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文利: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之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吕文利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以后,受到了大部分国家的欢迎,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丰硕的成果。但是,并非所有人都乐于看到这个结果,一些噪音也随之而起。比如,质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合理性,宣称中国搞“一带一路”首要目的是扩大在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抵消美国的地区指导作用等。其实,这种疑虑也见怪不怪,因为它脱胎于冷战思维,以及一些西方人惯有的非此即彼思维。不过,毕竟早就有西方学者能够清 ...
来源:中国青年报吕文利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以后,受到了大部分国家的欢迎,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丰硕的成果。但是,并非所有人都乐于看到这个结果,一些噪音也随之而起。比如,质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合理性,宣称中国搞“一带一路”首要目的是扩大在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抵消美国的地区指导作用等。其实,这种疑虑也见怪不怪,因为它脱胎于冷战思维,以及一些西方人惯有的非此即彼思维。不过,毕竟早就有西方学者能够清 ...
文章出处:“宗教艺术遗产”微信作者:刘文锁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在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地区和蒙古草原等地考古发现的几种类型的鹿雕像——岩画、鹿石、金属雕像等,论述了各种鹿像的表现形式、图像特征和文化意义,以及岩画与鹿石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欧亚草原 鹿雕像 岩画 鹿石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 ( 项目号: 11&ZD18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徐龙国 2012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考古队在西安市未央区梨园路中段北侧抢救性发掘一处粮仓遗址,该遗址位于唐长安城外西北部,现属未央区大白杨村,遗址北部紧邻唐代的梨园遗址,应在唐代禁苑之内(图一)。已发掘4座粮仓,又在其周围探出6座粮仓。粮仓底部和残存的炭化谷物之中出土了手印砖和“开元通宝”钱,谷物中和仓底防潮层内出土了布纹瓦。手印砖、布纹瓦与唐代含嘉仓遗址出 ...
张君荣吕梦荻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张君荣 吕梦荻 丝绸之路以其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学者表示,丝绸之路是一个历史符号和历史记忆,它提供了很多专题性全球史研究,可以就宗教、移民、贸易、技术、观念、器物等领域进行研究。如何在全球史视野下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认识古代丝绸之路的价值,也成为新的 ...
澎湃新闻记者于淑娟2016-06-30 17:54 来自私家历史字号“丝绸之路”是近年在学界、媒体等领域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作为历史上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节点,西域(新疆)考古很早就成为中西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新疆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至今仍然相对滞后,还有些空白尚待填补。在“丝绸之路”以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是如何交流的?新疆内部不同地区之间、新疆与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又有怎样的表现?近日,澎湃新闻(w ...
潘立阁等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人物简介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师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等。 核心提示 早在二里头时期,就有“国家高科技产业基地”;都说“五都贯 ...
作者:安家瑶1300多年的王朝更迭,已将中世纪最伟大的都城淹埋。但是当我们拨开覆盖在历史上的尘土,唐长安城跃然而出。这是一座规模宏大、设计周详、制度谨严、布局井然的大都市:一条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均衡 ...
世界遗产30年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 吕舟 文明的进程如同滔滔而去的江水川流不息。在历史的长河中,强盛的古代埃及文明,来了,又走了,只留下金字塔望穿古今行者;灿烂多姿的两河文明有如昙花一现, ...
2015年8月24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旃先生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做了题为“如何看待世界遗产日益加剧的专业弱化倾向”的报告,讲座由张兵总规划师主持,主办单位为中规院总工室,来自院内外的专家学者及年轻同行会聚一堂,聆听了郭旃先生事例丰富、数据翔实、论述精辟、讲解生动的报告并进行了互动和交流。 现将报告内容做概略性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主办
3月27日,国家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多次讲到中华文明在陕西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和珍贵文物,列举了陕西历史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使我们认识到陕西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地位极为特殊。 一、习主席重要演讲为文物工作提出新要求 演讲提出正确看待不同文明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让“跨国申遗”“联合申遗”等概念走进中国媒体和公众的视野,成为热议话题。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 杜晓帆表示,“跨国联合申遗”这一概念被称之为“跨界申遗”更为准确。跨界申遗是为了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由两个或者两个 ...
从丝路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种结论,中国是塑造丝路形态的主导力量,“中国兴,则丝路兴”。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丝路的再次兴起提供了前提条件,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陕西以及西安有光辉的明天。现在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转变思维模式,敢于提出突破性的发展战略,从向东跟着 ...
《中国文物报》1989年8月11日第三版刊登的石志廉先生《商石雕羌人像》一文,认为1983年——1984年成都方池街商代蜀文化遗址中出的一件商代青石雕刻人像、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第376号石雕人像及倪玉书《殷墟玉器图录》著录的传出于河南安阳现藏于美国福格美术馆的一件商代石雕人像均“应是商代羌人奴隶形象的石雕像。”笔者以为这些石雕像应是商代蜀人 ...
善夫山鼎于解放前出土于陕西扶风县北歧山一带,其铸器年代,首行文字记载明白:“佳卅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日本学人白川静定为夷王器,国内专家多断为宣王器,尤以朱捷元文字较详。朱文云:“此鼎的年代,据我们的看法:一,其造型和纹饰与毛公鼎相类,郭沫若院长定毛公鼎为宣王时器。二,本器纪年为卅又七年,西周各王在位年数,试从第四代的昭玉算起,为昭王五十一年 ...
殷商人的始祖诞生神话,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所述极简,语焉不详。后有多种典籍涉及或补充这一神话,内容完整而为人们熟知者,当属《史记殷本纪》。其文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 ...
一、历史上的“磁州窑”磁州窑历史悠久。原为宋代北方民间瓷窑,后因其器物烧制精细、别有风采而部分被宫廷选用。磁州窑制品的前期是由唐白瓷转化而来,到宋(即10世纪——11世纪)风格逐渐形成,在北方民间广为流行。考古发掘发现磁州窑遗址七处,以贾壁窑址年代最早,是隋代一处专烧青瓷的瓷窑。属于宋、金、元时期的窑址有观台、东艾口,冶子、彭城、申家庄、青 ...
我国与外国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张骞开拓了通往西域之道,开创了中外往来的新局面。之后,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中亚细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西汉政府在西边建立亭障。据《史记大宛列传》载:“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这促进了西汉和葱岭以西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 ...
从距今20,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开始,我国便已出现了掩埋死者的意识观念。在死者的周围撒红色的赤铁矿粉,表明这具尸体不是自然力的掩埋。到了新石器时代,则出现有墓坑的公共氏族墓地和葬式各异的墓葬。但从新石器时代直到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墓葬虽然内部结构变化显著,从小型的竖穴土坑墓发展到拥有多重椁棺的大墓,从随葬简单的陶、石、玉器 ...
《中国文物报》1989年7月7日第26期和8月18日第32期分别刊登了丁一、徐明同志的《关于民族考古学的对话》和何弩同志《也谈“民族志考古学”的定义和方法》两篇文章。前者主要谈了民族考古学的性质、方法和产生的背景,后者则真对前者把民族志考古学认为是“考古学与民族学结合的产物,是在考古学研究中,融进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考古学中的问题的一种方法 ...
有近二百年历史的西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北宋、辽及南宋、金相对峙,在动荡的局势下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研究西夏历史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深入探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夏史籍多已散佚,这一无法挽回的损失给西夏史的 ...
李仲立教授调查证实:秦直道曾经过甘肃发布时间:1989-07-21 作者:武国荣本报讯秦直道确曾经过甘肃。这是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庆阳师专历史系教授李仲立率领的秦直道考察队日前在陇东子午岭林区实地考察结束后得出的结论,从而解开史学界一个疑团。起陕西淳化(今旬邑县),终内蒙阴山(今包头市北),绵延1800余里的直道,是秦大将蒙恬于始皇35年(公元前212~210年 ...
关于民族考古学的对话发布时间:1989-07-07 作者:丁一 徐明徐明:当前我国考古学界一部分青年考古工作者对我国考古学的现状进行了反思,他们针对四十年来我国考古学中依赖于地层学和类型学方法,仅仅着重于古代遗物的分类分期;或者至多根据摩尔根、恩格斯的论点粗浅地探讨一下古代社会非物质文化这种局面颇有看法。他们认为,中国考古学应该走向多元化,即可以 ...
古代随葬半镜习俗散见发布时间:1989-06-30 作者:周厚强在考古工作中,对随葬半面镜的现象,很容易被忽视过去,而误被作为残镜的现象处理。其实,用半镜随葬是古代流行的一种特殊的随葬风俗。据现有考古资料,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用半镜随葬的现象。1986年6月,在湖北孝感市田家岗战国秦漠墓地,发掘了一座战国墓葬,出有两面半铜镜,其中一面四山纹镜,一面半为蟠螭菱 ...
墓棺漆画考古的新成果──评《固原北魏墓漆棺画》发布时间:1989-06-30 作者:蔡全法《固原北魏墓漆棺画》一书为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该书对墓葬及随葬品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和深入的研究,内容分为“漆画棺墓的发掘和清理”、“棺板漆画”、“漆画棺墓的时代和旌属”、“漆画的艺术特征”和“髹漆工艺特点”五部分。这是一部学术研 ...
宁夏西吉发现奇特的汉代压胜钱发布时间:1989-06-30 作者:李怀仁本报讯 宁夏西吉县偏城乡高崖村曾出土一枚造型奇特的压胜钱。压胜钱由一枚“大泉五十”圆钱和两枚“货布”布币构成。“大泉五十”居首,两枚“货布”并排居下。“大泉五十”下部外廓,左右分别由4条铜条连结在下排的“货布”布首顶端。两枚“货布”的肩下部又由长2厘米的2条铜条相连结。压胜 ...
古代草原上的独特葬俗──漫谈契丹人的络尸葬发布时间:1989-06-09 作者:侯峰契丹是我国北方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在他漫长的生活轨迹中,留下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尚。契丹“络尸葬”就是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浩若烟海的历史文献对此夷地异俗记载少,只有南宋文帷简《虏廷事实》粗略地描述:契丹贵族葬俗以金银为面具,铜丝网络其手足 ...
遗址区域分析法发布时间:1989-04-21 作者:陈星灿遗者按:“遣址区域分析法”是西方考古学界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研究手段。尽管它还不够严密,但在发掘信息、拓宽视野方面却能给我们不少启发。故特译如下,以飨读者。“遗址区域分析”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喜格斯和他的同事维他一芬韧提出、试图重建考古遗址周围的经济的一种方法。所谓“遗址区域”是指包括 ...
《中国文物报》1989年01月27日 星期五 第三版谈云冈石窟之开创年代发布时间:1989-01-27 作者:温玉成著名的中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的大同云冈石窟,究竟开创于何年,是学术界十分关心的问题。目前,一种意见倾向于开创在兴安二年(四五三年);另一种意见倾向于开创在和平元年(四六○年)。此外,金代人曹衍在皇统七年(一一四七年)所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 ...
中国文化是多源的。生活繁衍在我国南方的先民百越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并能与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古代文化相媲美。这是月前结束的,在江西鹰潭参加“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六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97位专家、教授从历史、地理、考古、民族、气候、体质人类等不同学科中研究得出的结论。一、百越分布地域百越各族的分布范围大致确定为:句吴东临海滨、 ...
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先人对陶器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基础之上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其间白陶、釉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生产,对瓷器的发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白陶是以化学成份与高岭土相似的粘土作原料,经过1000℃左右焙烧而成的陶器。因为高岭土的含铁量分别为1.59%至1.72%,所以呈白色。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从龙山文化时期已开始利用高 ...
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著名的中国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先生就把考古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国陶瓷史的研究,在注重文献史料的同时,开始对古代烧瓷遗址进行调查,开拓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瓷器的科学断代与窑口的划分,是研究陶瓷发展史的基础。一方面,要对古代烧瓷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这是为了能够弄清各窑烧瓷的历史以及烧造器物的特征,以便正确划分其 ...
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成就,为研究原始社会史,特别是为研究中国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考古资料。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使命,除了发现和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外,还应该进一步利用新石器时代文化资料去研究有关的社会历史问题。例如,探索农业和制陶、纺织、冶金等手工业的起源;探索文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的起源;探索村落的发展和城市的 ...
秦统一政权的建立及统一的措施,在青铜器上也有着充分的反映。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秦都咸阳进行了勘察,例如1974年发掘了咸阳第一号宫殿遗址,在宫殿附近发现了制陶、铸铁和冶铜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在宫殿中心区的一处断崖上,南北长150米,东西宽60米的冶铜遗址内,有陶范,有总重量在千斤以上的、而大部分被烧熔的铜器,可辨认出的器物主要有建筑构件、度量衡器、 ...
在当今信息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时代,中国考古学界完全应该利用这些新的信息技术,建立起现代化的中国考古学信息库,以便对我国的考古学研究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本人就建立中国考古学信息库这一设想,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以求教于有关专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要学术成果。就我国考古 ...
我国自从夏代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制陶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烧制陶器的作坊,制陶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制陶工具、工艺及陶窑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夏代的陶器特征以折沿平底和三实足、圈足器为主。质料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较多,黑陶、棕陶次之,红陶极少发现。陶器形制炊器有鼎、罐、甑、 ...
《中国文物报》 1988年06月03日 星期五 第三版谈谢家庄石窟发布时间:1988-06-03 作者:温玉成贵报今年1月1日刊登的王国奇《孟津发现一处有纪年的北魏石窟》一文中说:石窟右壁有题记“正光十四年三月二十日”。按:北魏孝明帝“正光”只有六年,即改元“孝昌”。文章说:石窟左壁见“小本教”三字,并据此推论“故疑此窟系天台宗的作品”。按:“天台宗”是由隋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4月22日 星期五 第三版洛阳北魏墓略说发布时间:1988-04-22 作者:赵春青洛阳作为北魏后期的都城,其墓葬风格不仅对当时的中原地区乃至整个北魏疆域的墓葬以广泛影响,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开创了隋唐墓葬制度的先河。因而,开展对洛阳北魏墓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砒上,辅之于最近发掘的北魏正光五年侯掌墓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4月15日 星期五 第三版中国考古学从初创到开拓发布时间:1988-04-15 作者:苏秉琦中国考古学已有60多年的历史。我参加考古工作已过半个世纪。记得在我参加工作之初,就有人提出过中国科学或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一说;现在又有人提出此说。我这老兵算是欣逢盛世的幸运者了。对于黄金时代一说,60年前一位老一辈学者曾提出过另一种看法。 ...
《中国文物报》1988年04月01日 星期五 第二版试论文物史迹网的建立发布时间:1988-04-01 作者:王士伦在文物学领域中,文物史迹学占有重要地位,而文物史迹网的建立与利用,又是文物史迹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960年,王冶秋同志在全国文博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使文物保护单位构成历史网络。这是极其正确的高见,它成了我们探索文物史迹网的保护与利用的奠基石 ...
《中国文物报》1987年11月13日 星期五 第四版龙门宋代修路修佛漫谈发布时间:1987-11-13 作者:温玉成喜读傅振伦老的《文物旧闻录》,谈到1954年郭文轩先生报告龙门发现宋代修路题记的事。我愿补充几句,把宋代修路修佛的事再说详细些。傅老提到的那则题记在龙门西山奉先寺卢舍那佛座上,全文是:“西京龙门山大像龛题名:三班借职监伊河竹木务兼本镇烟火、修整 ...
阅读12月2日《光明日报》,知道我的老朋友向达(觉明)在1966年11月24日受迫害含冤而死,最近已获得平反,恢复名誉,北京大学为他开了追悼会。1972年我回到北京向接待人员提出要访问的亲友,第一个人便是觉明,得到回答说,已经去世了。我心中便觉得不妙,未追问下去,只是黯然神伤而已。觉明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史地系,是柳诒徴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