记载,夏朝末年,周人先祖公刘率领部落迁居到“豳”地,公刘的儿子庆节在豳地建国。自此以后,这个部落就在豳地建立城邑,发展农业。到了古公亶父时,才率领族人迁居岐山下的周原,并且以地为名, ...
山西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关注区域。经汾水贯穿山西全境的“Y”字形文化传播带,在距今4000年前后,连接起了当时非常耀眼的两大文明中心——石峁和陶寺。而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既是石峁文化圈的重要一员,又与陶寺并立于黄河东侧,成为阐释当时晋陕黄河两岸文明形态、揭示黄土高原广大范围内文化及社会关系的重要窗口。山西兴县碧村城址东门俯拍。 ...
《管子》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在地表密布的河流,如血管一般,水则如同血液,奔流不息间为万物带来生机。古人逐水而居,居址的选择、布局皆与地理水文密切相关;水资源不但维持着人们的日常起居,更对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至关重要。汉魏洛阳城千秋门遗址发现的水道立石分流结构 图片来自郭晓涛 人工水网保障生活 早在新石器时代 ...
小舟垂网话沧桑 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一件船形彩陶壶(M98:3,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长24.8厘米,高15.6厘米,厚13厘米。壶身形似菱角,中部饱满,顶有杯形口,束颈。弧肩,置对称横环耳,两头呈尖突鋬状。椭圆形腹,向下渐收成小平底。两耳之间鼓腹处对称彩绘赭黑色排列有序的网格纹,两侧绘鱼鳍状三角纹。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约前 ...
前言 001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陶渊明《挽歌诗》 前言 南朝刘宋元嘉七年(430),彭城王刘义康在整修他的东府城时,发现了一座古冢。古冢不见封土,无砖瓦,内有一椁二棺,棺上有 ...
很多考古从业者可能都被问到过这样的问题:“考古就是挖墓吗?”“你们为什么要挖墓?”语气中充满了好奇,也隐藏着一些不解,甚至一丝责难。我们当然可以以“考古可不是盗墓”“我们是为了研究历史(或保护文物)”来回应,但这样的回应多少有些苍白,并不能打消问话者的疑虑。那么,对于一名考古学者来说,墓葬到底意味着什么?研究墓葬到底要达到什 ...
一徐旭生先生 本书的作者,徐旭生先生(1888—1976),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教育家。 徐旭生,原名徐炳昶,旭生是他的字,后来以字行,笔名虚生、遯庵、四河人、勖生、季芳等。他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四岁随父母到父亲徐纲担任教谕的河南省河阴县生活,开始识字。两年后开始读四书、五经等书,不少并能背诵,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起源早,持续时间长,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中华文化很早就与域外广泛交流,为世界文化的繁荣进步作出了贡献。在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吸收域外文化的合理因素,显示了其开放性;又深刻影响域外文化,体现了其先进性。吸收与影响是同时进行的。 近代以来,随着西欧工 ...
在世界历史的版图中,不同的文明如同一条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然而,它们的发展并不总是泾渭分明,时而波澜壮阔,一往无前,时而又相互浸染,甚至汇合。中华文明在其绵延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吸纳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风俗精义,滋养出底蕴深厚的人文生态,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华夏文明圈,甚至还在17、18世纪的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 ...
编者按:2023年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走进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先后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在展厅中,总书记伫立在一件半米多高的陶器前仔细观看。这件器物名叫大口陶尊,它器身刻画着“日、月、山”的图形,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在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发掘出土的。 尉迟寺遗址位于 ...
2023年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作为任职10年的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作为考古战线从事考古发掘研究超过40年的一名老兵,我感到非常激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 ...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在参观了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 ...
陈相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与碳十四年代学,致力于科技考古与考古学的结合。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作为主要任务责任人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项目”生业课题与年代学课题。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40余篇,相关研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就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并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 ...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华文明有五个突出的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可以说,深入了解中华文明 ...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了开好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内的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随 ...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主要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并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边疆考古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所涉地域范围和文化内涵而越来越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十二生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经典体现”,对中华文明这一重要精神文化符号的解读自然离不开考古学,特别是离不开专门研究古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动物考古学。新鲜出炉的《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以下简称《动物寻古》) ...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多年,并且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超大型文明,为什么欧洲至今还 ...
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在三亚发布我国深海考古重大发现,强烈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并再次引发全社会对于水下考古的浓厚兴趣。水下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有哪些特殊的步骤?需要依靠哪些技术手段?水下考古的意义又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揭开水下考古的神秘面纱。 发现一座由瓷器堆积而成的“小山” 这次在海南三亚 ...
2023年5月22日至8月18日,“碧海遗珍——拉斯海马酋长国出土瓷器与中国瓷窑址考古成果对比展”在浙江省龙泉市博物馆举办。展览将远在阿联酋拉斯海马酋长国发现的中国外销瓷请回故里,并与龙泉当地窑址出土标本以及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三方对比。展览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海外贸易的背景,呈现了古代波斯湾与中国海洋文化交往的辉煌历史。拉斯海马出土青花 ...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中伟大的航海事业壮举,也是古代中国与环印度洋地区诸多古代文明在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乌姆阿纳文化石室墓遗址 翟毅摄 明永乐三年起,郑和率领240多艘海船、27400名士兵和水手组成的远洋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航行范围南至非洲东海岸,西至红海沿岸。《明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