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盛唐遗风-日本正仓院秘不示人的唐代珍宝
摘要: 正仓院(Shoso-in)位于日本南都奈良市东大寺的西北方向,是日本皇室所有的一个特殊的宝库,正仓院的建筑物是一座朴素大方,不加修饰的木质建筑称为“校仓”。全仓分为北中南三部分,也就是所谓的三仓,南北 两仓均以 ...
正仓院(Shoso-in)位于日本南都奈良市东大寺的西北方向,是日本皇室所有的一个特殊的宝库,正仓院的建筑物是一座朴素大方,不加修饰的木质建筑称为“校仓”。全仓分为北中南三部分,也就是所谓的三仓,南北 两仓均以三棱形木材垒积而成,在下面由巨柱支承,距离地面很高。相传一开始只有两仓,中仓是后来增建的。因中仓所用的木材是方板,和南北两仓不同。各仓内部,都分为上下两层,每年的十一月上旬对外开放。
三仓的创建年代,虽然不能确定,但此仓原来是东大寺的宝库,与天平胜宝三年(公元751年)大佛殿落成之际收藏寺宝时就存在了,日本学者一般都持此说。至于中仓始建于何时?则颇有异议,其中最盛行的一种说法是已故的大村西崖所说:中仓是后来增建的,大约建于天平宝字五年(公元761年),而已故的关野贞博士从建筑结构上观察得出结论:三仓是同时建成的,三仓原来是在东大寺内,明治初年始与寺分离,另划成一个区域,才成为今天的正仓院。
奈良正仓院
正仓院和东大寺在历史上有极密切关系,今天正仓院的藏品的主要部分多系圣武天皇御物,当天平胜宝四年(公元752年)东大寺大佛举行开眼供养大法会时,上自圣武天皇,光明皇后,下迄百官庶民,无不参与盛会。四年后(公元756年)圣武天皇驾崩,这一年的六月二十二日为天皇的七七忌辰,光明皇后即以 “先帝玩弄之珍,内司供拟之物”供奉佛前,籍祈冥福,有《东大寺献物账》五卷,今天还在北仓中,是正仓院宝物的最初的文献记录。这一类的物品都是皇家珍宝,其中颇有来自隋唐中国和新罗、百济的物品都珍藏在北仓中。此外也有当时重臣命妇等进献的,其用来标识的小木牌今天也藏在仓中。有橘夫人、藤原朝臣袁比、尼善光等诸名可考,此类献品多纳于中难两仓,又关于大佛开眼法回会所用之法物面具舞衣等也多藏于此二仓中。
正仓院虽然只是一座朴素无华的木造仓库,但毕竟已经距今一千二百余年了,而其建筑结构却没有丝毫的损坏;根据文献记载,仓内所珍藏的物品几乎没有缺失。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正仓院内景
就其所藏的物品而言,所包含的种类也是非常丰富的。包括衣冠服饰、武备农工、日常器用、游艺玩好诸品以及佛具法物无所不包,共计二十种,二百四十类,五千六百四十五件。这批宝物仅上了国宝帐的就超过了六百件,可以说件件是精品。还有的虽然在唐代的书籍中有名字,但是在世界范围内保存下来的仅仅见于正仓院一处。正仓院宝物因为不是出土文物,所以更能表现出原物的优美本色。至于其保存下来的漆器、香料、药品更不是一般发掘物所能比拟的。
正仓院所藏宝物的来源很多,有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以及中国的渡日僧带到日本的中国隋、唐两代的物品。也有来自中国或从百济、新罗东渡的工匠在日本制做的。还有日本奈良时代的工匠们在吸收了唐代文化后,模仿唐代风格并加以创新而成的作品。甚至发现有波斯的艺术品。如正仓院宝物中有一只白琉璃碗(雕花玻璃),后来又从安闲天皇的陪葬幕中出土了一只,因而在日本共有两只这样的雕花玻璃碗。无巧不成书,1980年在伊朗德拉曼发现了许多同类器物。其中有的和日本的两只大体相同。这就很有力的说明了日本白琉璃碗的来源。还有,正仓院北仓的蓝胎漆器“胡漆瓶”,用银平脱技术施以双鹿花鸟图案,旁边附以细弓壮把手,注口有鸟头形盖。这种设计是典型的萨珊波斯风格。
盛唐是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盛唐文化不仅继承了两晋南北朝时的文化传统,还在与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于欧洲文化的交流中得以发扬光大。于是便造就了超越世界灿烂不灭的唐文化,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东亚各国在吸收唐文化的过程中为以后形成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无疑是最致力于引进唐文化的国家了,遣唐使远涉重洋的伟大壮举便是明证。日本的奈良朝-尤其是天平时代(724-781)又是唐文化传入日本的高峰。鉴真大师东渡弘法便在此时。已故原田淑人博士曾经说过:“当时自都城制度以至服饰几乎使人兴起一种彼我如一的感想。”
今天的人恐怕已经很难想象唐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了,我们仅仅能从史料中推测出一些当时的细节,或是在考古活动中寻的点滴的线索。而正仓院的存在恰恰为人们直观的了解唐代的历史风貌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条件。它充分展示了唐文化与奈良文化的优秀,弥补了人们不能充分领略唐文化的遗憾,其价值是无法比拟的。
1、黄熟香
又名兰奢待(“蘭奢待”暗藏“东大寺”的雅名)。是日本最大的沉香,为使香气纯粹,中部无香的部分已挖去。日本不产沉香,过去只有财力雄厚的武将才有能力进口一些昂贵的香木。室町时代以来,香道大盛。历史上几位大人物割取黄熟香时还留下过字据。如“足利义政拜赐之处”“织田信长拜赐之处”。还有“明治十年依敕切之”。据载明治天皇所焚小片香木“薰烟芬芳满行宫。”至今这大块香木仍有幽香细净。
黄熟香
2、纺织物
如茶色蜡染的粗绸半臂,交缬蓝染的麻布交领袍,纐缬布幡,红花纐缬染麻布,夹缬染絁制华缦,碧、青、蓝、红诸色蜡染锦缎粗绸。古老而优美的颜色,草木绞缠的花纹。葡萄唐草与凤凰,是八世纪中国的纹样。唐风正盛的奈良朝,女子梳双髻,长柄团扇掩面,眉角有花钿,颊上点笑靥。他们爱蓝草染的青蓝,栀子染的金黄,红花染的朱砂色。到后来平安朝的十二单,四季穿着均有不同配色。如渐变的梅红、棣棠黄、苏芳色,是《源氏物语》与《枕草子》中重重叠叠的衣裾。
3、夹缬、蜡染
4、金银钿装唐大刀
从唐朝直接进口的称作“唐大刀”,日本的模造品称作“唐样大刀”。剑把包裹鲨鱼皮,剑鞘装饰红、蓝、碧三色水晶,描绘唐草花纹。剑身通体精纯。
5、碧地金银绘箱
长27.9cm 宽17.5cm高10.6cm。桧木,碧绿底色,金泥花纹,银泥蝶鸟纹与花草纹。棱角为苏芳底色、金泥五瓣花纹。脚部为白色、墨线勾缘。盖中央有一对鹦哥衔花枝。第一幅为实物色泽,其余三幅调过色。内衬为绵芯八稜唐花纹白绫。
碧地金银绘箱(实物色泽)
碧地金银绘箱
盖顶细部纹样
6、赤铜柄香炉
法会时僧侣手持。鹊尾形。柄香炉,又称手炉。鹊尾香炉,南北朝时多见于中原地区的石窟寺及北朝造像碑,最早的一例目前所知见于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壁画。但南朝作品中也偶见此器,如江苏丹阳胡桥宝山吴家村南朝墓出土的一方羽人戏龙画像砖,羽人手中所持即为鹊尾香炉,属于道教艺术中借用的一例。鹊尾炉又名柄香炉或手炉,它也有与之配合使用的宝子。对此类香炉,释典中本有所形容,释道诚《释氏要览》卷中“手炉”条引《法苑》曰:“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狮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花台以为炉,后有狮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比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形诸文字,或不免增饰丽辞,不过基本形制仍可明白,即柄的前端有莲花承炉,柄的后端有狮子为镇,柄上另有花托承宝子。它的图像,现知最早出现于敦煌壁画,时属隋末的莫高窟第380窟北壁降伏火龙图,其中一位菩萨手持鹊尾香炉,炉柄上正有一个鼓腹细颈的香宝子。又四川广元时属初唐的第28号大佛窟,窟内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弟子迦叶手中所持也是同样形制的一柄鹊尾炉。相同的形象又见于广元千佛崖第34号龛,香炉乃供养人手持,龛有天宝十年题。此外日本法隆寺藏玉虫厨子,其须弥座彩绘有二僧手持柄香炉的形象,香炉柄上也带着宝子,玉虫厨子为推古女皇时物,时代相当于隋至初唐。不过这里举出的数例,香炉的炉身仍如此前已经多见的高足杯式,而并没有制成莲花形,但它却显示出宝子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安排在鹊尾炉上。更清晰的图像,见于河北宣化下八里辽墓壁画:俯偃的一片荷叶作底,亭亭秀出的一茎莲花作炉,又有一枝待放的花蕾,三枝结为一束,作成香炉的长柄。几乎完全相同的形象,又出现在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东壁中铺的金代壁画,释迦牟尼一旁胁侍菩萨手持的一柄即是一例,香炉当心处尚有一枚焚燃着的香丸。它与莫高窟第380窟的鹊尾炉自然是一脉相承,与释典中的描写也大致相合。
赤铜柄香炉
7、伎乐面,醉胡王(反映丝绸之路多民族文化交流)
8、金铜花形合子
铜制镀金。身为新补。为佛前供养器具。
9、沉香末涂经筒
八角柱形,外侧涂有沉香粉末混成的漆(约二厘米厚),嵌以丁香花蕾与某豆科植物的种子。内部有金银泥花卉纹样。盖与身有苏芳底色银泥描绘的唐花与含绶鸟纹样。
10、红牙拨缕尺,用于仪礼(参照《大唐六典》)。
11、古文书
曾经使用汉字的日本,是以训读的方式理解汉籍,又以假名连缀汉字。历史曾在某一刻使两种文化十分切近。
国家珍宝帐
最无比经 光明皇后御愿经
紫檀金银绘书几
12、五弦琵琶
正仓院收藏的唐朝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唐朝五弦完整实物,非常珍贵。
琵琶螺钿局部
13、木画子檀棋局
14、正仓院螺钿镜
15、鸟毛立女屏风
目前典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鸟毛立女屏风,原为八世纪中叶建立东大寺的圣武天皇与光明皇后生前使用的器具之一。根据日本《东大寺献物帐》和《国家珍宝帐》上可以得知此屏风,是当时用来装饰皇宮的装饰品之一,原数量并非只有目前所见的六扇屏风。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损害了大部分屏风,导致今日,我们可以见到的就剩下这六扇屏风。鸟毛是指仕女的衣服部位曾经覆盖有不同色彩的鸟羽,只是屏风上的鸟羽,现已脱落。屏风上贴以鸟羽,中国古时即有。树下人物六曲屏形式,阿斯塔那壁画中也有反映。
屏风共六幅,单幅尺寸高约136、宽约56厘米。在《国家珍宝帐》上可见到有关它的记载。《国家珍宝帐》关于此屏风的记载是:“鸟毛立女屏风六,高四尺六寸、广一尺九寸一分,绯纱缘,以木板作斑竹帖,黑漆钉,碧絁背,绯夹缬接扇,揩布袋。”
屏风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