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棺板装饰传统中的中亚西域风格

  近年来,在我国西北及北方地区连续出土了一系列入华粟特人的墓葬,它们分别是:宁夏固原南郊隋唐墓、甘肃天水石马坪墓、山西太原隋虞弘墓、西安坑底寨北周安伽墓、井上村北周史君墓等。这批粟特人的墓葬当中,大多保存有较为完好的石棺椁、石屏风、石床等石质葬具,在部分石板上雕刻有内容丰富的画像,引起学术界强烈的关注。无独有偶,在近年来青藏高原吐蕃考古发现的一批墓葬资料中,也发现了一批彩绘在木棺板或木质随葬器物 ...

• 国际考古大咖肯定其在世界文明研究中的重大价值

  良渚古城从何而来?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因何而建、如何营建?良渚古城的保护和学术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今年正值良渚古城发现十周年,12月13日,良渚古城考古发现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10年来良渚古城考古的研究和保护情况也得到梳理。  当天,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在良渚召开,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近3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激烈的观点碰撞和闪烁的思想火花中,蒙在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的神秘面纱被一一揭开 ...

• 完整保留历史信息 推动遗产融入生活

 日前,以“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的文化遗产主题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该论坛是清华文创论坛的分论坛,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来自文化遗产领域的国内外专家齐聚一堂,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什么是真正的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现如今,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保护在世界范围内 ...

• 文化遗产转化为审美资本的机制思考

  摘要:中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审美资本,以创新促进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条可行之路。文化遗产转化为审美资本,需要经历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符号--审美符号--审美资本这一转化过程。  关键词:文化遗产;审美资本;转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文学理论言说者的身份认同研究”(10BZW009)和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微文化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伦理研究”(17WX08)的 ...

• 单霁翔:文物让人动容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2017年9月1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观众前来参观《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  日前,由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9家博物馆(院)联手制作的《国家宝藏》节目,获得广泛好评。每期节目展示一家博物馆的3件重磅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传奇”“今生故事”,崭新的尝试,彰显出连接古今、观照当下的人文情怀与文化自信。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博物馆和文物是严肃、沉重的,综艺节目是娱乐、有趣的。二者如何 ...

•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本书旨在以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经典洞窟为例,引领普通观众去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图说敦煌二五四窟》的两位作者陈海涛和陈琦,分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有十余年。在以历史叙述的方式 ...

• 丹心妙手,为国之瑰宝续辉煌 ——记敦煌研究院石窟壁画修复专家李云鹤

1956年,李云鹤随着“到西北去”的时代浪潮踏进了敦煌研究所。自此,他便走上了倾注毕生心血的石窟壁画修复之路,这一干就是整整61年。当时,莫高窟里的壁画、彩塑损毁严重,抢救、保护迫在眉睫。李云鹤借鉴国外文物保护专家“打针修复法”这一非常适合莫高窟壁画病害修复的技法,并改进修复工具,悉心琢磨黏合剂配方,最终得以成功。他还跟老一辈敦煌学家爬洞窟学习线描、构图、绘画,逐窟了解绘画情况。此时恰逢北京历史博物馆的 ...

• 陶瓷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瓷路人生》编后记

 我的瓷路,是从阅读任世龙先生的著作开启的,作此后记,不胜惶恐。  浙江是瓷器的故乡,是世界瓷器的起源地。瓷器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先后经历了先秦时期原始瓷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汉六朝时期成熟青瓷的起源与发展两个过程。制瓷史上的两个里程碑式技术跃进:原始瓷的起源与成熟青瓷的出现,均发生在浙江,浙江不仅在夏商时期发明了原始瓷,而且在东汉时期成功烧造出了成熟青瓷,同时这一伟大的技术成果造就了先秦与汉六朝时 ...

• 探寻巴文化历史源流与演变

  11月25—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宣汉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考古文博专家围绕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巴文化历史源流与演变等议题展开讨论。有学者认为,罗家坝遗址是巴文化的中心遗址之一,反映了长江中上游各区域,与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族群迁移,在中国西南乃至南方地区青铜时代文明图景中占有重要地位。  厘清史前遗存 ...

• 王巍:每一件文物都有故事 博物馆是普及考古知识的重要阵地

  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社科项目的主持人;  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三次获得田野考古奖的中国考古学家;  他主持的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发掘,首次发现了商代早期的前后三进院落的宫殿建筑,并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文化分界提供了界标;  他主持的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基址发掘,首次发现一组东西对称的西周大型建筑,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他主持的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 ...

• 聂静洁:草原丝绸之路是科学概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聂静洁 “草原丝绸之路”(以下简称“草原丝路”)这一概念自出现以来,使用者众多,但对于其含义和具体路线的认识却长期处于模糊状态,导致有学者质疑其命名的科学性。反对者的意见主要有三点:第一,“丝绸之路”得名于该商路上的大宗货物丝绸,而历史上所谓“草原丝路”主要以茶马贸易为大宗,名不副实;第二,在特定时空框架下,由于丝绸之路沙漠—绿洲路段与草原路段存在交集进而 ...

• 龙泉窑考古十年(2006-2015)

  一、前言  龙泉是一个县级市,目前隶属于丽水市,它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介于北纬27°42′~28°20′,东经118°42′~119°25′之间,东接云和、景宁县,南毗庆元县,北邻遂昌、松阳县,西与福建省浦城县交界,是温州、丽水进入闽赣两省的通道之一,自古为闽、浙、赣毗邻地区商业重镇,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  龙泉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东晋太 ...

• “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日记之西藏篇(二)

卡若遗址保护碑卡若遗址采集的陶片察雅县烟多镇扎雅寺察雅县烟多镇扎雅寺寺院粮库边的佛教造像扎雅寺的僧侣6月11日,考察卡若遗址。卡若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县,地处澜沧江西岸卡若河二级台地上,约1万平米,发掘出土了密集的建筑遗址,遗物也很丰富。现遗址区已被圈起,拟筹建遗址公园进行保护展示。卡若文化即以此遗址命名。从嚓雅县城到香堆镇,石子土路,弯急谷深,扬起的滚滚红尘裹挟着车队缓慢前行,70公里的路程走了3 ...

• “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日记之西藏篇(一)

藏区美景鳞次栉比的藏式花檐平房西藏德格县印经院西藏德格县印经院峡谷之间的通道6月9日,从四川省石渠县洛须镇到西藏德格县,“之”字形翻山,加之前一天下雨,路滑坡陡弯急,一侧深谷大峡,一侧随时滑坡的高山,原本因海拔急剧变化昏昏欲睡的我们,惊得睡意全无。比起青海都兰县热水沟的迷路,这里更有“险意”。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石渠县洛须镇南部,高山峡谷和台原草场相间,半农半牧,县城居川道内,街道狭窄,两侧藏式花檐平房 ...

• 重走唐蕃古道 探寻未解之谜

 历史上的唐蕃古道究竟有一条,还是多条,史书所载的线路走法是否正确?唐石堡城的位置究竟在哪?青海省都兰县热水墓葬群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些悬而未解的疑团,仍需要漫长而艰辛的考古工作去论证。图一青海日月山唐蕃界碑图二四川石渠松格嘛尼石经城图三铁卜加城(伏俟城)城墙图四都兰热水吐蕃墓葬  近日,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甘青川藏四省区考古院(所)共同组织的“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考察团顺 ...

• 杨锦麟:这本图文并茂的《随丘祖西行》值得推荐,值得一读

  认识任勇智纯属偶然。  究竟是如何认识?在哪里结缘?印象似乎已经模糊了,但这并不重要。  真正认识任勇智,是从他负责拍摄制作的《全真之路》开始的,也正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我们终于得缘在北京正式见面。  我不仅被他制作的纪录片吸引了,也被任勇智的实诚与憨厚打动了,之后的交往多了起来,我也分享了他成长过程中很多的故事。  《丘祖西行》这部纪录片,是任勇智的“中国梦”。他曾在终南山下一座农家院子里,在

• 学术前沿 | 数字人文,距离中国博物馆还有多远?

很长时间里,我都在关注数字人文的发展。为什么会关注?理由很简单,为了长久以来一个挥之不去的念想: 有关博物馆数字化的研究。在数字化的社会,当博物馆整个业务平台逐步升级为数字化平台以后,当博物馆管理、传播等纷纷通过数字化手段或渠道焕发活力的时候,作为博物馆核心工作的博物馆研究怎么可能如化外之民而独善其身?数字人文的引入,在我看来是能够有效弥补这方面缺憾的,尽管未来的道路还很长。数字人文是不是适合博物

• 吐峪沟出土文物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

  吐鲁番市文物局讯近年吐鲁番学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对吐峪沟石窟寺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包括纸质文书、绢画、壁画、纺织品、木器、铁器等大批量的文物。  为配合2015年至2016年吐峪沟发掘简报的顺利出版,技术保护研究所人员加班加点对出土的文物进行清洗、平整、修复,自2017年1月至11月29日总计修复各类文物90余件(290余片);不仅包括汉文、回鹘文、婆罗米文等多种语言文字的纸质文书,而且也有色泽鲜艳、内 ...

• 佛教艺术的早期阶段——印度和中亚考古学论文集

阿·福歇(A·Foucher)著,王平先、魏文捷译《佛教艺术的早期阶段——印度和中亚考古学论文集》,于2008年11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共分为九篇,第一篇:佛教艺术的早期阶段;第二篇:巴尔胡特浅浮雕中的本生故事;第三篇:山奇大塔东门;第四篇:佛像的希腊起源;第五篇:在高卢和在印度的一对保护神;第六篇:舍卫城大神变;第七篇:六牙象本 ...

• 二十六年申遗路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点分布示意图丝绸之路是人类社会遗留至今的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它的伟大遗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沿线各民族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金色印记。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首次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跨境申遗项目接受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判。如果申遗成功,不仅可以丰富我国世界遗产的类型,还能让中国的民族遗产上升为人类的文明遗产。这个梦已经孕育 ...

• 荣新江 | 徐显秀墓壁画上的菩萨联珠纹

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北齐的物质文化、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展现了新的资料。以下仅就墓室壁画中所见的菩萨头像联珠纹锦的图案,略加申说。这里所说的菩萨头像联珠纹,一见于墓室西壁出行图中枣红马身上的鞍袱上。这块淡绿色的丝绸下垂的边缘,由两条蓝底白色的联珠纹相加,是一排圆形的红底白色联珠纹图案,中间是带着莲花宝冠飘带的人物头像,面目端祥,

• 镌岩造像

基本信息:编著:黄文智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11月印次:1ISBN:9787501051885内容简介:  本稿具体地阐述了中原北方东部地区,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陀像造型的发展情况。笔者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和学界披露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相结合的方法,就石刻佛像的着衣表现及人体造型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其演变规律和相关文化内涵。北魏中晚期佛教造像,先后以旧都平城和新都洛阳为 ...

• 中国美术考古学的风格谱系研究——以汉唐之间的平面图像为中心

基本信息:作者:李杰 著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548108内容简介:  《中国美术考古学的风格谱系研究——以汉唐之间的平面图像为中心》的研究对象主要设定在汉代至唐代的墓室平面图像,并将各时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各时期研究中与上下时期进行纵向比较,使之形成整体流变体系。通过对形式风格、造型规则、线型程式等本体元素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各时期 ...

•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

基本信息:作者:郑嘉励 著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12月印次:1ISBN:9787220104381内容简介:  《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寻墓记》,主要记述了对古墓葬的研究发现,还原了第一线的墓葬发掘场景,可使读者切实感受到考古工作艰辛之中的乐趣。第二部分《行路记》,以考古工作 ...

• 出土文献研究(第十六辑)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出版社:中西书局出版时间:2017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9月印次:1ISBN:9787547513279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辑刊,本辑共收录论文三十五篇,内容涉及金文、战国秦汉三国简牍以及黑水城文书等多种出土文献资料,既有文字学的探讨,又有文献学、史学及哲学等方面的研究,由此 ...

• 从甘肃发现的“唐僧取经图”看玄奘与“丝绸之路”

文章来源:​甘肃省博物馆   作者:赵莉甘肃省博物馆 赵莉  唐僧取经和《西游记》的故事人们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唐僧和《西游记》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渊源关系呢?传说故事和历史事件是怎样联系的呢?石窟中的“唐僧取经图”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图画底稿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线索。  一、敦煌文物中的“唐僧取经”图  玄奘(602~664),名陈袆(一说名为“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 )人,世称三藏法师 ...

• 霍巍:西域风格与唐风染化——中古时期吐蕃与粟特人的棺板装饰传统试析

西域风格与唐风染化——中古时期吐蕃与粟特人的棺板装饰传统试析霍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古时期的吐蕃与粟特均为丝绸之路上十分活跃的民族,近年来在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吐蕃与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从中出土的棺椁葬具上遗留有丰富多彩的装饰图像。通过对这些考古学图像的比较研究,既可以看到两者所保存的某些西域共同文化传统,也可以 ...

• 专家报告 | 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的再利用——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

导读:在第一期注册城市规划师培训班和广东省城市更新政策培训班上,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唐曦文常务副院长对学员进行了题为“线性文化遗产空间的再利用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授课,他指出广东历史上有很多古驿道,它们集中反映了岭南历史的变迁和文脉的延续。他认为随着现代交通方式的出现,古驿道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何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数千年留下来的历史遗产,古为今用,挖掘

• 【Let`s Talk 94场】切萨雷·布兰迪保护与修复思想的若干关键词

引言▼2017年8月26日,第94场Let’s talk走进曾是巡捕房的江宁路设计共和,《修复理论》的译者陆地老师和大家分享Cesare Brandi关于保护与修复思想的关键点和其产生历史渊源,让大家更清晰的理解“评论性修复”的内涵,诸如“评论性修复是以逻辑思辨的思维与方法重新审视以往所有约定俗成的修复观念与方法,反对经验主义......”,尤基莱托认为布兰迪的理论是“Sort of Gramma

• 行走于史学与美学之间的修复 非正统建筑修复学笔记——斗兽场

遗产修复Heritage Restoration借着长城话题的余温,本期笔记将要探讨的是意大利罗马斗兽场修复。斗兽场的故事就算一本书也说不完,陆地所写的《罗马大斗兽场:一个建筑 一部浓缩的建筑保护与修复史》是对斗兽场修复历程很系统的介绍。往期文章中张玥同学的读书笔记(罗马斗兽场的四次修复|遗产科普)也是很精彩的总结。此次我们关注的是斗兽场在19世纪初期的修复。19世纪初意大利的修复界是什么状态?如

• 为什么加德满都那么多古迹在地震中倒塌?

  澎湃新闻记者 陈诗悦    尼泊尔震后高清航拍:古迹坍塌,民房损毁,救援仍在继续  据说尼泊尔人相信这样一个预言:当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圣地的古建筑会慢慢消失。4月25日,当8.1级大地震来袭,尼泊尔有多座古建筑倒塌,对当地人而言,这景象不亚于末日来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月27日在其官网公布,据专家的初步评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地标性建筑达拉哈拉塔、杜巴广场玛珠神庙群、尼泊尔中世纪建筑和

• 世界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三个文化带” 意义、价值界定及其管理工作的思考

撰稿人丨刘保山北京未名文博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规划部总监一、背景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古都北京的历史文脉,进一步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相结合的古都风貌全面保护格局,北京市在《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的发展格局中提出了“三个文化带”即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策略,提到“发挥京津冀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地缘优势,统筹推动长

• 【遗产撷英】世界遗产米迪运河保护与展示模式浅析

图/米迪运河 图片来自UNESCO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米迪运河(Canal du Midi)是世界上第一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运河遗产案例(1996),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选标准的(i), (ii), (iv) 和(v)。古时称朗格多克运河(Canal du Languedoc),又因其横穿法国南部地区,南邻地中海西接大西洋,故称为双海运河(Canal des De

• 刘瑞: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创建过程中的夏鼐先生

刘瑞: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创建过程中的夏鼐先生2017-02-14 刘瑞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提要:本文了梳理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过程的相关记述,整理了《夏鼐日记》中所记述的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之前、之后西北大学校方与以夏鼐先生协商及相关情况。分析指出,在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初期延聘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有12位之多,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之时即得到以夏鼐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关心与全面帮助 ...

• 张建林龚国强: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告急,已是最后机会

  ■ 唐长安城是中古时代东方规模最大的城市,其遗址的发掘考古价值极为重要  ■ 随着西安市的数次扩建,唐长安城遗址正随着推土机的轰鸣而日渐消失  ■ “唐长安城遗址”范围内的一些大型建筑项目,没有经过报批市省国家文物局就立项和设计建设,如大雁塔广场、西市商贸城等  ■ 已建成和在建的西安地铁车站、城中村改造、商住楼等项目,多数没有进行考古发掘  ■ 面对千年骄傲隋唐长安城遗址,我们不该放慢些建设

• 祁嘉华:城市古遗址面临的保护难题

  古遗址是城市文化的基因库,如何规划发展城市,需从中汲取智慧作者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  城市中的古遗址多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形成了都市中有遗址、现代中有古代的特殊环境,也给城市规划建设带来了难题。    首先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难以处理。   古遗址是历史的遗存,城市是现代生活的产物,现代文明与古代遗存形成反差的同时,也对古代遗存形成了巨大挑战。 在

• ●朝戈金:“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

【 开 栏 语 】【开栏语】这一组文章围绕“一带一路”,主要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文化遗产等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有鸟瞰纵论、有个案剖析,却无不指向丝路经验的总结,丝路精神的阐扬,当是对当前各界热议的“一带一路”话题的一个积极回应。朝戈金文章从“遗产”或“文化遗产”概念的演变入手,辨析了这些概念变迁与国际社会从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角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联,揭示了非遗保护所具有的超乎文化领

• 文稿征集 |“遗产与民主”—第19届ICOMOS国际联合大会及科学研讨会

译者:Alex编辑:十六学术编辑:杨丽莎“征稿倡议书”ICOMOS(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即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是由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专业人士组成,是古迹遗址保护和修复领域唯一的国际非政府组织。ICOMOS的组织成员包括有关的建筑师、考古学家、艺术史学者、工程师、历史学家、市镇规划师,借助于这种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他们共同为保护建筑物、古镇、文化景观、考古遗址等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完善标准,改 ...

• 于阗专栏(二)|孟宪实:于阗:从镇戍到军镇的演变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摘要: 于阗是唐朝的安西四镇之一,在唐朝经营西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阗与唐朝其他边疆地区一样,在军政体制上也发生从镇戍到军镇的演变。木文认为,毗沙都督府与安西都护府是原有的羁縻府州系统,而于阗镇守军与安西四镇节度使是新的军镇系统。从长寿元年唐朝在四镇驻兵以后,开始了军镇化的过程,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定型,最终军镇体制后来居上,从权力上控制并支配了原来的羁縻体

• 于阗专栏(一)|张广达、荣新江:上古于阗的塞种居民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从今天起,鸣沙丝路学社为大家带来于阗专栏。历史上的于阗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古代中西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收集了五篇关于于阗的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上古于阗的塞种居民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和甘肃敦煌,随同多种古代语言文字的文书和文献之发现,也找到了属于中期伊朗语东支的塞语文书和文献。根据出土情况,塞语文书和文献

• 丝绸之路与“蚕种东来”

  丝绸之路的名称最早由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他将“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虽然丝绸之路的使用时间远远大于这一年限,但是如他所言,丝绸是勾连这条道路的重要货物,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遗址点多有丝绸的发现。而最早运用图像表现丝绸传播故事的则是发现于新疆和田地区的“蚕种东来”木板画。  故事与图像  “蚕种

• 【遗产撷英】走近德里世界遗产

图/德里夜色 图片来自网络近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简称ICOMOS)第19届全球代表大会在印度德里召开。清源在连续报道大会热点的同时,也想带大家一起,走近德里的世界遗产,寻找德里千年史。作为古印度历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恒河平原古老贸易路线的主要城市,德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迹和遗址。行走在德里,于古迹遗址间,寻找德里千年史。12世纪末,征服印度的外来穆斯林开始在这里建都。 顾特卜

• 林海村:《西域考古与艺术》

基本信息:作者:林梅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11月印次:1ISBN:9787301279670内容简介:  《西域考古与艺术》以时间为序,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西域考古与艺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遗物所见古代冶金技术的传播、古代西域民族迁徙和重新分布对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影响、西域都护府遗址的发现,以及珠宝艺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问

• 王鹏辉|新疆史前考古所出角觿考

摘要: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新疆考古材料中,命名为“觿”的器物数量极少。根据先秦文献佩觿的记载、中原考古材料和民族志材料,可以确定此类器物的角形形制和解结打结功能以及用于弓弦的挂取等。此类器物命名为“角觿”更为科学,在新疆史前考古材料中 可辨识出大量的“角觿”。“角觿”在新疆史前社会适应解结绳索等需要,为内陆欧亚畜牧业诸民族重要的文化构成。新疆史前考古所出角觿考 史前时期的新疆,青铜时代和早期

• 新疆的七个季节

★《新疆的七个季节》  李敬阳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1日  平装: 291页  《新疆的七个季节》为新疆知名户外圈旅游达人“半路一把刀”——李敬阳所著,是一本全方位介绍新疆地理奇观之书。本书从旅游景点出发,介绍背景文化、出行线路、注意事项、佳旅行时间等出发,结合作者自身旅行经验,提供贴心旅行建议以及注意事项。全书分为七节,分别从山川、花草、气候、地理特性等方面,全方位无死角地展

• 陕西历史博物馆编《风引薤歌: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墓志萃编》出版

风引薤歌风引薤歌 作者: 陕西历史博物馆 编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标题: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墓志萃编出版年: 2017-8页数: 348定价: 680.00元装帧: 精装ISBN: 9787561393444内容简介 · · · · · ·该书是陜西历史博物馆历年征集的古代墓志精选集,总计收录九十九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如北魏弘农杨氏家族四方墓志(《杨阿难墓志》《杨 ...

• 洛阳大遗址航空摄影考古

 SHAPE  \* MERGEFORMAT 中国国家博物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着 《洛阳大遗址航空摄影考古》 2017年7月 文物出版社 精装16开 定价460元 摘要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题航空摄影考古勘察项目。在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的主持下,1996年4月26日至5月28日,中国历史博物馆航空考古工作组与洛阳市文物 ...

• 《丝路文化研究》第一辑

丝路文化研究·第一辑 商务印书馆 2017年 目录 发刊词 【特稿】 “一带一路”与佛儒交融/赖永海 【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文化研究】 乌兰县址及相关问题新探/高启安 佛门丧仪的等级差异与本土化之争论/夏金华 唐代敦煌道教中清信弟子经戒传授考论/刘永明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 华人移民南洋经过、原因及形态的历史考察/张浩 高丽诗话的“解碼” ...

•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

西部边疆研究丛书 大食(阿拉伯)东部历史地理研究 ——从阿拉伯帝国兴起到帖木儿朝时期的美索布达米亚、波斯和中亚诸地 The Lands of Eastern Caliphate: Mesopotamia,Persia, and Central Asia From the Moslem conquest to the time of Timur G.勒•斯特朗格/着韩中义/译 2017年9月 98.00 ISBN:978-7-5201-0434-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东方学大 ...

• 推荐丨《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中国与世界》

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中国与世界坤 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中国与世界李兆良编著的《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中国与世界)》通过对明朝时期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详加研究,通过比较14世纪至19世纪间六百多份地图,并综合世界史原始资料,分析地名、语源、地形、按语,解答东西海上交往史上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如郑和下西洋的终点、明代中国人是否到过美洲、谁最先发现了美洲,等等。本书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 张萍:丝路历史地理信息网络平台的总体设计与理念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 2017年6月10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网络发布及相关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宣布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成立。此外另一重要内容便是“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网络发布式”。会上张萍教授介绍了网络平台的总体设计与理念,西安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学宝先生介绍了平台的总体操作与技术实现。为了大家能够更

• 维舟丨天下体系的弹性:古代中国的民族与边疆

天下体系的弹性:古代中国的民族与边疆 维舟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历史上也常被称为“汉人”,这一点人所共知。不仅如此,在传统的白话口语中,还有诸如“汉子”、“老汉”、“好汉”、“一条大汉”、“恶汉”、“痴汉”这样的说法,以“汉”指代成年男性。“汉”在中国,经历了从天河(天汉)变为江河(襄汉),又从江河变为地理区域(汉中),再因刘邦受封汉王后建立汉朝而变为国号,但最终再由朝代名变为族称与普通男性代称,则

• 毛阳光:洛阳新出土唐代粟特人墓志考释*

洛阳新出土唐代粟特人墓志考释*毛阳光(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中古时期的洛阳由于其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地位,一直是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因而这里也聚集了大量外来移民。自上个世纪以来,洛阳周边的邙山、万安山、龙门山出土了大量这一时期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及其后裔的墓志。根据笔者统计,截至2000年,见于刊布的洛阳粟特人墓志已经达到38方。这些墓志对于我们研究隋唐

• 魏聪聪、丘新巧:《东丹王出行图》作者考

《东丹王出行图》作者考魏聪聪 丘新巧一、《东丹王出行图》概况《东丹王出行图》为绢本设色,(图1)纵27.8厘米,横125.1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画面内容为出行题材,共绘有人物六位马七匹。画心部分钤印九枚,卷后题跋钤印为十一枚,有明代题跋三段(详见附录一、附录二)。在画心末尾处题有“世传东丹王是也”,后世大多是因为这七个字,认为此画作者为东丹王耶律倍(李赞华)。现已有学者意识到将这

• 秦巴山地,不仅是南北分界线,还是华夏文明的历史枢纽

秦岭-大巴山  它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  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  南北动植物交会与融合地带  西部高原与东部平原联系在一起的山系  ……  其实  数千年来  华夏大地上部落和朝代的兴衰  思想文化的激荡  绝大部分也发生在这里”    供图/张百平    打开中国地形图,人们就会发赫然发现,有一条“巨龙”自西向东横卧在华夏大地

• 孙英刚:艾娜克佛教浮雕中的观念和政治

编者按在阿富汗出土的一块佛教浮雕,和中国中古信仰有何关联?如果从人类文明史整体视角出发,就会发现艾娜克(Mes Aynak)浮雕不仅仅表达燃灯佛通过授记预言释迦牟尼的前身儒童将成佛的佛传故事,也通过其基座上的佛钵这一宗教圣物,传递出佛钵礼拜,弥勒信仰的兴起,和佛钵供养热潮背后所涉及的权力政治关系。灵钵—月光童子—圣君,这里面有中土的反叛者和统治者共同尊奉的逻辑。艾娜克佛教浮雕中的观念和政治文 |

• 云冈石窟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几点做法——在全国博士后“建筑遗产保护与协同创新”学术论坛上的发言

  编者按:11月7日,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应邀参加了在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举行的2017年全国博士后交流会暨“建筑遗产保护与协同创新学术论坛”。在是日的主论坛上,张焯做了题为《云冈石窟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几点做法》的报告。他首先指出了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宏观的概念,需要博大的胸怀、敬业的精神和勇敢的担当,并阐释了对云冈石窟遗产保护的认识。其次介绍了云冈石窟研究院近年来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创

• 陈晓露:从考古材料看西域早期骆驼的扩散

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一辑)专辑《文物、文献与文化——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一辑)》(王煜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为2015年5月于四川大学召开的“历史考古青年论坛(第一届)”学术会议的成果之一,收录了历史时期考古领域中21名青年学者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本公众号特用专辑的形式将其中的文章逐一推送,以飨学界。如需进一步了解和引用,请核对原书。从考古材料看西域早期骆驼的扩散

• 麻国庆|游牧的知识体系与可持续发展

我对于游牧社会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兴趣源于大学本科。在学考古学的过程中,当时西北大学为我们开设了很多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课程。硕士论文又回到内蒙古主要研究土默特蒙古族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过程。来北京大学读博士期间,最先的研究就是“草原生态与人文因素”。尽管后来由于出国,博士论文换了题目,但对于游牧社会的研究兴趣一直没减。我指导的博士和硕士论文,有相当一部分是围绕着游牧和生态等,展开田野调查和研究的。区

• 了解蒙古史,你需要这10本书

1《世界史的诞生:蒙古帝国的文明意义》冈田英弘 著,陈心慧 译北京出版社:2016年2月在冈田英弘看来,历史分别于公元前五世纪与公元前100年,诞生于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而创造历史这项文化的是两位天才。一位是东方中国,以汉文写下《史记》的司马迁,另一位则是在西方地中海世界,以希腊语写下《历史》的希罗多德。司马迁的《史记》是皇帝制度的历史,叙述的是王朝更迭、皇帝变迁。在他所确立的历史叙述中,

• 陈民镇:为何说中国文明不是西来的

《中华读书报》2018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01  编者按 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与主席在故宫有一段关于中国文明源流的对话,激起了公众对此一问题的热烈关注。中华读书报11月15日刊发陈民镇先生《中国文明是否是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一文,受到广泛关注,引发颇多讨论。限于篇幅,该文对一些问题论述较为简略,于是,有很多人提出疑问:中国是否有五千年文明史?中

• 一日看尽长安花:唐都长安三彩文物精华展集萃

  基本信息:  主编:潘沧桑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8月  版  次:1  印刷时间:2017年8月  印  次:1  ISBN:9787556506996  内容简介:  西安坐落在苍茫的关中平原上,是中国十四朝国都、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中国六大古都之一、丝绸之路中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至今闪耀着历史的光芒,绽放着古都的魅力。西安地区出土的唐三彩,色彩绚丽,神韵独特,在

• 辽代美术史研究与草原丝绸之路

  辽代历史和辽代美术史研究要置于唐五代宋辽金元史的长时段中把握,这是历史学者和美术史学者们一直强调的。历史上由于王朝的更迭,对于不同民族、区域、阶层的艺术及其相互之间的融通性,艺术题材、艺术样式、造型手段、材质的影响程度与相互作用,各种艺术元素与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艺术的传承、创新与传播的关系等问题,都推动着学者们的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近年辽宋墓葬壁画的研究,契丹辽朝在与唐宋交聘中的

• 荣新江 | 盛唐长安与敦煌

—从俄藏《开元廿九年(741)授戒牒》谈起—长安是唐帝国的首都,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汇聚之都。当时从东亚、中亚、南亚来的佛教精英也散布在城中大小寺庙中,这些寺庙成为当时东亚世界的佛教中心;敦煌位于帝国的西陲,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城市,但由于地当中西交通的孔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和贸易中心。由于唐代留存的文献中有大量产生在长安,而 ...

• 【考古札记】冉万里:李白《将进酒》中“五花马”的考古学观察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对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五花马”,历来众说纷纭。例如,中华书局1959年版的《唐诗三百首》中解释“五花马”为:“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中华书局2006年版《唐诗三百首》中解释“五花马”为:“指名贵的马。 ...

• 北朝至隋初入华粟特贵族墓随葬用围屏石榻研究

北朝至隋初入华粟特贵族墓随葬用围屏石榻研究邢福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元2000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市北郊发掘出一座保存完整的北周时期墓葬-安伽墓1,从墓葬甬道内出土的墓志的记载及围屏石榻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明显看出该墓为典型的粟特贵族墓葬,墓室中摆放的造型独特的围屏石榻是其埋葬习俗的主要特征。结合安伽墓资料的整理,我们试对目前国内外保存的出土于我国北方地区北朝至隋初墓葬中的围屏石榻作以初

• 西夏考古发现与研究简述

西夏考古发现与研究简述牛达生  20世纪以前,我国基本上没有什么考古可言,当然也谈不到西夏考古。被视为金石古物的西夏文物,也是屈指可数,十分稀少。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考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70年代以来,银川西夏陵的发现,对西夏考古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后,在西夏故地的宁夏、甘肃、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和青海东部,都有西夏遗迹发现。地下的有墓葬、遗址、窑址、窖藏等;地上的有城址、寺庙、

• 屋驮、梵字及西夏文钱辩

  屋驮钱、梵字钱和西夏文钱,这三种钱之间的关系,在古文献中记载的是比较清楚的。然而,在近人的一些著述中,有一些青年同志的文章,称西夏钱为“屋驮钱”,有的干脆称西夏国为“屋驮国”。应该说,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是十分错误的。考虑到搞清楚这几种钱究竟是什么钱,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对正确认识西夏币至关重要,特撰此文,以供商讨。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谈到两本书:《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人民出版

• 【特约稿件】透过内地伊斯兰教古迹看回族形成发展史——伊斯兰古建筑考古随笔

  雷昊明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1)  中图分类号: J59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2-0586(2006)01-0148-09  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建筑从“避湿润、圉风寒”,趋利避害的构筑,渐渐升华为体现人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的凝结物,实现了美的超越。故而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

• 毛阳光:洛阳新出土唐代景教徒花献及其妻安氏墓志发微

洛阳新出土唐代景教徒花献及其妻安氏墓志发微毛阳光(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摘要:洛阳新出土的花献墓志揭示了唐代后期洛阳一个家庭的景教信仰以及洛阳景教徒的生活点滴。花献及其家庭既信仰景教,同时又遵循汉地儒家的行为规范,体现出中古洛阳多元文化的影响。花献及其妻安氏的墓志由僧人文简撰写,反映了当时洛阳佛教与景教之间的关系。这是继洛阳唐代景教经幢发现之后,反映唐代洛阳景教传播的另一重要石刻文献

• 孙莉:中国出土萨珊银币的分布与分期

中国出土萨珊银币的分布与分期孙莉(科学出版社)中国出土的萨珊货币主要是银币,目前已见于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湖北、江苏以及广东等十一省(自治区),银币的总体数量在1932枚以上,分属于14位萨珊王。就萨珊银币在我国分布的地点和所属时代来看,其主要是沿陆上丝绸之路一线分布,并呈现出自西向东、从早到晚的分布特点 ...

• 张良仁、水涛:开展中伊考古合作,续写千年丝路故事

开展中伊考古合作 续写千年丝路故事张良仁、水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为什么到伊朗考古?这是因为伊朗作为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该国的扎格罗斯山脉是驯化绵羊、山羊、小麦、大麦的重要区域;阿里斯曼(Arisman)铜石并用时期的冶金遗址和卡勒尼萨尔(Kalleh Nissar)的早期青铜表明伊朗是冶金技术的起源地之一。伊朗还是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伊朗连接了西方的地中海、东方

• 荣新江 | 中古贵族墓室壁画上的胡风

—猎豹、杂服及其他—在唐朝长安城周边埋葬的贵族墓室中,有不少用壁画形式表现的当时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日常生活的画面,如狩猎、打马球、出行等,还有这些图画中人物的服饰、装扮和手持的物品,都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胡风”。这里所说的“胡风”,指的是从中亚西域地区传来的伊朗系统的文化影响【1】。然而,已经发现的墓室壁画毕竟有限,对于墓室壁画的研究,我们必然要延伸到传世的画卷,并追溯与墓室壁画内容相

• 宋志芹:乌兹别克斯坦与塔吉克斯坦水资源之争

学人简介作者系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俄罗斯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从事俄罗斯中亚外交研究关键词: 乌兹别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水资源内容提要苏联解体后,随着统一国家的消亡,中亚国家间因水资源而产生的矛盾开始出现并持续发酵。2009年以来,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围绕在跨境河流阿姆河上建设大型水电站问题纷争不断,两国关系几度恶化,乌对塔发起能源 ...

• 科学保护遗产 促进持续发展

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上滇、川、藏商贸交往的重镇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于1986年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会议上,因符合(ii)(iv)(v)三项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神山护佑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由大研古城(含黑龙潭)、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三个部分组成,总面积7.27

•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让文物活起来”首先要挖掘背后内涵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梦遥)在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看来,要“让文物活起来”,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传承弘扬是目的。这需要把文物背后的内涵挖掘出来,然后搭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出去”。  新京报: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纷纷走上了数字化的道路,目前敦煌在这方面情况如何? 王旭东:敦煌石窟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500多个,到今年,我们已经有总共180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占整个规模的近三分之一。目前,有30个洞窟

• 荣新江:欧亚大陆视野下的汉唐丝绸之路

  本文原刊于《丝绸之路研究》第一辑,李肖主编,三联书店2017年10月。微信版注释从略。  “丝绸之路”现在是一个热门话题,如何理解丝绸之路,学者、政治家、一般民众各有各的看法,即便是学者,因为所学专业不同,出发点各异,所以观点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没有必要让大家的观点一致,但是,对于有关丝绸之路的一些误解,则是需要加以辨明的。而这些误解的产生,大多数是因为只是从某一时点、某个地域来看丝绸之路。对于这样 ...

• 徐旭生陕西考古日记

  基本信息:  作者:徐旭生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8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7年8月  印次:1  ISBN:9787561389416  内容简介:  本书是首次公布的徐旭生先生从1933年2月到1935年6月在陕西组建陕西考古会工作期间的日记,翔实记录了徐先生在艰苦环境下筹建陕西考古会,在陕西各地进行文物调查以及在宝鸡斗鸡台考古的真实情况,是考古先驱

• 碑志与隋唐长安研究

我一直抱有这样的看法:敦煌因为发现了一个藏经洞,出土了几万件敦煌文献,于是产生了一门“敦煌学”。但是,比起敦煌更加重要的隋唐都城长安,却没有一门叫响的“长安学”,虽然传世典籍中的隋唐历史文献有相当多的就是在长安写成的,或者是与长安有关的,但是这些数据并不是从长安的角度,或者说不是为了长安而写的,而是从隋唐的官僚制度、整个隋唐的史事、个人的文章等角度集合在一起,人们在使用它们的时候,没有强烈的这是长

• 巫达丨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族群互动与融

巫达丨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族群互动与融合 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族群互动与融合巫 达作者简介:巫达,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彝学研究所所长。[摘要]古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凉山段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十七个不同族名,但现在仅存诺苏(凉山彝族自称)、尔苏(藏族尔苏人)以及汉族等数个族群名称而已。这个区域山高水深,河流众多,地形复杂。凉山地 ...

• 日本第一条铁路:血与汗的建设之路

一八七二年十月十四日的上午,东京的新桥一带挤满了人潮,现场弥漫着兴奋和紧张的气氛。这一天是日本第一条铁路线通车的日子。在这天以前,除了少数留过洋的人之外,亲眼见过火车运行的人非常的少,了解这个巨大机械如何运作的,当然就更少了。通车典礼上,明治天皇亲自到场,搭上第一班火车。这是场极为隆重而盛大的典礼,现场安排了乐队演奏,并由军队施放礼炮,庆祝通车,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这班火车从新桥轰隆轰隆出发,一路 ...

• 李杰《美术考古学语境下的唐代石椁研究》出版

作者簡介:李傑,西安外國語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西安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藝術學理論學術帶頭人,美術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西安外國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陜西高校人文社科工作專家,陜西省藝術類高考專家組專家,陜西省美術博物館學術委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農耕文化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陜西唐代藝術研究會副會長,黃帝學學會會員,九三學社社員。出版專著3部,在《人民日報》、《文藝研究》、《美術 ...

• 阿里壁画:托林寺白殿——青藏高原深处的瑰宝

壁画,顾名思义即墙壁上的绘画,我国自汉朝起便有壁画的记录。阿里壁画也有悠久的历史。兴建于公元996年的阿里托林寺是阿里诸多寺院之一,托林寺红殿和白殿都有丰富的壁画,《阿里壁画:托林寺白殿》以白殿壁画为主要素材进行编纂。阿里是古格王朝和藏传佛教的发祥地。阿里古格王朝时期佛教壁画艺术植根于雪域之巅,以其独特的造型、浓烈的色彩、精细的线描、写实的风格、浪漫的构思、纯朴的地方特色和精深的传统底蕴,成为藏族“ ...

• 新著快讯|《海洋文明研究》(第二辑)出版

《海洋文明研究》(第二辑)苏志良 主编薛理禹 执行主编版次:2017年10月第1版 2017年10月第1次印刷书号:9787547513200定价:48.00元目 录清末民初吴淞自开商埠述论戴鞍钢沙船、商船会馆:上海港口城市重要的历史文脉 潘君祥晚清海盗述论 邵雍民国二十五年岱山盐户渔民暴动案的时空特征分析 尹玲玲宋人水上旅行的祭祀活动 黄纯艳润物无声: 海洋潮汐与明清江南的日常生活 孙景超明清航海与福建文化的海外传播 谢必震“海滨邹鲁”的 ...

• 河套地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艾冲《河套历史地理新探》评介

摘要:艾冲教授所著《河套历史地理新探》分为五编,共收录了32篇学术论文,探讨内容涉及河套历史政区地理、河套历史军事地理、河套历史民族地理、河套历史人口地理、河套历史经济地理和河套历史自然地理六个部分。该书学风严谨、求真求实、结论合理,具有研究逻辑清晰、学术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多样的特点。《河套历史地理新探》的出版填补了河套地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诸多空白,对于河套地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 ...

• 从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看元代与伊尔汗国的联系

摘要:图1-青地白花莲池鸳鸯纹菱口盘 图2-青地白花孔雀牡丹纹碗 图3-青花孔雀牡丹纹罐 2012年是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为此上海博物馆特意举办了“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展”,展出了来自伊朗、土耳其、日本、英国、美国、俄罗斯以及国内各大博物馆收…图1-青地白花莲池鸳鸯纹菱口盘图2-青地白花孔雀牡丹纹碗图3-青花孔雀牡丹纹罐2012年是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为此上海博物馆特意举办了“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展”, ...

• 【朔方论丛】蒙元时期蒙古文碑刻文献述略

碑刻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集历史、文学、书法、镌刻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蒙元时期的碑刻文献异常丰富,其中蒙古文碑刻十分突出,分布地域辽阔,形式多样,数量众多,虽历经近800年的发展变化,但其仍然不仅以独特的载体形式保存了大量的书法篆刻艺术,而且也反映了当时草原地区的历史文化情况,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物史料,对蒙古学研究及史学考证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史料。蒙元时期碑 ...

• 真实性,阻碍缅甸蒲甘申遗的最大障碍?

缅甸蒲甘位于缅甸中部平原,贯穿缅甸南北的伊洛瓦底江和钦敦江汇合处的东岸。摄:Julien Garcia/AFP我在Shwegugyi佛寺的石阶边脱下鞋子,拾级而上。身边走过几位亚洲游客,一个十多岁的缅族小姑娘跟在一旁,急切地兜售手臂上挂著的木镯子和佛珠链,知道对方是日本人后,小姑娘霹雳啪啦地蹦出了日语。日本人回避著她的眼神,加快脚步,小姑娘不屈不挠地一路尾随,直到看到了我,向我走来,“Hello?Konichiwa? 你好?” 瞄过来的眼 ...

• 杂志精选|金字塔背后的记忆

古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它建造于沙漠之中,结构精巧、外形宏伟,是埃及文明的象征。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位于尼罗河西畔、距开罗约20公里的吉萨。然而,对于我们古埃及研究协会(Ancient Egypt Research Associates or AERA)的考古队员们来说,吉萨这个地方赋予我们最重要的意义不是宏伟的金字塔,也不是美丽的狮身人面像,而是我们在这里,在吉萨高原的东南角25个年 ...

• 杂志精选|圆筒印章:苏美尔文化的瑰宝

古代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地区,苏美尔人创造了立法、建立了城市、形成了国家,他们的文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美国著名苏美尔学家克莱默(S.N.Kramer)曾在《历史起源于苏美尔》(History Begins at Sumer)中列举了苏美尔人创造的39项人类第一。在苏美尔人创造的众多文明成果中,圆筒印章以其独特的造型、丰富多彩的印迹,成为苏美尔文化中最耀眼的明珠。不同于其他文明中的平印,苏美尔人使用的是圆筒印章,印章采 ...

• 【微刊】漫步雅典——希腊观古系列之一

今年(丁酉年)正月初四凌晨,从上海浦东机场登上了俄航的航班,开启了我的希腊梦想之旅。此次旅行是我们夫妻和宁波三位好友的自由行,没有工作和学习任务,只是单纯的感受爱琴海文明。由于语言障碍,且没跟旅行团,故只能是“观”而已。此次对雅典的探访主要围绕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雅典卫城遗址,以及德尔菲索罗斯阿波罗神庙遗址。一、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始建于1866年,1889年正式开馆,其建筑是面向全球招标设 ...

• 【不一般的考古人】神的故乡——希腊观古系列之二

伯罗奔尼撒踏上这块古老的土地,耳边回想起四十年前,陈超教授浓重的河南口音讲述的希腊史。这个半岛在历史上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迈锡尼文明、斯巴达城邦、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现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就地理意义上说,已经不是半岛了。19世纪末,法国的一支工程队,把科林斯地峡挖开了一条宽25米、长6公里的运河,所以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巴尔干半岛分离,变成为一个全岛了。米斯特拉斯遗址我们搭乘长途汽车,从雅典直 ...

• 【不一般的考古人】文明之光——希腊观古系列之三

克里特岛由于是旅游淡季,到克里特岛和圣托里尼岛的海上航线全部停航,我们只好搭乘飞机从雅典飞克里特的干尼亚,再乘汽车到伊拉克利翁。克里特岛是希腊爱琴海最大的岛屿,也是地中海第五大岛屿。干尼亚位于克里特西端,是一个美丽的海边小城,城中有米诺斯文明的考古遗址、拜占庭时代的城墙、威尼斯时代的港口和建筑。遗憾的是碰到干尼亚考古博物馆的闭馆日。▲克里特岛干尼亚街头展视的米诺斯考古遗址▲米诺斯考古遗址层位图1900 ...

•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基本情况:《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作者: Sir Aurel Stein译者:向达出版社:台湾中华书局出版日期:2017/09/18语言:繁体中文ISBN:9789869404082丛书系列:中华史地丛书规格:平装 / 350页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级 / 单色印刷 / 再版出版地:台湾内容简介本书为作者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十数年间在中国、土耳其斯坦和亚洲腹部毗邻各地所作考 ...

• 刘金鹏 陈永生:浅析祆教在华消亡的原因

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灭佛,祆教、景教等一批外来宗教相继消亡,原因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宗教离不开政治,仅因武宗一纸诏书,祆教即灭绝是解释不通的。祆教在中国西北,乃至内地的逐渐消亡,根本原因是其宗教特殊性造成的。祆教在华传播中不重视培养汉人骨干力量,未能适应当时代的中国国情,不能完成传播的本土化导致了其最终消亡。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产生于古代波斯的琐罗来亚斯教传入新疆,由新疆向内地传播,成 ...

• 李琪 | 中亚所指及其历史演变

李琪:“中亚”所指及其历史演变【内容提要】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人们对“中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回溯学术历史,对“中亚”的指称和认知经历了发轫、沿变和发展的特殊历程。国际社会不同行为体的建构,经历了历史地理解构、自我利益中心化、价值标准实用化和务求实效具体化等不同阶段。文本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诠释,“中亚”范畴的界定按自然地理条件,而不是政治疆域划分;从地缘政治之角度研讨,界定范围 ...

• 【边疆时空】李勤璞 | 景观转换:蒙古地区喇嘛寺院建筑样式和空间构造

李勤璞苏州大学中文系学士,西藏大学前助教和讲师,内蒙古大学法学博士,现任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研究员。从事区域研究,具体是从西藏到新疆、内外蒙古、东北—西伯利亚、朝鲜半岛这半月形地区及其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宗教、文化和权力关系。提要:佛教有着发源印度、向四外扩散的神圣历史,西藏尤其拉萨是新的中心和圣地(lha sa),西藏蒙古是“佛教共同体”。这是直到晚近西藏蒙古佛教徒的感知。然而两地历史不同,佛教差别是深广 ...

• 《西夏文物·宁夏编》出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春海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春海)近日,总册数达12册的《西夏文物·宁夏编》面世。该书由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担任主编。  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我国中古时期西北部地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封建王朝。然而,至13世纪20年代西夏亡国后,占据历史重要地位的西夏文化,受到严重摧残,濒临灭绝。由于西夏王朝历史未被纳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正史”,导致历史资料奇缺,以致被称为“神秘的 ...

• 丽江“新遗产人”的培育与融合

和丽萍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地区,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1997年12月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大会上,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由大研古城(含黑龙潭)、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三个部分组成,总面积7.279平方千米,主体部分为大研古城。大研古城作为丽江古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遗产组成区域,人均居住面积及可拓展区域有限,随 ...

• 世遗巡礼|“地中海的心脏”(一)——马耳他巨石神庙

高祝鑫CCHC遗产保护“地中海的心脏”(一)马耳他巨石神庙它被称为“地中海的心脏”,被誉为“欧洲的后花园”;电影《慕尼黑》、《角斗士》、《特洛伊》、《达·芬奇密码》以及电视剧《权利的游戏》等都取景于它;它不仅拥有十字军东征时代的宏伟建筑,而且在此发掘出众多古老神秘的巨石神庙遗迹。它既鲜活美丽又神秘莫测。它到底在哪?几经风雨,又会书写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