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温搭里哈遗址
塔温搭里哈遗址,位于青海省都兰县巴隆乡,是这一地区青铜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前256年)典型的文化遗址。塔温搭里哈遗址中心部分开阔,外围环绕大小不等的山包数个,山包边建有房址,平面方形或圆形,土坯墙,存有木质建筑构件。它对研究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聚落形态以及环境的变迁有重要科学价值。塔温搭里哈遗址,于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 ...
塔温搭里哈遗址,位于青海省都兰县巴隆乡,是这一地区青铜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前256年)典型的文化遗址。塔温搭里哈遗址中心部分开阔,外围环绕大小不等的山包数个,山包边建有房址,平面方形或圆形,土坯墙,存有木质建筑构件。它对研究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聚落形态以及环境的变迁有重要科学价值。塔温搭里哈遗址,于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 ...
马厂塬遗址,是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马厂类型 (马厂期)、半山-马厂文化由此得名。在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乡边墙村。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1874~1960)在西北进行地质考察时发现。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调查,1982、1984和1987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复查。该遗址是研究青海东部地区古文化的主要遗 ...
石沟驿古城盘踞在灵武市区东南45公里处的荒漠地带,位于石沟驿煤矿西侧,自古就是通往陕甘及京畿要冲之地,曾经名噪一时。来据史书记载,唐至德元年(756年)八月,石沟驿城由灵武节度使郭子仪驻兵于此所筑。当时,由于发生“安史之乱”,唐肃宗在灵武登基,郭子仪大将军率灵武军在此戍守,并且发现了香砟子煤,并用于烧饭、取暖和打造兵器。宋代时石沟驿 ...
田州塔,亦称田州古塔,俗称姚伏塔,耸立在宁夏平罗县姚伏镇东一公里的柳荫丛中,位于皇祇禅寺院内,距平罗县城20公里。塔高38米,平面呈六角形,为九层阁式砖塔,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以供人出入。塔的基座南北长100米,宽80米,高4米。塔的每层开有6门,6个窜角,共48门;每门都镌刻有一佛龛,共48个佛龛;殊每个窜上悬挂铃铎一枚,共计48枚。塔从底到顶层 ...
鸣沙洲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安庆寺永寿塔,原是一座八角落13级楼阁式砖塔。始建于西夏,塔建在一高出地面1.5米的夯土台上,塔底边长3.14米,六层以上已塌毁,残高约27米,1985年加固,修后高度为42米。塔身底层较高,为6.64米,往上逐层距离渐渐缩短。每级塔身都以叠涩砖作挑檐,檐下每面正中与转角处饰以斗
康济寺塔建筑结构系平地而起密檐式空心砖塔,由塔身、塔座、相轮宝顶三部分组成,位於宁夏同心县韦州镇的古韦州城东南的康济禅寺废址内,塔建於西夏年间,塔高三十九.二米,外形呈八角形,为平地而起的密檐式空心砖塔,时代曾两次增修。康济禅寺逢西夏(一○四八年至一○六八年)初建盛八百多年,後毁於清朝同治年间。康济寺塔始建于西夏,坐落在大罗山东 ...
宏佛塔位于贺兰县金贵镇红星村四组南面的一处废寺内,距银川20余公里。这是一座砖筑的三层八角形楼阁式与覆钵式兼构的复合体建筑,其造型独特,风格古朴,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古塔。始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7年)。宏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地下水位升高及风雨的破坏和侵蚀,残毁极为严重。宏佛塔,俗称“王澄塔”,坐落在宁夏贺兰县潘昶乡王澄村(今贺 ...
兴武营古城位于盐池县城西北48公里的高沙窝镇二步坑村,坐落在明代两道长城交会处的低洼地上。据《嘉靖宁夏新志》卷三记载:“旧有城,不详其何代何名,惟遗废址一面,俗呼为半个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都御史金濂始筑此城,就其旧基,设都指挥守备。城周回三里八分,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三尺,阔二丈。西、南二门及四角皆有楼。据实地考察古城略为矩 ...
大营古城即宋夏时期养马城,建立时间不详,坐落在宁夏固原市中河乡庙湾村。距离固原市区不足5公里,该城占地14万多平方米,属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固原地区保护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其规模之大以及保护的完整性在我区尚属罕见。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完整的保护方案,加上村民在古城内垦地播种以及河道取沙、自然侵蚀,这座古城面临着被“蚕食”的危险 ...
柳州城址位于海原县海城镇耙子洼自然村东南,距海城镇2.5公里,始筑于宋。西夏取海原地区后称“东牟会”,城内设“天都监军司”,驻重兵。城池为今海城原址,乾隆十四年(1749)为取水方便等诸因素,移地五里重新改堡为城(今海原县城址),柳州城址。 现在的柳州城址形呈长方形,长1300米、宽550米,残高4-7米,基厚7米,顶残宽1-3米,开南、北二门,绕 ...
位于固原县七营乡以北5公里的北嘴村。城东西宽600米,南北长650米,有内城,南北宽450米,东西长550米。城内东北角有100米见方的小城堡,外有瓮城,长96米,宽36米。现存城墙高1—5米,顶宽1米,基宽9.5米。据载:此城建于隋,大业初,为他楼县治。唐神龙元年(公元701年)废,改萧关县。大中五年(公元852年)治五州。经宋、元,废于明万历年间,该城系 ...
省嵬城遗址,西夏遗址。地在今宁夏石嘴山市庙台乡省嵬村。西夏太宗李德明于宋天圣二年(1024)始建。城呈方形,边长约600米,城墙黄土夯筑,今墙体颓圮,残存最高处15米左右,墙基厚13米。南墙中部有城门,门前尚留瓮城痕迹。出土有西夏时期的陶瓷器、铜、铁器、建筑材料及唐、宋、西夏、金代货币等。
固原古城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2014年7月21日,固原古城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固原市区西边五公里处的原州区中河乡庙湾村,安静的坐落着一座面积达15万平米的巨大古城遗址,这是宁夏目前所见到的最大古城遗址。从城南侧的石碑得知,该城名叫大营城,建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年多年的历史。 从该城北门走进城中,放眼 ...
董府距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1 7千米,在吴青公路北侧500米处,该府西临黄河,北倚秦渠,南与牛首山遥遥相望。董府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清末著名将领甘肃提督董福祥的府邸,因董福祥官加太子少保衔,又称“宫保府”。董福祥(1839—1908年)、汉族、固原人。在19世纪60年代因不堪忍受清朝廷腐败统治和压迫而倡集团练起事反清。后兵败投降湘军刘松山。 ...
灵武窑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南,灵武市城区东30公里磁窑堡。遗址面积32万平方米,遗址内遍布西夏(1038-1227年)和明清时期瓷片,并有窑址遗迹。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武窑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灵武县,东距灵武县城35公里,南距瓷窑堡镇4公里。窑址座落在南北长800米,东西宽400米的小山上。文化层厚约2-4米。该窑历史始于西夏, ...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村,距银川市19公里,占地7.8平方公里。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中国最早发掘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 ...
此刻全称《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摩崖》,又名《刘平国治路颂》、《刘平国治关亭诵》、《龟兹刻石》等。8行,105字。在新疆拜城县东北150公里黑英山乡博扎克拉格沟沟口一巨型山岩壁间。汉永寿四年八月刻(永寿凡三年,次年六月改元“延熹”),隶书摩崖,记的西域都护府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带着6名秦人(汉人)和羌人筑关修路后,在旁边的石壁上刻下了一段文字,记叙 ...
吉尔赞喀勒墓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2019年10月,吉尔赞喀勒墓地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尔赞喀勒墓地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曲什曼村的一个台地上,那些大面积错落有致的黑白石条遗迹,一明一暗的光线中,给人以太阳崇拜的直观印象。2007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处墓地,经初步测定,距今2500年 ...
乌什吐尔位于库车县三道桥乡西北渭干河出龙口处东岸,东南距县城约23公里。地处却勒塔格山南麓山坡上,西临河床断崖。与夏克吐尔隔河相望,南距库木吐拉遗址的1.7公里。乌什吐尔遗址呈南北向坐落,东西长约60~100米,南北长约210米。遗址城墙保存较好,墙基宽约3~6米,高约2.5~7米,顶部宽约0.7~3米。局部墙上有马面,转角处有角楼。夏克吐尔遗址破坏 ...
阔纳协海尔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2019年10月7日,阔纳协海尔古城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奎玉克协海尔古城模拟复原图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以确保政令通行、丝绸之路畅通。20世纪初,海内外考古学者先后来到新疆,对府治遗址展开考察。但由于自然环境变迁、缺乏充足史料记载,西域都护府究竟在 ...
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天山伊犁河峡谷中的尼勒克县恰勒格尔村,吉仁台沟口遗址最大的成就是找到了中国最早的用煤遗迹,初步断定其时间约距今3500年前后,相当于青铜时代中晚期到商代,这将人类使用煤炭资源的历史最少上推千年。2019年3月29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吉仁台沟口遗址入选。 2019年10月7日, ...
通天洞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乃县,距今有上万年历史。2018年1月23日,吉木乃县文体广新局局长表示通天洞遗址附近还有20多个洞穴,该区域将继续发掘。 2018年4月10日,通天洞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9年10月7日,通天洞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的一次文物普查中,有学 ...
伊宁市陕西回族大寺另有凤凰寺、金顶寺、陕西大寺、陕甘 大寺等名称。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的一座著名大寺。该清真大寺始建于清乾隆计五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增建,完成了大寺建筑。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传,当初修建大寺时,当地衙门允许乡老到内地写“乜贴”,并从关内延聘建筑师来到祖国边疆的西大门地方修建了这座中国宫殿式的清真寺 ...
莎车加满清真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莎车镇第八居委会第五居民小组,保护范围:清真寺西边与寺围墙,北侧与水渠,东北角以围墙为界,东边与路边上水渠为界,东南边与果园围墙为界。保护范围面积11760平方米。2012年3月2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网站发布《关于公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莎车加 ...
库车大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民群众做礼拜的宗教场所,大寺坐落在新疆库车县城黑墩巴扎最高处。库车大寺距库车新城4公里,是新疆境内仅次于喀什艾提尕清真寺的第二大寺。伊斯兰教在库车传播后,约在15世纪营建此宗教建筑,初始为土建寺院,17世纪改作木结构寺院。1923年重修后遇大火焚毁。现存寺院为1931年建成,在80年代曾予个缮。原库车大清真寺于1918 ...
惠远钟鼓楼位于古城中心,它的四个方向正对四个城门,为四层三檐歇山顶的木结构建筑。是一座体现清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惠远钟鼓楼总高23.76米。第一层为基座层,每边长22米,外面用青砖仓砌,台上边缘有青砖花墙。基座四面有拱门,门宽各4.10米,内有十字通道,直通四大街,基座顶棚为方木拼铺,绘有八卦图,内壁也用方木、青砖镶砌而成。十字通道四角各 ...
双塔公园(double-tower park)位于新疆塔城,是因园内保留的两座古塔而得名,公园东南角的塔名叫赛依提喀玛勒大毛拉礼拜寺宣礼塔,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乌孜别克族的赛依提喀玛勒发动各族穆斯林群众募捐修建的,由从哈密请来的维吾尔族建筑师哈米扎设计监造。建筑风格塔座高3米,四方形,每面有6根浮雕圆柱。塔身高20米,为八角形,每面装饰 ...
拜吐拉清真寺宣礼塔位于伊宁市新华东路,相传建于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是清政府直接拨款在伊犁修建的第一座伊斯兰教寺院。该寺占地面积约为1800平方米,由宣礼塔、礼拜殿、讲经堂组成。目前,除保留宣礼塔外,礼拜殿、讲经堂已被拆除,原址上已建成一座具有浓厚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寺院。宣礼塔坐西向东,攒尖顶,占地面积158.5平方米。东西长12. ...
巴仑台黄庙位于和静县巴仑台镇老巴仑台沟内,海拔1450米,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喇嘛寺院。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宗教法名“夏尔布达尔杰楞”,意为“黄教圣地”,为1887年满汗王的父亲布彦蒙库在位时的建筑。始建于乾隆年间,落成于光绪十四年,修庙的能工巧匠远从内蒙、西藏请来,共花费了500两黄金。建成百余年来,一直是土尔扈特、和硕特喇嘛教徒朝觐圣地 ...
默拉纳额什丁麻扎:亦称默拉纳和卓墓,年代是明代,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在库车新老城之间。默拉纳是圣人后商的意思。额什丁相传为伊斯兰教之始祖,在宋理宗时来库车传布伊斯兰教,死后葬此。建有祠宇、分祠门、祠堂、墓门和墓室四部门、全部以绿色琉砖装饰,是曲型的伊斯兰教建筑,颇为壮丽。祠西廊下有匾额,上书“天方列圣”四个大字 ...
石栅古墓群及阿敦乔鲁岩画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查干屯格乡乡吐日根村,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基点,向东、西、南、北各延伸50米。阿敦乔鲁石栅古墓群及岩画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2014年7月21日,阿敦乔鲁石栅古墓群及岩画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阔纳齐兰遗址位于柯坪县阿恰勒乡。遗址由西北角驿站和南北区住宅建筑组成。驿站分布有西北方向的平台(亦称炮台)、官邸和较完整的城楼城墙。2013年,阔纳齐兰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阔纳齐兰遗址官邸位于城搂之西30米处,残存墙基为青砖砌筑。城墙呈南北向一道,长约80米。北端为一角楼,平面长方形,南端为一平台,夯土筑。城墙上建 ...
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县莫特格乡奎德格村,又称准葛尔古城,被誉为“准噶尔汗国第一城”、“和布克赛尔第一城”、“江格尔故乡第一城”。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古城遗址占地面积16.81万平方米,呈方形,城内有七、八处宫殿、寺庙,塔及房屋等砖瓦建筑物遗迹。为准噶尔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准噶尔汗国时期新疆 ...
石城子遗址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东、河坝沿村南、麻沟河西北侧的山前缓坡丘陵地带。 因遗址东侧山涧边有大量岩石,故被群众称作“石城子”。2013年石城子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4月,入围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遗址于1972年被发现。城址北高南低,依地势而建,现存北、西、东三面城墙。墙 ...
坎尔井地下水利工程是特有的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被称为地下大运河。新疆地区共有坎儿井1400多道,总长度达五千多公里。其中吐鲁番市为538道,鄯善418道,托克逊180道,年径达,占吐鲁番总灌溉面积的30%以上。 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 ...
哈密回王陵位于新疆哈密市区西南1公里,有环城路相通,交通极为便利,地理坐标东经93°29′10“;北纬42 °28 ′47,海拔740米。又称哈密王墓,该陵墓位于哈密市西郊回城沙枣井。陵墓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3公顷,四周有围墙。建筑群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膸大拱拜(即回王坟),埋葬着七世回王伯锡尔及其大小福晋,八世回王默哈莫德及其王妃、王族40人。该墓 ...
叶尔羌汗国王陵位于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老城和新城之间的阿勒屯德尔瓦兹以北,是叶尔羌汗国时期的王陵,它最早是在1533年为悼念赛义德王朝第一个汗王苏里唐赛义德而修建的。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尔羌汗国王陵又称阿勒屯麻扎,“阿勒屯”汉语意为“金子”,“麻扎”则为“坟墓”。整个国王陵面积1050平方米,始建于1533年 ...
喀拉汗王朝时期喀什噶尔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以其语言学巨著《突厥语大词典》闻名于世,11世纪末去世,安葬于他的故乡——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西南48公里的乌帕尔山上。这座小山高出地面70公尺,为了纪念这位不朽的学者,这座小山被人们称为“艾孜热特毛拉木”——“圣人山”。建筑布局及周边环境编辑墓地周围还起建了陵殿与礼拜寺,占地面积达1200 ...
五堡墓群位于哈密市屋堡乡西北约2公里的戈壁深处,距今3200多年,是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原始社会晚期的氏族公社墓群。墓地分布在一土包上,平面呈半圆形,墓葬排列密集,在地表不见封土,出土有木器、陶器、石器、骨器、铜器、毛纺织品、皮革制品、干尸等。墓区于1978年发现,经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13座。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堡古墓 ...
通古斯巴西城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排先拜巴扎乡境内,为唐安西都护府下的军事重镇,是古代龟兹较大的古城堡之一。1949年以前发掘,城内有房屋遗址、木器、布巾等,并有唐大历年号的文书残纸。平面轮廓呈方形,边长220米,面积4.9万平方米。城墙高6.2米,地表有夹砂红陶片,器形有钵、大陶缸等。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艾提尕尔清真寺 : 位于喀什市中心的艾提尕尔广场西面,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伊斯兰教寺院建筑。占地约1.68万平方米,由寺门塔楼、庭园、经堂和礼拜殿四大部分组成,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门塔楼正对艾提尕尔广场,天蓝色寺门宽4.3米,高4.7米,门两侧各有短墙相接;外两侧各有一高12.5米的砖砌圆柱,底粗顶细,柱顶各有一塔楼,楼上竖立一 ...
察吾乎古墓群,位于和静县哈尔莫墩乡北部、天山南麓山前地带的察吾乎沟口至觉伦吐尔根村北面的洪积台地上,在方圆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五片较大的墓地,共约两千余座墓葬。察吾乎沟古墓群,是新疆目前发现的最大一处氏族公共墓地。墓葬密集,排列有序,规模宏大,石围墓、屈肢葬和带流彩陶器是其文化的主要特征。除3号墓地为东汉早期外,主要墓葬的年代大概 ...
焉不拉克古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新疆境内最重要的一处早期铁器时代遗存 。焉不拉克古墓群,距今2500—3000多年,焉不拉克古墓群范围较大,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焉不拉克古墓群,墓葬排列密集,出土文物中陶器较多,常见有单耳豆、腹耳壶、双耳罐等,彩陶纹饰多S纹,竖线纹,云雷纹,双钩纹这些与甘肃地区辛店文化和四坝文化的同类器型和彩陶纹 ...
三海子墓葬及鹿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河县查干郭愣乡三海子夏牧场,为青铜时代的一处墓葬,距今约4000年。三海子墓葬及鹿石,面积约16.25平方公里地域的四个分布区内计有石围石堆墓、石棺墓30余座,鹿石19通。什巴尔库勒石围石堆墓,石堆直径78米,残高25米;石围直径210米,宽3~5米,最大的石堆重约为30万吨。三海子墓葬及鹿石,其年代为青铜时代 ...
奴拉赛铜矿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城南约3公里的喀什河南岸、阿吾拉勒山北坡的天山奴拉赛沟中,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距今约2600至2400年,遗址分采矿和冶炼两部分。采矿遗址,已经发现10余处竖井洞口,冶炼遗址,仅存一段长20米,宽1.5米,厚0.5米的炉渣堆积,堆积层中含矿石、炉渣、兽骨、碎陶片。奴拉赛铜矿遗址,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 ...
天祝东大寺,藏语称“大通贡钦贴桑达吉琅”(dac-thang-dgon-chen-thos-dar-rgys-gling,意为“大通大寺闻思振兴洲”),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赛什斯镇,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因位于连城妙因寺以东,故名“东大寺”。2019年10月7日,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信祠又称城隍庙,位于天水市大城北街十字路口。纪信生年不详,从他死难的汉王三年推算,它应该是战国末期到西汉早期的人物。大概由于纪信所有的辉煌都定格在了他舍身取义的一瞬,所以关于他的祖籍,自古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四川的西充,山西的洪同,可在陇山之右的甘肃,人们依然相信纪信就是天水人。这样的认识,主要是因为天水城隍庙也就是纪信祠里 ...
北海子塔,又名金川寺塔、观河楼塔,位于金昌市永昌县城北一公里武当山南的金川河南岸石台地上(现为北海子公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海子塔建设年代未详,明清重修。楼阁式实心砖塔,八角七级,通高二十五米。塔角装有琉璃兽头及风铃,层层置单檐,以砖叠涩衬挑出。一至三级交错开门,至顶端寇以圆锥形铁刹。塔基层东、西壁题有“定西戍”、“光东阁” ...
张掖东仓位于张掖甘州区马神庙街东仓巷内。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清代沿用并增建,民国时期屡有修葺。又名永丰仓、甘肃仓。现存9座,仍沿用为粮仓。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仓房为土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每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2.5米,宽3.65米,墙为土坯砌筑,门边用青条砖砌筑。仓房底层为木板,高于地面, ...
武山圣寿寺,古建筑,位于甘肃省武山县。武山圣寿寺,又称官寺,原名寿圣院、寿圣寺,位于武山县城南门坡西侧,是城内现存的唯一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官寺承载了700多年的历史信息,原建筑规模较大,从北向南,分山门和下、中、上三院,曾有天王殿、三官殿、股肱殿、钟楼、鼓楼、燃灯佛殿、十八罗汉堂等建筑,现仅存中院的燃灯佛殿及其东西两配殿,保存着鲜明 ...
福津广严院,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县三河乡柏林寺村。今名柏林寺。始建于宋代,清代扩建,占地2000平方米。2019年10月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津广严院现存前殿、山门、两侧僧房。前殿坐北朝南,土木结构,面阔五间(20米),进深四间(16米),单檐桃角灰瓦歇山顶,九脊十兽,正脊两端鸱吻张嘴吞脊,脊面上嵌饰缠枝牡丹花卉砖雕,下嵌棋琴 ...
吴挺墓,位于甘肃省成县。2019年10月,吴挺墓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吴挺墓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城关镇北关村,为南宋王朝利州西路安抚使、武功郡开国公吴挺之陵园,东南距成县县城中心约2公里。庆元四年(1198)春,南宋皇帝宋宁宗为吴挺在成州(今甘肃成县)营建陵园,于嘉泰三年(1203)十月建成,陵园占地约10万平方米。后因吴挺之子吴曦叛 ...
小川瓷窑遗址,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2019年10月,小川瓷窑遗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小川瓷窑遗址,位于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小川村北的瓷窑沟内,西距城区15公里。遗址沿瓷窑沟北岸自东向西分布,由依山而建的直烟窑向平地而建的馒头窑过渡,规模渐次宏大,分布面积达60万平方米。窑址主要由黑石岘遗存、大水沟遗存、老瓷窑遗存和靖远 ...
石家及遇村遗址,位于甘肃省宁县。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经历了多年的发掘过程,其中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此次入围,首先是因为该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近年来我省陇东地区关于两周考古的空白,弥补了过去文献有关西北地区两周封国部族记载的不足,增强了学术界对两周时期西北地区考古学文化及其所反映的政治格局演变的新认识。其次,从出土文物的等级来看, ...
锁阳城古渠道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桥子村南坝二队正南8千米处的戈壁荒漠中,分布于锁阳城东南。锁阳城古渠道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桥子村南坝二队正南8千米处的戈壁荒漠中,分布于锁阳城东南。 1987年当地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从航片上看,各种渠迹如干渠、斗渠、支渠、毛渠等俱全,呈树枝状展布,有各种渠迹100余处。在锁阳城遗址南 ...
黑山岩画位于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的黑山峡谷的峭壁陡崖上。2020年4月1日,《嘉峪关市黑山岩画保护条例》经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查批准。黑山岩画位于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的黑山峡谷的峭壁陡崖上。战国至明。岩画主要集中在四道鼓形沟、红柳沟、磨子沟、石关峡口等处,计有153幅,延绵约2公里。岩壁黑紫色,刻石较浅,手法 ...
大黑沟岩画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城东约40公里处的大黑沟,绵延3.5公里,分布零乱,位置高低不一,最高处距地面100多米,最低处只有两三米。岩画共有34组,图案190多幅。 画面多采用凹刻和凸刻形式,大部分刻画在避风向阳的山坳陡峭的花岗岩和石灰岩上,大部分内容为射猎、放牧、练武、乘马作战等场面。图中动物有梅花鹿、大角羊、野牛、野骆驼、象、虎 ...
金天观在兰州市七里河西津东路5号,唐代称为云峰寺,宋代改为九阳观。明肃庄王于公元1400年重建道观,因地处城池正西,在五行中西方属金,故名金天观,占地57.9亩。金天观现为兰州市工人文化宫。金天观(兰州市工人文化宫),因观内供有雷祖神像,又名“雷坛”,是早年道教在兰州传经的圣地。昔日金天观殿阁崇巍,回廊幽曲,松柏槐榆错杂遍布。中为雷坛, ...
兰州府城隍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关区张掖路中段。建于宋代,有殿3楹,祀奉汉将军纪信,又名纪信庙。明代重修后改易现名。兰州城隍庙坐北向南,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大门3间,为忠烈侯坊,二门为硬山顶式环廊戏楼,北有卷棚歇山顶式享殿,后为重檐歇山顶式正殿,左右有厢房、钟鼓楼等。回廊下原有壁画,现已不存。 现有建筑 ...
酒泉鼓楼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酒泉城中央,最早创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6-353年),是前凉政权酒泉郡太守谢艾主持重修的酒泉城(时称福禄县城)东城门。也叫“谯城”,即为守城戎卒打更巡逻、报时、防寇报警的地方。现存的鼓楼,是清朝光绪31年(公元1905)重修的,基座是方形,上小下大,底部周 ...
圣容寺,全名御山峡圣容寺,又名感通寺,位于今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始建于公元561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驾临此寺,改名感通寺。贞观十年,唐玄奘取经回归途中在该寺坐禅诵经,香火鼎盛时,住僧数千之众。圣容寺是我国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好的千年古寺之一,有关圣容寺的典籍在敦煌莫高窟231窟存有两幅壁画,详尽描述了一段奇异的传说:圣僧刘萨诃云 ...
海藏寺,明朝宪宗皇帝赐名清华禅寺,故又名清华禅寺。位于凉州城西北2.5公里处,占地13460平方米,是西北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西北梵宫之冠”。 海藏寺,海藏寺扩建于南宋淳佑九年(公元1247年),是凉州乃至西北最有影响力的佛教活动道场、现存最为完整的千年宝刹圣地。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孙思克被擢升为甘肃总兵,镇守凉州,官至太子 ...
五泉山建筑群位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山公园内,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及民国年间多次增建重修。五泉山建筑群现有庄严寺古建筑群、浚源寺古建筑群、二郎庙、文昌宫古建筑群、大悲殿、武侯祠、地藏寺、卧佛殿、嘛呢寺古建筑群、酒仙祠古建筑群、千佛阁、三教洞、清虚府古建筑群、万源阁、青云梯、木牌坊、 ...
洮州卫城位于甘肃临潭县城东3 5公里的新城乡新城村。俗称新城,与旧城(旧洮堡址)相对。据《洮州厅志》、《洮州卫城竣工碑》载,为明洪武十二年(1379)西平侯沐英所筑,明、清两代多次重修。1913年后为临潭县城。洮州卫城位于临潭县新城镇。据《卫城竣工碑》记载,卫城筑于明洪武十二年(1397),同时隍庙亦竣。洮州卫城坐北面南,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规 ...
崆峒山古建筑群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城西12公里处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内,初建于唐宋时期,现存主要建筑为宋代和明代的建筑遗存,清代曾不同程度予以修葺。崆峒山古建筑群由皇城建筑群、雷声峰建筑群和凌空塔组成,现存16处文物点,总建筑面积4636.57平方米,2013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崆峒山古建筑群位于平凉市 ...
双塔并列于王台村东侧山腰小台地南端,相距8米。旧有寺院,早圮,现留石雕残佛像三身和寺院遗迹。佛塔通体以红砂岩石料打制、凿磨镶砌而成,体型瘦长,犹如圆锥,雕作华丽,由东向西编号为一、二号。一号塔平面呈八角形,十一层,高约12米。第一层八面,每面宽40厘米。顶有石制刹柱,刹座上置覆钵、相轮、宝珠。各层塔檐凸出塔身,塔身置于圆形仰莲盆中。 ...
合水县城东北部约70公里的太白乡苗村川塔儿湾村,因一座堪称中国造像塔之最的石造像塔而闻名。塔儿湾石造像塔,始建于宋代,以凿磨的红砂岩石条块叠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式建筑,共十三层。《中国名塔》一书认为它是中国最为纤细的古塔,将其列为稀有的古建筑和珍奇的名胜之一。高约12米,经宽一点四米,原无台基及基座,形体清癯纤细,塔身第一层特高 ...
肖金塔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街道中心,建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 肖金塔为八角七级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原为七层,高30.18米,现存六层,高21.75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每面有砖制仿木斗栱、上承叠涩出檐,檐口做出飞檐、滴水,无瓦件盖顶,檐上施平座和栏杆。塔身各层有门或雕刻板门与直棂窗。塔体檐角以细白砂石雕成飞天和龙头 ...
环县塔位于环县环城镇红星村北关组环江东岸第二级阶地上。建于元世祖中统五年,即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 环县塔为八角五级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向上逐层微敛,顶有塔刹,通高22米。塔身青砖镶砌而成。底层较高,超过塔高的四分之一,内外无台基。每面宽3.13米,向南有门,其内辟八角形塔室,每面宽1.20米。各层塔檐出双杪华拱,每面补间斗栱两朵,上承替 ...
脚扎川万佛塔位于紫坊畔乡高庄村川畔组小河西岸台—地,建于宋代,因通体遍雕佛像,故称“万佛塔”。脚扎川万佛塔建于宋代。全塔以红砂岩石凿磨镶砌而成,锥形,底部残,现共存9层,残高8米,平面八角形,底层每面宽40厘米,各层均有塔檐。塔身通体布满浮雕佛像,每层各分3面,每面6身,疏密相间,排列井然,共有造像约1200身,均为一佛坐于莲花盆中,样式 ...
白马石造像塔 位于白马乡政府南500米处台地。塔身高5米,共7层,六角形,顶部残,全部用红砂岩凿砌而成。塔底部平铺石条,上砌塔身。塔身各层均有塔檐,檐下有仿木斗拱,每面两朵,檐上有方椽,铺以瓦垄。第一层塔身每面宽84厘米,西面雕一身高20厘米手扶拐杖的长者,有4个高8厘米的小侍面向长者拱手揖拜。其余各面分别雕有奔马、麒麟、雄鸡、鹿、狮等。第 ...
栗川砖塔,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栗川乡郇家庄东侧台地上(郇家庄小学南侧)。始建于宋,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第一层镶清道光十二年(1879)所立《修补塔序》。197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沿革始建于宋,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第一层镶清道光十二年(1879)所立《 ...
塔儿庄五代塔位于盘克镇罗山府林场,修建于五代时期。塔基平面呈正方形,高三层、11米。该塔塔体表层砖经过精心打磨,做工精细,堪称一绝。塔内呈四方形塔室,有壁画为修补时所绘。造型优美,庄严富丽,建筑工艺极为精湛。1981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儿庄塔(五代)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庆阳市宁县盘克镇罗山府林场子午岭西 ...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沟村。 高昌王碑记载了回纥在甘肃河西居住和发展的历史,填补了《元史》和《新元史》的空白,是研究斡栾家族及回纥史、河西走廊多民族史的珍贵文献文物资料。 1973年和1984年,武威文物普查队前后两次调查。地面已无封土,均为家族墓,且有立碑,分别为“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简称“高昌王碑”)和“西宁 ...
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西南15公里处的祁连山麓、杂木河两岸。这里地势起伏,形成丘陵地带。西依西山顶,东接沃野,其间阡陌纵横,有杂木河流过。这里很早以前就是便于人类居住、从事生产生活的好地方,因此,不仅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而且有着极其丰富的汉代墓葬。同时,磨咀子也以出土大批汉简、木雕、丝、麻、草编织物等重要珍贵历史 ...
秦直道遗址庆阳段位于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宁县、合水县、华池县,修建于前212至前210年。秦直道遗址的道路遗址窄的4至5米,宽的6至10米。沿道路两旁保存有城障、关隘、烽燧遗址。1993年3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秦直道遗址庆阳段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简介秦始皇修直道(前212至前210年) ...
兰州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为“中山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兰州黄河铁桥工程正式开工。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19日,兰州黄河铁桥竣工通行。 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 兰州黄河铁桥为四墩五孔,每孔跨径45.9米。上部结构为梯形 ...
延恩寺塔,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区东宝塔梁上。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正德十年(1515年)、天启七年(1627年)及1985年重修。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石质塔基,通高33.5米,底座用长36.64米。第一层朝南开券门,门楣上方嵌有楷书“大明”匾额。从第二层起,四面开门龛,有仿木窗棂、围栏、斗拱。琉璃瓦盖顶为覆盆式,顶端立有小铁塔一座,形体与主塔 ...
西来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西南隅西来寺巷,是张掖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历史传承《甘州府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明朝重建,名为“慈云精舍”。康熙三十年(1691年),郎法·阿扎木苏(西土人)住寺修行,后抵京谒见康熙皇帝,赐名“普觉静修国师”,颁赐敕书、银印及红字藏文经108并令其统管甘州南番汉僧。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将其精舍改为寺庙,建楼五楹, ...
后街清真寺是甘肃省天水市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于元至正(1341—1368年)年间,占地面积1730.93平方米,寺庙整体建筑为,殿内古朴典雅,肃穆庄严。后街清真寺是中国伊斯兰教西北地区著名清真寺之一,该寺历史上地理位置因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城西关东北角,故又称西关清真寺。寺北原毗邻天水旧城墙北垣,城墙拆毁后,始临今人民路。1970年代因清真寺正门改 ...
玉泉观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天靖山脚下,于北纬34°22′—34°37 ′,东经105°31′ —105°48′ 之间。距离市中心广场约1公里,北迤青山,南俯州城。海拔高度1230米。 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玉泉观占地面积九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大多为明 ...
湘乐砖塔,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湘乐镇境内,类型为古建筑,建于宋代(北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乐砖塔,建造华丽,目前除顶残外,基本保存完好。湘乐镇居于湘乐河北岸台地上,北靠宇村原,西南距宁县城三十五公里。这里依山旁水,自然环境优美。湘乐在历史上颇有名望。据史书记载:远在汉时在此置襄洛县。后魏徒治于此改为襄乐。西魏置燕州。后 ...
破城子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照壁山乡照壁山村南500米处。保护范围以2002年4月木垒县国土资源局划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即:南北785米,东西630米,形状不规则,面积近500000平方米。2012年3月2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网站发布《关于公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破城子遗址被列为新 ...
武康王庙寝宫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单檐歇山顶。土木结构,厅堂式建筑。大木构架属元代,明间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次间前后乳栿用四柱。柱头卷刹呈覆盆状。正面、两侧面施普柏枋和阑额,柱头、补间铺作各一朵,后檐仅施阑额和柱头铺作。柱头铺作为外四铺作单杪计心造,里转四铺作单杪偷心造;补间铺作为外四铺作单杪计心造,内转五铺作卷头 ...
东华池塔,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的大风川与葫芦河交汇处的宝塔山,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塔身平面八角形,,无基座,通高26米。第一层塔身较高,各面平素无饰,仅东北面开一券门,,深2.88米。向上各层塔身逐渐收分缩减,二至七层每面以砖砌八角柱分割成三间,各层每面上下交错开真、假门及假窗。各层塔 ...
圆通寺塔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城堡内,宋徽宗敕建,明天启年修。 2001年6月25日圆通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通寺塔位于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城堡内。历史记载据《甘州府志》卷五记载:"圆通寺,在六坝堡,宋徽宗敕建。明天启年修。我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两次重修。雍正七年(1729年)修塔。乾 ...
凝寿寺塔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宁县政平乡政平村泾河北岸,地处马莲河、无日天沟河、泾河三河交汇处,该塔即是凝寿寺内之塔。明代因遇山洪,淹没凝寿寺,仅存此塔至今。这里历史悠久,唐代在此设过定平县,明代设政平驿,清代为镇。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古寺道观林立,凝寿寺尤为著名。传说凝寿寺规模宏大,造型别致,四方僧俗顶礼膜拜,到宋代香火依然 ...
汪氏家族墓地,位于定西市漳县城南2.5公里处漳河南岸徐家坪村东南的平缓坡地上。东西长、南北窄,取西高东低之势。是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汪氏家族墓地,时间跨度为370多年(1243-1616),葬有14代200余人,其中有“三王十国公”,是国内保存最完整,出土实物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一处元代墓葬群。面积约3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汪氏家族墓地,自 ...
马圈湾烽燧位于小方盘城西11.5公里,马圈湾与盐池湾之间的戈壁走廊上。北距塞墙3米。烽燧平面长方形,底部长8.35米,宽7.6米,残高1.87米,为三层土墼夹一层芦苇叠砌。东南角砌有登顶台阶。堡早期筑于烽燧东侧,堡门西开,堡内有过道和套房三间,房内均有灶。火焚毁后废弃,改筑于烽燧南侧,门向南开。堡南22.3米有东西向的长方形牲畜圈。出土汉代简牍1221 ...
位于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东1.5公里。城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约8.35万平方米。现仅存东、西、北三面残墙和西南角墩,北墙长300、东、西二墙长270米。墙为夯筑,基宽7米,残高5米,顶宽2米,城墙大部分被黄沙壅埋。北墙中段有一宽5米的豁口,疑为北门。南墙中段原亦有门,已毁不清。城内出土有汉代红、灰陶片、五铢钱币等及唐代围棋子等遗物。城址保存较好, ...
肩水金关位于金塔县城东北152公里的黑河东岸,距东大湾城7公里。故址四周是戈壁荒漠,有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有极少耐旱植物生长。肩水金关为汉代烽塞关城,是当时进出河西、南北交通的咽喉,取名金关,含有“固若金汤”之意。金关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至太初三年(前102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建筑有两座对峙如阙的长方形夯土楼橹 ...
大湾城故址属我省居延遗址的一部分,位于金塔县城东北约145公里的黑河两岸。东岸为东大湾城,西岸为西大湾城。城址所处位置为戈壁荒漠地带,其中分布着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周围有极少的耐旱植物生长,所依傍的黑河年均径流量约10.9亿立方米。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至太初三年(前102年),汉王朝为防止匈奴族的进犯,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同时 ...
地湾城故址位于甘肃省金塔县东北151公里的黑河东岸处的戈壁滩上,远离居民区,四周为戈壁荒漠,其中有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周围有极少耐旱植物生长。地湾城故址1981年9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湾城位于甘肃省金塔县东北151公里的黑河东岸处的戈壁滩上,东经99°86′,北纬40° ...
甲渠候官遗址又称破城子,位于达来库布镇南24km处纳林河、伊肯河之间的戈壁滩上。为居延都尉府西部防线甲渠候官衙,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该遗址处出土了万余枚汉简,甲渠候官遗址因此而闻名于世。汉简的发现与研究,为该地区的人文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史学资料。所谓候官者,执掌侦伺刺探情况官员之谓也。《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候宫千数 ...
汉安帝陵,为东汉安帝刘祜之墓——恭陵。陵墓位于河南省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西南。作为全国最大的古墓群,洛阳邙山地区拥有的墓冢之多、面积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世界罕见,曾有人称之为“东方金字塔”。2001年6月,“邙山陵墓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都洛阳,自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共历12帝。除末代皇帝献帝刘协的禅陵在 ...
汉桓帝宣陵位于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大口乡经周寨村和周寨村之间,宁村乡东北。其中现存最大的一座墓冢,东西长56米,南北宽55米,高12.2米。夯层明显,每层厚0.35-0.40米,封土完好,基本呈平顶圜丘形,顶部呈圆角方形,东西长25.2米。南北长23.5米,当地人称为最大冢。《东汉观记》载:“七月,祀黄老于北宫濯龙中,以文罽为坛,饰金银扣器,采色眩耀,祠用 ...
汉和帝刘肇慎陵,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寇店镇白草坡村东南,东西长94.9米,南北宽93米,高10.1米,平顶圜丘形,,封土完好,,6层台阶, 基本上被草和野枣树覆盖,平顶,进方形,东西长33米,南北宽35米,据当地人称,墓南有一深沟, 为取土所致,。在耕土以下0 .5 米处曾发现大量青石渣。慎陵是和帝和皇后邓绥的合葬墓。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寇店镇李家村西南。封土呈平顶圜丘形,南北宽91.9米,东西长96.9米,封土高12.5米。封土的夯层极为致密,夯层每层厚0.08-0.09米。封土东、西、南三面基本完好,北部取土严重,并发现有烧窑遗址。封土为平顶,东西边长最长为26米,南北边长最长为27.5米,分成三层台地。东北不远为一座水泥厂。史书记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 ...
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当地亦称“汉陵”,俗称“刘秀坟”,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合葬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孟津县白鹤镇铁榭村。汉光武帝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县白鹤镇。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俗称汉陵,又称原陵、汉陵。为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年)和光烈皇后阴丽华的陵园,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 ...
圣寿寺塔, 相传建于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原名为"应身大士塔",位于西安城南30公里处秦岭北麓长安县五台乡塔寺沟内。清《咸宁县志》记载:“寺中隋塔,乃应身大士圆寂塔”。现仅有清末所建硬山式大雄宝殿5间,廊房10余间,应身大士圆寂塔一座和近代高僧印光法师的影堂石塔一座,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寿寺塔, 相传建于隋文帝仁寿年间(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