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 新疆考古是一部世界性巨著

新疆考古是一部世界性巨著贺云翱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1年09月刊在我心中,新疆是中国最美丽、最神秘的地方,尤其对考古人而言,更是终生魂萦梦牵的一处圣境。新疆地处东亚与东欧、中亚、西亚、南亚的结合部,是名符其实的东西方文化桥梁、交通枢纽、文明交汇之处。清末以来,新疆吸引着许多野心勃勃的探险家与考古者来此进行考察和盗掘,其中包括斯文 ...

• 贺云翱:对新一年考古学的期待

对新一年考古学的期待贺云翱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01月刊考古学是一门以地下发现的实物资料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现代科学。大量的考古学成果表明,考古学揭示了无数过去未知的历史事实与事件,填补了大量的学术与知识空白,为社会贡献了浩瀚的考古遗产,展现了强大的科学力量。2023年已经过去,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对考古学又有新的期待。我们期待考 ...

• 佛教初传南方之路文物图录

佛教初传南方之路文物图录 作者:贺云翱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年: 1993页数: 191ISBN: 9787501007189佛教初传南方之路文物图录的创作者贺云翱作者 作者简介男,1956年12月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入南京博物院从事田野考古工作。1985年参与创办《东南文化》杂志,任编辑部主任、杂志社社长。1996年入南京市文物局,筹建南京市文物 ...

•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导引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导引 作者:水涛 贺云翱 王晓琪 编著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1-5页数: 1020定价: 118.00元装帧: 平装丛书:大学研究型课程专业系列教材•历史学类ISBN: 9787305076329内容简介本书精选国内外权威学者的经典论文,并对所选论文及相关论精选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的学术经典,并给以必要的导读,力求反映当前考 ...

• 中国金银器-文物名家大讲堂

中国金银器-文物名家大讲堂 作者:贺云翱,邵磊主讲 /贺云翱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副标题: 文物名家大讲堂出版年: 2008.5页数: 308定价: 65.00元丛书:文物名家大讲堂ISBN: 9787802116412内容简介先天的鬼力加上后天人类工艺的精心琢饰,使金银器具有了财富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本书讲术了中国金银器的演变过程及其独特的风貌,侧重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金银器制 ...

• 谈瓦说陶

谈瓦说陶 作者:贺云翱出版社:南京出版社出版年: 2014-3页数: 218定价: 50.00装帧: 平装ISBN: 9787553304779内容简介 《人间瓷话》丛书出版发行 总结研究成果,参与学术争鸣。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历时8个月,完成了《人间瓷话》丛书(第一辑10本)的编纂工作。现已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隆重出版。这套丛书由我会常务副会长, ...

• 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

文化江苏-历史与趋势 作者:贺云翱 /周运中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标题: 历史与趋势出版年: 2017-5-1页数: 282定价: 68.00元装帧: 平装ISBN: 9787214206268内容简介如果将中华文明划分为北方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东南海洋文化四大板块,那么江苏既有长江文化的历史底蕴,又与黄河文化特别是儒学文化同属一脉,更是南北文化及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 ...

• 文化遗产学论集

文化遗产学论集 作者:贺云翱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17-7页数: 459定价: 80.00元装帧: 平装ISBN: 9787214211149内容简介本書收錄賀雲翱教授有關文化遺產學的論文及相關文章約50篇,大體按照文化遺產學理論探討和文化遺產事業實踐兩個板塊進行编輯。書中收绿的文章有的屬于作者本人的實踐案例,如南京文化遗產、宜興紫砂工藝和歷史文化名城、三峽庫 ...

• 中国文物小丛书·石器

中国文物小丛书·石器 作者:朱启新主编 /贺云翱执行主编 /吴璟昌著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年: 2014-12页数: 199定价: 28.00装帧: 平装丛书:纸上博物馆·中国文物小丛书ISBN: 9787549003914内容简介此书是《中国文物小丛书》其中之一。书中主要介绍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基本知识,和夏商周时代及以后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石器,配图清晰,内 ...

• 古代陵寝

古代陵寝作者:贺云翱/郭怡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年:2008-1页数:326定价:28.00元装帧:平装丛书: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ISBN:9787501022908内容简介《古代陵寝》以20世纪古代陵寝的重大发现为线索,揭示了陵寝的起源和不同时期的特点,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和探讨,为今后的此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古代陵寝》资料丰富,内容翔实,配有彩 ...

• 中华国宝图典

中华国宝图典作者:贺云翱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页数:744定价:286装帧:精装ISBN:9787807130253内容简介中国拥有难以数计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其中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珍品谓之“国宝”。贺云翱主编的《中华国宝图典》分十七大类,包括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金银器、木漆器、绘画、法书墨迹、铭刻碑帖、石雕 ...

• 六朝文化-考古与文化

六朝文化-考古与文化作者:贺云翱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考古与文化出版年:2013-4页数:451定价:80.00元丛书:南京大学史学丛书ISBN:9787108041654内容简介作者以近十多年在六朝古都出土的六朝文化遗存为研究核心,结合全国范围内的相关发现,以及海外与中国六朝文化相关的考古资料,从城市考古、佛教考古、陶瓷考古、帝王陵考古、六朝瓦当研 ...

• 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

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作者:贺云翱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年:2005-3页数:254定价:65.00元ISBN:9787501016204内容简介本书有以下几点看法:一、尽管贺书自述“本书不是对六朝都城的全面研究”,但他能独辟蹊径,以六朝瓦当的发现,阐明与六朝都城的关系,并据此“对六朝都城做复原性研究”,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二、六朝瓦当过去虽有发现,但较零散且多 ...

• 贺云翱:考古学是问“道”的科学

  “道”是中国古代思想中重要的概念与范畴,以至于产生了专门的道家、道学、道教、《道藏》等等成就。《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谓脍炙人口。我们这里说的考古学问“道”之“道”,当然不是指“道家”之“道”,而是指事物的缘起、动力、机理、规律、法则等。  考古学探索了什么“道”?  第一,认识了地球上“道”的运行 ...

• 贺云翱:陶瓷考古的多方面意义

陶瓷考古的多方面意义贺云翱本文为《大众考古》2022年06月刊卷首语“陶瓷考古”是考古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也是考古学中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工具。可以认为,只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的考古,发掘中相遇的遗物,数量最大者就是陶瓷器或相关标本。为此,认识陶瓷器的时代、器形、文化类型、窑口、制作技艺等是考古学训练中最重要的学术要求之一。 ...

• 讲座纪要| 贺云翱:六朝都城考古概说

2022年6月16日晚,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主办,《大众考古》编辑部、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华慧讲坛长江文化系列讲座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223室举行。主讲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贺云翱教授带来了题为《六朝都城考古概说》的报告,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计2.5万余人通过现场、腾讯会议及微博 ...

• 贺云翱:衔接上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古代血脉

衔接上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古代血脉贺云翱本文为《大众考古》2022年03月刊卷首语2021 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的日子,全国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然而,中国现代考古学除了安特生先生一脉之外,还有来自古代“金石学”或称“古器物学”的一脉。正如张光直先生所说,当代中国考古学有三个学术来源,“即传统的古器物学、西方考古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 ...

• 贺云翱: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贺云翱本文为《大众考古》2022年02月刊卷首语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一直拥有两种资源。一是自然界的各种资源,从广义上说,这是人类和一切地球生物生存的依托和基础,如阳光、空气、河流、山林、矿藏等;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文化资源,包括语言、文字、工具、科学、思想、知识、教育、文学、艺术、宗教以及城市、乡村、人工驯化的动物与农 ...

• 贺云翱:岩画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花

岩画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花贺云翱本文为《大众考古》2022年01月刊卷首语通天河流域发现的古岩画 岩画是指古人在洞穴内壁、山体崖壁或独立岩石上彩绘、线刻、磨刻、雕凿的图画。它是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历史的最早形象“记录”和“陈述”。迄今,在全球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史前岩画,中国则是世界上保存岩画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20多 ...

• 贺云翱:开启古射阳城遗址考古之旅

开启古射阳城遗址考古之旅吴楠 2021辛丑年除夕,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各家各户都在准备年夜饭,忙得热火朝天。这时,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来到了镇上农民的家中。 原来,射阳湖镇位于扬州和淮安之间,古时是汉代射阳县的治所,其中还保留着古射阳城、古邗沟等遗址,其西南约1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小不一的 ...

• 贺云翱:考古学其实是一个学科群

考古学其实是一个学科群贺云翱 考古学是一门现代科学。 科学是什么?学术界认为,“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其对象是客观现象,内容是形式化的科学理论,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考古学作为一种知识系统,当然符合这个关于“科学”的定义。 ...

• 贺云翱:石窟寺考古的多重意义

石窟寺考古的多重意义贺云翱 佛教考古是一门世界性学术,其中尤以石窟寺考 古更为著名。中国是世界上保存石窟寺及相关 遗产最为丰富的国家,据统计,全国现有石窟 寺 2155 处,此外还有佛教摩崖造像遗址 3831 处,两者合 计达到5986处。如果再加上古代佛寺遗址、佛教造像碑等, 佛教文化遗产数量更是极其庞大。云冈石窟第三窟造像 中国的石窟寺不仅 ...

• 贺云翱: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考古学是什么》讲座纪要

  2021年12月30日下午3:30-5:45,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的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贺云翱教授在仙林校区学明楼502大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考古学是什么》的讲座。此次讲座是我校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63讲、考古名家讲坛第32讲,也是我校历史学类大一新生的一堂特殊专业导论课。讲座由王志高教授主持,校内外 ...

• 贺云翱: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

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贺云翱 人类文明的诞生和进步与知识的进步直接相关,为此,“知识创新”既是文明诞生的基础,也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知识”包括“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两大体系但它都以智慧劳动为核心;知识又分为“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两大领域,“知识创新”既包括对“已有知识”的深入认识和重新发现,更包括对“未知知识” ...

• 贺云翱:“文化线路”的思想让考古学展开更加宽广的视野

“文化线路”的思想让考古学展开更加宽广的视野贺云翱 近些年,“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实践在全国得到高度重视。其动力一方面来自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一方面来自当代国家发展的需求。考古学作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基础学科, 当然也身在其中,深受其益。 “文化线路”又有“文化廊道”之称,其含意早期来自文化地理学,与交通及沿交通线 ...

• 贺云翱: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下)

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下)编者按:本文原发表于《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三、城市和商业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既是区域政治中心,又起着区域经济集散中心的作用,因此,对城市的考古可以直接了解特定时空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可是,至今江苏还没有发掘过任何一座汉代城市,因此,我们只能对目前已有的城市遗址调查资料做些综合研究。经调查的江 ...

• 贺云翱: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上)

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上)编者按:本文原发表于《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研究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若仅靠几种古籍提供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所幸40年来江苏的考古工作者调查和发掘了千余座汉墓和大量的汉代聚落遗址,提供了不少与经济有关的新材料,本文即以这些材料为基础,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汉代的江苏经济作较全面的探讨。一、农业封建时 ...

• 贺云翱:新疆考古是一部世界性巨著

新疆考古是一部世界性巨著贺云翱 在我心中,新疆是中国最美丽、最神秘的地方,尤其对考古人而言,更是终生魂萦梦牵的一处圣境。新疆地处东亚与东欧、中亚、西亚、南亚的结合部,是名符其实的东西方文化桥梁、交通枢纽、文明交汇之处。清末以来,新疆吸引着许多野心勃勃的探险家与考古者来此进行考察和盗掘,其中包括斯文赫定、斯坦因、格伦威德尔、大谷 ...

• 贺云翱:考古学成就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之上

考古学成就建立在 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之上贺云翱 考古学成就的取得需要多方面条件支撑,包括考古学从业者的专业训练和专业机构的设立、国家法律支持、必要的公共财政和设施保障等,但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体系,离开这个条件,也许连考古学是否可以存在都会成为问题。 研究资料的“物质性”和“地下性”是考古学的最大特征 ...

• 贺云翱:华东考古文献概览——《中国华东文献丛书·考古专辑》综述

华东考古文献概览——《中国华东文献丛书·考古专辑》综述「 一 」华东区域是我国现代考古学及其前身“金石学”的重镇之一,自古专业人才辈出,著述宏富。早在“前金石学”时期,在现华东地区的山东境内就曾有过一次重要的古文献的发现,此即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曾经住用过的房屋时,于墙壁中得到《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 ...

• 贺云翱:一代风华 两位女杰——女考古学家曾昭燏和游寿先生礼赞

一代风华 两位女杰——女考古学家曾昭燏和游寿先生礼赞编者按:本文发表于贺云翱主编《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现代考古学在20世纪初叶传入中国,由于它的“田野性”特征,使之从业者更多的倾向于男性,加之其专业训练的跨学科要求——既要有中国传统的历史文献、金石学及古文字素养,又要接受西方的考古学理论和技术熏 ...

• 贺云翱:中国考古学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近读饶宗颐先生文章,见到先生说21世纪的中国将踏上“文化复兴”的时代,先生在为其说所列三点理由中有一条与考古学有关:今天中国各地络绎不绝的出土文物新发现带动了历史文化研究的升温。我想,此说既是对中国考古学整体的肯定,也是先生自身的学术体验。如果把先生的话做些延伸,我们认为,中国考古学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具体而 ...

• 贺云翱:特定的工具和技术是支持考古学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考古学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多方面的要素,服务于考古学的一系列工具和技术是其中不可缺失的条件。在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中,考古学是唯一的一门运用人类历史上创造并保存的物质文化遗存及与人类生活生产相关的自然遗存研究历史,并通过博物馆、遗址公园等形式展现人类历史进程、历史成就和历史规律的学科。正是在“物质资料”和“物质科学”这一特点上,使考 ...

• 贺云翱:文化比较视野下的古埃及和古中国

文化比较视野下的古埃及和古中国贺云翱 古埃及文明和古中国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一在北非,一在东亚,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文化上的直接联系,但是这并不妨碍对她们做一比较。 第一,她们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并列为世界四大原生文明。 第二,她们都拥有世界级天然大河。不同的是,古中国文明比古埃 ...

• 贺云翱:​考古学与中华航海精神

考古学与中华航海精神贺云翱 中国既是大陆文明国家,也是海洋文明国家。她拥有五大海域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6500多个海岛,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14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等。考古学证明,中国有着长达万年的海洋文化和近万年的航海活动,是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国。随着中国海洋文化考古及航海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华航海 ...

• 贺云翱: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古文化比较”?

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古文化比较”? 人的统一性来自于起源的统一性,无论是古老的“直立人”还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智人”,她们都有统一的来源。尽管后来出现了四大人种,然而这丝毫改变不了人的统一性这根本属性。但人的复杂性在于,她既具有一般动物的诸多生理特征,同时更具有文化秉性,而后者才代表着人的本质和唯一性。有意义的是,人在动物性方 ...

• 贺云翱:考古学具有强大的思想史意义

考古学具有强大的思想史意义贺云翱 对人类而言,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于思想,为此,研究人类的各种思想之诞生和创新成为重要的学术任务。一般人都以为,考古学是研究“形而下”的物质文化遗存的学科,不可能去研究人们的“形而上”的思想,其实,这是对考古学最大的误解之一。 通过考古学材料探讨人类的精神文化问题,最早是伦福儒、福兰纳利等提出“认 ...

• 贺云翱:考古学证明物质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思想的创新

考古学证明物质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思想的创新贺云翱 在考古学视野下,人类的进步首先表现为物质文化的不断创新。如丹麦学者汤姆逊所揭示的石器、铜器、铁器的三阶段生产工具进步律,便是对人类物质文化不断创新的规律性总结。事实上,人类的这种工具进步律在细节上表现得更为复杂,而且,伴随着工具而进步的还有艺术和陶器的发明,建筑、村落乃至都市的 ...

• 贺云翱:方兴未艾的中国大运河考古

方兴未艾的中国大运河考古贺云翱 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是通过田野发掘获取,二是通过对当代社会提出的新问题、新理念做出的回应所获取。中国大运河考古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特点。在中国古代的工程创造中,有两项作品闻名世界,一是东西走向崛起于地上的长城,一是南北走向深凿于地下的大运河。它们一刚一柔,几乎都起源于 2500 年前左右的东周时代,作为文化遗 ...

• 贺云翱:“景观考古学”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新领域

“景观考古学”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新领域 贺云翱 考古学是一门善于不断向其他学科学习和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现代学科,其中,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景观考古学”就是考古学与人文地理学相互结合的产物。顾名思义,景观考古学首先关注的是“景观”及“文化景观”。“景观”,是指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人文、建筑、饮食、 ...

• 贺云翱:世界遗产中应当建立“人类灾难遗产”体系

世界遗产中应当建立“人类灾难遗产”体系贺云翱 多年前,我和一些从事世界遗产工作的朋友说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全球世界遗产事业,应当高度关注人类灾难遗产的调查、研究和认定,并且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专列“人类灾难遗产”类别,或者就如同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际灌溉排水 ...

• 贺云翱:考古是帮助人类寻根的事业

考古是帮助人类寻根的事业 贺云翱” “寻根”意识是人类最宝贵的特质之一,它让人类始终坚守精神家园,感恩先民馈赠,牢记历史教训,体察人世沧桑,超越眼前利益。为此,人们经常会问:人类自身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明,包括吃穿住行、家庭国家、工艺技术、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礼仪风俗等等的一切是从哪里来的?是亘古不变, ...

• 贺云翱: 人地关系研究是考古学的重大课题

人地关系研究是考古学的重大课题贺云翱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的重大课题,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其实,人地关系研究也是考古学的重大课题,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说“人类文化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只有结合古环境来研究文化,才能认识古文化,才能认识人类迁徙等原因”。正因如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考古学在欧美国家广受 ...

• 贺云翱:考古学家为什么喜欢发掘古代墓葬

考古学家为什么喜欢发掘古代墓葬贺云翱 在日常工作中,作为一位考古工作者,经常会被人问:你们考古的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挖墓啊?最有趣的是2004年我带领几位考古人员去盱眙勘探泗州城遗址,村子里的人见到我们时说:“看,挖墓队来了”。村民们把“考古队”说成是“挖墓队”,如何和他们解释,他们还是半信半疑。可见,“考古人喜欢挖墓”似乎成为社会 ...

• 贺云翱:“公共考古”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公共考古”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贺云翱 2014年3月31日,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先生以及与会的专家学者在成立大会上给予此举以高度的评价。是的,“公共考古”的发展代表着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使考古科学从“神秘”走向公开,从“官学”走向“公共话语” ...

• 贺云翱:考古学中发现的有趣的东西方不同文明模式

考古学中发现的有趣的东西方不同文明模式贺云翱 在考古学语义中,“文明”即国家,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的诞生。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名著中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即国家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在考古学上,一般把金属工具、文字和城市的出现视为国家或文明出现的典型标志。人类迄今走过长达数百万年的历程,文明的出现所占 ...

• 贺云翱:从“考古学文化”到“考古文化学”

“文化”是人的创造,又反映了人的本质,考古学则是研究“文化”的主要学科之一,而且考古学还是所有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中唯一的通过“实物资料”研究人类文化的科学,如果考古学离开了对人类文化的研究,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义和主要学术价值。前科学时代的“考古”活动还没有注意到“文化”的问题,它们是关于“古物”“金石”“古董”“收藏”的学问, ...

• 贺云翱:人类骨骼考古学是探讨人自身历史的重要领域

人类骨骼考古学是探讨人自身历史的重要领域贺云翱” 有人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有什么特征?“我”会向哪里去?这些都是千古之问。还有人说,尽管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但它由2~3万个基因组成,在世界上你找不到任何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奥秘。也 ...

• 贺云翱:考古学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对美的创造及美的流变

考古学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对美的创造及美的流变贺云翱 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来自于人类对真善美爱的永恒追求。许多年前,在读书中了解到,如果要知道“真”,应当去了解科学和逻辑学;要道“善”,应当去了解伦理学;要知道“美”,应当去了解美学;要知道“爱”,应当去了解宗教学。待到做了多年考古研究后,才感觉到通过对人类过去创造的物质文化世界 ...

• 贺云翱:考古学进步的主要动力

考古学进步的主要动力贺云翱 作为现代科学大家庭中一员的考古学,其持续进步的动力是什么,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如果总结考古学发展史则可以认为,其主要动力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现”。考古学进步的最大动力首先在于“发现”,无论是考古学基础资料的获取,还是新的理论突破,都与田野“发现”直接相关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 ...

• 贺云翱:开创中国性别考古及女性考古的春天

开创中国性别考古及女性考古的春天贺云翱 对人类而言,两性关系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人类社会诸多问题产生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为此,有关人类的性、性别、两性关系等研究受到诸多学科的关注,考古学当然自不例外。 据陈淳等先生研究,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性别研究已成为挪威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真正形成系统的性别考古学学术体系 ...

• 贺云翱:“空间”是考古学文化遗存认知的第一要素

“空间”是考古学文化遗存认知的第一要素贺云翱 考古学属于广义的历史科学,一般认为历史科学是以“时间”为核心的科学,地理科学则是以“空间”为核心的科学。然而,考古学虽然属于历史科学,而且也重视“时间”为轴的研究路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空间”却是考古学文化遗存认知的第一要素。 熟悉考古学的人都知道,考古学的认知对象是地下埋藏的 ...

• 贺云翱:考古学视野下的历史呈现出什么特征?

考古学视野下的历史呈现出什么特征?贺云翱 有朋友和我讨论,考古学主要涉及哪些研究领域?我说第一是研究历史,第二是研究文化,第三是研究人,第四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这种排序是不分先后的,主要是看学者的具体研究兴趣。1994年马桥遗址发掘现场 关于考古学研究历史的问题,过去学者们有过专门阐述:譬如特别是在史前史的发现和建设方面, ...

• 贺云翱:考古学揭示了中华文化多样共生的非凡历程

考古学揭示了中华文化多样共生的非凡历程贺云翱” 中国是一个文化多样共生的大国和文明古国,追求政治文化的统一性和经济文化、生活文化、精神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一直是其重要的文明经验,早在西周时代就形成了“同则不继,和实生物”的伟大理念。我们感兴趣的是,中华民族这种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的思想来自何处?考古学揭示了这个谜一样的过程 ...

• 贺云翱:分裂到统一 传承和借鉴 共生与融合——新中国70年来三国至隋唐考古成就概述

三国至隋唐时期是体现古代中华文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规律的重要历史时期,即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再度走向隋唐中央集权统一时期。这个过程是中华民族不断攀登文明高峰走向盛唐的过程,是中华文化不断内生传承创新及不断与世界其他文明互动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不断被各民族认同及中国统一国家的统一深度不断加强的过程。考古学对研究和见证这个 ...

• 贺云翱:“考证方法”在考古学中的运用

“考证方法”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考证,一称考据、考索、考订,一般是指对古代文献中的字音、字义以及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等进行考核和辨证。李颖科先生认为,考证的工作范围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包括音韵、文字、训诂、版本、校勘诸学;狭义的是专指考订历史事实的然否和书籍记载的真伪和时代”。简单的说,考证的范围与内容一是考订古书,二是考证史事。由 ...

• 贺云翱:环境考古能够深度理解“人地关系”

环境考古能够深度理解“人地关系”贺云翱(本文为《大众考古》2015年05月刊 卷首语) 以构建人地和谐关系为宗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代人类的最强音,而“环境考古”也成为其中的积极参与者。中国考古界高度重视“环境考古”工作,许多大学、考古院所及环境科学研究机构参与其中。1990年,周昆叔、巩启明先生等发起召开了“中国环境考古学讨 ...

• 贺云翱:“公众考古”的兴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成就

“公众考古”的兴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成就贺云翱公众考古活动--滕州大韩村考古发掘工地 近年来,“公共考古”或“公众考古”受到国内外考古界的普遍重视,中国考古学会还专门成立了“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公众考古”的兴起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意义 : 其一,体现了科学与社会的本质关系的正确处理。现代文明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科学虽然是 ...

• 贺云翱:从考古学观察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

从考古学观察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贺云翱 读到先知书店策划的一篇美文《瘟疫:人类的敌人,历史的推手》,文中认为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有三个方面:地理环境、新技术、思想观念。从考古学角度是否也可以观察到这三个方面呢? 第一是“地理环境”。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说“讨论历史,就是讨论空间、土地、气候、动植物等地理环境是如何被人们所利用” ...

• 代表委员专访 | 贺云翱委员:加强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等文物的保护

“推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等文物保护,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要求,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文化支撑。”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    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典型标识。    2019年7月, ...

• 代表委员专访 | 贺云翱委员:广泛开展公共考古 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我的21份提案中有18份被采纳。”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作为来自文博界的委员,贺云翱自履职以来,一方面做好提案,另一方面加强履职实践,参加与文物事业发展有关的调研工作,很多高质量的提案落地见效。今年“两会”,贺云翱把更多的提案聚焦在了考古工作上。1982年,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系 ...

• 贺云翱:百年考古硕果累累

百年考古硕果累累贺云翱 2021 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具有重要的纪念性意义。百年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大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建构了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和概念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各断代考古、区域考古、 ...

• 长江文化|| 贺云翱:长江流域早期玉文化初论(二)

长江流域早期玉文化初论(二)本文发表于《南方文物》2004年第2期三依据已有的材料,我们观察到长江流域的古代玉器大体经历过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源和初步发展期。约在距今7000年到5500年左右,包含考古学上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薛家岗文化和大溪文化的早、中期等。起源期的玉器器类主要有玦、璜、管、坠、饰、环、镯等,目前仅见于长 ...

• 长江文化|| 贺云翱:长江流域早期玉文化初论(三)

长江流域早期玉文化初论(三)贺云翱四真玉的硬度(摩氏)一般约达5.5—6度,用钢刀都很难划动,而只能借助于机械(各种磨具、砣机等)和介质(解玉砂、水)采用琢磨方式达到成器目的,加之其原材料难得,器物加工过程中必须一次成型,所以,制玉是一门难度很高,集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特种工艺。就过程而论,它牵涉到对玉矿的勘探确认、采玉及运输、美术设 ...

热门信息

12下一页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