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 讲座回顾|李水城:《中国西北地区史前文化的扩散与演进:以甘肃为中心》

2019年3月19日下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望论坛”第七十三期特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史前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二讲:《中国西北地区史前文化的扩散与演进:以甘肃为中心》。本次报告由陈洪海教授主持,全院师生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相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20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李水城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内容 ...

• 纪要 |【考古学研究】魂瓶与早期海上丝路

2019年3月1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韦正老师在《考古学研究》课程上与大家分享了“魂瓶与早期海上丝路”的相关研究。在讲座的前半部分,韦正老师介绍了佛教海路来华说的基本内容,并将战国晚期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出土的域外文物与文献记载相结合,探讨“佛教海路来华说”的可能性。由于魂瓶涉及佛教范畴,为“佛教海路来华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韦正老师在讲座后半部分以“吴晋魂瓶性质初探——兼谈五联罐的性质”为题

• 从“一带一路”到“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2019城市考古和敦煌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外交部、商务部正式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肇始于2013年9月,而其所对应的路线恰是从两汉时期开始就已将东西方文明连接起来的陆上贸易的文化交流通道,并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第38届大会通过决议将“丝绸之路:长安

• “魏晋南北朝时期复合的骑马文化与佛像变化的考古学研究”讲座纪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1讲)

 2019年3月15日下午14: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2019年度第1讲在考古研究所八层多媒体会议室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福冈大学人文学部(考古学)桃崎祐輔主讲,讲座题目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复合的骑马文化与佛像变化的考古学研究”,朱岩石副所长主持,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亚洲史专业田熊敬之博士担任翻译。主讲人 桃崎祐輔教授  桃崎祐輔教授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装骑兵装备 ...

• “中国古代王朝和马”讲座纪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2讲)

  2019年3月20日下午14:0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2019年度第2讲在考古研究所八层多媒体会议室举行,袁靖研究员主持,日本学术振兴会海外特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访问学者菊地大树带来了题目为“中国古代王朝和马”的学术讲座。主持人 袁靖研究员  菊地大树博士讲到,随着商代车马与养马技术的引入,在中国也正式开始了家马的利用。商王朝以后,对马的利用以及包括养马技术等成熟于周王 ...

• 讲座分享|"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学术讲座第4期——荣新江《粟特胡人的东来与中古中国的胡化》

点击上方“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关注我们2019年3月4日14:00,"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学术讲座第4期在北京服装学院艺术楼二楼圆桌会议厅举行。会议由"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北京服装学院刘元风教授主持,由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发表专题讲座。现将讲座内容整理如下:"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学术讲座第4期——《粟特胡人的东来与中古中国的胡化》主持人刘元

• 讲座纪要| 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创新思考

2018年1月2日晚,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中心副总工、遗产展示与利用研究所所长张谨应邀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创新思考》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主持。图1 张谨老师一、关于土地与人民 我们主要是做遗产保护的规划、设计和咨询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占地面积比较大的遗产地,最近几年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主

• 讲座纪要:何处是伊朗——伊朗概况

“伊朗考古:从旧石器时代到阿契美尼德帝国时期”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开设的课程,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访问教授、德黑兰大学考古学系法兹里教授(Hassan Fazeli Nashli)主讲。课程主要在介绍伊朗概况、环境及伊朗考古学史的基础上,按照时间序列,系统介绍旧石器时代至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500,000 - 330BC)的考古学研究现状与基本认识,涉及当地最早的人类与其文化、农业的出现和 ...

• 讲座纪要:重建东亚新石器时代的食物文化与社会:“社会”的植物考古学前沿

2019年2月28日,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学副教授细谷葵(Leo Aoi Hosoya)博士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做了一场题为“重建东亚新石器时代的食物文化与社会:“社会”的植物考古学前沿”(Reconstructing Food Culture and the Society in Neolithic East Asia: The Frontiers of ‘Social’ Archaeobotany)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邓振华助理教授主持,吴小红教授、张海副教授等参加了讲座讨论。

• 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一)| 纪要:从长安到撒马尔罕——丝绸之路考古遗迹巡礼

2019年3月1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以《从长安到撒马尔罕——丝绸之路考古遗迹巡礼》为题,开启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的首讲。荣教授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成果,介绍了从长安到中亚撒马尔罕之间丝绸之路沿线上的诸多重要遗址点,对华夏文化与西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行了阐述。在讲座正式前,荣教授特别提到研究考古,尤其是地方考古,需要同时照顾使用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而如何做到两 ...

• 会议纪要 |左江花山岩画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纪要左江花山岩画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广西花山岩画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9处世界遗产。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遗项目的空白。作为岩土类文物,其所在岩体的保护一直备受关注。2018年12月8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石窟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邀请岩土类文物(尤其是石窟寺)保护的中外专家

• 纪要 |【邀访学者论坛】罗丰:胡风汉化——北魏漆棺画墓研究

主讲人罗丰研究员邀访学者论坛2018年12月19日,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十二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邀访教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罗丰作主题报告,报告题目为“胡风汉化:北魏漆棺画墓研究”。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院长助理韩笑,第五期邀访学者陈映芳、郭永秉、贺照田、黄纯艳、刘成国、刘静贞、鲁西奇、王炳华、邢义田、薛龙春、周颖出席并参与讨论。一、墓葬

• 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第19届大会论文征集公告

  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ICOM-CC)将于2020年9月14日至18日在北京举办ICOM-CC第19届大会。会议主题为“跨越界线: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方法”(Transcending Boundaries: Integrated Approaches to Conservation)。    ICOM-CC是国际博协下设国际专业委员会中规模最大的委员会,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相关科学技术研究、交流和推广。其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大会,是国际藏品保护人员、专家学者及机构重要的学术和技术 ...

• 纪要 | “祭天与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

2018年12月29日至30日,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祭天与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望报告厅召开。  一、主办方致辞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 段清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首先代表学院欢迎与会代表的光临,随即谈到举办此次会议的缘由。他认为祭天不是帝王们的“个人秀”,天的概念深深固化在每个人心中,它是中国文明的核心要素

• 讲座通讯|陈粟裕: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中的观音图像与信仰

  2018年12月21日晚,四川大学“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讲座”第二十五场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举行。此次讲座的题目为《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中的观音图像与信仰》,主讲人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粟裕副研究员。此次讲座由嘎尔让副教授主持,杨清凡博士评议,卢素文、李志英等老师出席讲座并参与讨论。此次讲座也吸引了近30名来自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众多师生及其他社会人士。陈粟裕老

• 【观摩考察】山南水北,霸上鹿原

“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20日圆满闭幕。研讨会期间,近40余位代表围绕“都城·城市·聚落·遗物”、“帝陵诸侯王陵列侯墓·墓葬·墓仪·文化”几大主题,做了精彩的发言,展示了秦汉考古的广阔研究领域、丰富的研究内容,使研讨会成果颇丰。研讨会结束后,代表们分批参观了我院“发现与探索”考古陈列、霸陵遗址与秦都咸阳城遗址考古现场。参观“发现与探索”考古陈列王小蒙副院长给与会嘉宾介绍陈列参

• 学术研讨会(三)帝陵·诸侯王陵·列侯墓

10月20日上午,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帝陵诸侯王陵列侯墓”主题研讨顺利进行。本主题研讨由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白云翔、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主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化成教授在《秦始皇陵地宫“黄肠题凑”葬制略说》中指出,“黄肠题凑”葬制起源于秦国,与商周以来的竖穴式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墓道直通墓底,且增加了甬道、墓门的设置。秦始皇陵地宫迄今尚未发掘,只是做了

•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新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日程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新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南京市文广新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大众考古》编辑部承办.本次研讨会旨在为各古代都城遗址一线考古发掘者和研究者提供交流研讨平台,同时也向社会公众介绍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的新进展。会议时间:2018年11月12

• 会议资讯丨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暨大讲堂

太原理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暨大讲堂 近年来,数字技术大量应用于文物复原与研究,包括建筑、石窟、壁画、造像等不同媒介,取得了许多可观的成果。但是各类艺术媒介所需的数字技术有所不同,大多数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缺乏交流的机会。“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暨大讲堂”希望提供一个学术平台,透过不同形态文物的数字复原计划讲座,从而认识使用数字复原的各类方式及取得的相关成果;本论坛将聚焦文物数字复原所面临

• 刘建国:“文物考古工作中的多视角三维重建”讲座纪要

  2018年12月11日,本年度考古文博系列讲座第18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老师给我们带来名为《文物考古工作中的多视角三维重建》的学术讲座。讲座现场  刘建国老师首先对文物考古多视角三维重建的具体方法做了简要而全面的介绍,重点介绍了三维重建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即三维模型重建中单反相机的使用、物体的拍摄角度、所拍摄影像的后期处理等。然后通过一尊圆雕佛像的模型介绍了文物三维 ...

• 第八届“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与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夏福德(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2017年9月11日至15日,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和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的第八届“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与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俄罗斯、蒙古、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以及中国共8个国家42家科研单位和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 ...

• 会议资讯丨“再识遗产:保护 阐释 合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意大利合作成果汇报交流会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意大利文化遗产机构长期开展交流合作。近年来,我们与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博洛尼亚大学等科研院所,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多个项目的科研合作,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11月2日(周五),我们将召开专题学术交流会,把数年来的合作成果和体会与行业内外分享、研讨。欢迎参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合作成果汇报交流嘉宾致辞 09:00 - 09:15上半场:

• 学术文摘丨中国石窟寺窟前建筑的发现与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5期中国石窟寺窟前建筑的发现与研究彭明浩 摘要:中国石窟寺窟前建筑可分为窟面雕凿的石质仿木构和窟前接连的木构窟檐殿阁两大类,前者的研究较为系统,后者近年也逐渐受到关注。相关发现与研究工作反映出窟前建筑与石窟本体紧密相关,需将两者视作一个整体,从石窟寺的总体沿革、布局、功能、构造等角度对崖面和地面的建筑遗迹进行全面完整的记录与研究,并作为后续维修与保护的前提与基础。 关键

• 会议资讯丨科学保护 创新发展: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次学术年会简述

科学保护 创新发展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次学术年会简述金秋时节,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在龙城太原召开,300多名来自各地的文物保护工作者聚集一堂,探讨新时期文物保护理念,分享实践经验,交流信息。本次会议共收到两百多篇论文,涵盖文物保护理念,金属质文物保护、陶瓷质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文物建筑保护,漆木类文物保护、彩绘彩画保护、纸张文献类文物保护,丝麻皮革类文物保护、考古现场保护、预

• 讲座通讯|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重新评估:尼泊尔资源与人口

2018年10月25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英国科学院和欧洲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荣誉教授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教授及夫人莎拉·哈里森(Sarah Harrison)女士到访四川大学,为川大师生带来题为“重新评估:尼泊尔资源与人口”(Resources and Population in Nepal: a re-assessment)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系四川大学中国藏

• 讲座通讯|陆离:一组关于唐朝五台山僧人经吐蕃统治的河陇西域地区赴天竺朝圣的藏文书信研究

  2018年12月7日晚,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陆离教授应我所之邀,以“一组关于唐朝五台山僧人经吐蕃统治的河陇西域地区赴天竺朝圣的藏文书信研究”为题,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陈波教授主持,张延清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我所霍巍、玉珠措姆、邹立波、许渊钦、杨清凡等老师出席讲座并参与讨论。本次讲座系“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三场,吸引了来自川大、

• 讲座通讯|王瑞雷:《文殊真实名经》瑜伽注释续在藏地的传承与图像表现——以古格故城白殿和托林寺红殿为中心

2018年11月29日晚,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王瑞雷博士应我所之邀,以“《文殊真实名经》瑜伽注释续在藏地的传承与图像表现——以古格故城白殿和托林寺红殿为中心”为题,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熊文彬教授主持,吕红亮教授担任评议人。我所霍巍教授、李志英博士等出席讲座并参与讨论。本次讲座系“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讲座”第二十二场,吸引了川大、西南民

• 讲座通讯|美郎宗贞:中国西藏现代性发展研究——从全球化和地方性与内生动力和外部性谈起

2018年11月16日晚,西藏大学美郎宗贞教授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开讲。讲座题目为“中国西藏现代性发展研究——从全球化和地方性与内生动力和外部性谈起”。美郎宗贞教授是四川大学宗教社会学博士后、西藏大学珠峰研究院不丹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学会会员、西藏自治区外宣专家、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成员。本次讲座系四川大学“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一场,讲座由徐君教授担

• 讲座通讯|艾伦·麦克法兰:重建历史社区

四川大学名誉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康河计划”专家团队首席专家、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荣休教授、著名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兰教授(Alan Macfarlane)按照合作计划再次到访四川大学。2018年10月28日上午在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进行了此次来访的第二次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以“重建历史社区(Reconstructing Historical Communities)”为

• 讲座通讯|沈卫荣:西夏佛教之汉藏与显密圆融

2018年9月14日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沈卫荣教授应我所之邀,以“西夏佛教之汉藏与显密圆融”为题,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霍巍教授主持,熊文彬教授担任评议人。我所张延清副教授、玉珠措姆副教授、黄博副教授以及西边中心励轩副教授等出席讲座并参与讨论。本次讲座系“珠峰名家讲坛第十七讲”,吸引了川大、西南民大的众多师生及其他社会人士前来聆听。讲座伊始,

• 讲座通讯|梁俊艳:近代中国海关的洋面孔——西藏亚东关的英籍税务司

2018年9月13日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梁俊艳博士应邀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作题为“近代中国海关的洋面孔——西藏亚东关的英籍税务司”的讲座。本次讲座是“四川大学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场,由我所玉珠措姆副教授主持,邹立波副教授担任评议人。熊文彬教授、罗鸿教授等众多师生出席讲座。梁博士开宗明义,首先以一幅亚东地区地图展开本次讲座的内容,直观地介绍了亚东地区的

• 【清源观察】遗产“跨界” ——第四届国际思辨遗产研究协会双年会观察小记

图/第四届国际思辨遗产研究协会双年会今年9月在杭州浙江大学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思辨遗产研究协会双年会,作为国际遗产界盛会,也是该会议第一次在亚洲举行。本文作者谭镭为英国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威尔士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在本次双年会中主持了其中一个独立分会场,并就其博士研究内容进行了发言。作为清源特约观察员,谭镭在本期将就遗产研究中关于个体局限与多学科交流、理论研究和行业实践之间的关联、遗产研究相关的 ...

• 【清源快报】 闻道在长安——陕西遗产院&CHCC团队学术交流暨西安考察行记

图/北京国文琰保护中心与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同行合影2018年11月29-30日,北京国文琰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文琰保护中心)团队一行25人在西安与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以下简称:陕西遗产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习交流,并考察参观了古都西安的多处古迹遗址。学术交流座谈会11月29日,陕西遗产院与国文琰保护中心学术交流座谈会在陕西遗产院举办。会议由陕西遗产院院长助理兼总工办主任张磊主持,周萍院长、葛川副院长及陕西遗产 ...

• 2018年西城名城年会预告——老城可持续发展与中轴线申遗

12月15日,一年一度的西城名城年会将在西城区红楼公共藏书楼举行,此次年会主题为“老城可持续发展与中轴线申遗”。年会上午场为国际国内专家针对历史古城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北京中轴线申遗的主旨发言及西城名城保护经验交流;下午场面向公众开放,为学术专家与社会组织交流沙龙及「四名」汇智年度工作总结会,现场还有「四名」集市开放~西城名城年会自2011年起已连续举办7年,今年是第八个年头。年会每年都有新的变化和提升, ...

• 2018年ICOMOS年度代表大会暨科学研讨会报道

图/大会开幕式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2018年12月4-8日,ICOMOS年度会议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拉普拉塔召开,来自6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会员和遗产保护从业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本届科学研讨会主题为“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ICOMOS大会是一个全球遗产保护工作者交流的盛会,每年在不同的城市里,这一聚会也经历着不同的碰撞和启发。2019年会议将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举办,科学研讨会的主题为“乡村遗产“;2020年在澳大利 ...

• 郝树声讲述甘肃汉简中的丝路文化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华静文/图郝树声9月15日,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明办、市文旅局承办,市博物馆协办的《金城讲堂》专业类讲座在兰州百安概念影城6楼8厅精彩开讲。本次特邀的嘉宾是甘肃省历史学会副会长郝树声,她为大家带来了题为《甘肃出土汉简中的丝绸之路》的专题讲座。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甘肃是丝路文化遗迹最为密集的地区。上世纪初以来,河西走廊先后出土了大量汉代时期的简牍,尤其以悬泉汉简和居延汉简最为 ...

• 工作坊︱纸质文献与考古发现辉映的中古都城

白炳权2018-11-02 09:58来源:澎湃新闻字号2018年10月28日,“古代史研究新视野”第九期“都城制”专题讲座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举行。这次学术活动由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范兆飞教授召集,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佐川英治教授主讲,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6位学者参与了座谈。首先,范兆飞先生简单介绍了佐川英治先生的学术背景和治学成果。佐川英治师从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南朝史名家中村圭尔,多 ...

• 学术研讨会(一)都城与城市

10月19日下午,“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学术研讨会”进入主题汇报环节。本次主题汇报共四个主题,10月19日第一阶段“都城与城市”、第二阶段“聚落与遗物”,10月20日第一阶段“帝陵诸侯王陵列侯墓”、第二阶段“墓葬·墓仪·文化”。 10月19日下午,“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进入汇报环节的第一阶段,本阶段的主题为“都城与城市”。由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信立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

• 讲座纪要丨基于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开放利用模式创新: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讲座纪要基于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开放利用模式创新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随着全国旅游热潮的持续升温与丝路旅游的蓬勃兴起,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迅猛攀升、屡创新高,文物保护、开放利用与游客管理工作均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将莫高窟的价值准确全面地呈现给观众,努力实现负责任的文化旅游是莫高窟开放利用工作的重要目标。多年以来,敦煌研究院在大型遗址的保护与开放、面向社会公众的智能化

• 于磊|“明代天山地区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来源:《西域研究》2018年第3期“明代天山地区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于磊2018年4月20日至22日,由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与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联合主办并由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资助的“明代天山地区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 ...

• 档案专家聚福州共溯“故纸堆”里的丝路记忆

中新社福州11月6日电 (记者 林春茵)“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丝绸之路文献遗产,既是对人类共有记忆的保存,也能促进档案文献遗产价值最大程度的传播与共享。”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6日在福州如是说。当天,由国家档案局和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主办,福建省档案局承办的丝绸之路文献遗产保护和利用国际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启幕。海内外近150名专家学者参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教育和研究分委会主席罗塔尔·乔丹对福建 ...

•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互动”会议纪要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互动”会议纪要2018年10月22日下午至10月23日,经过1天半的时间,来自中国、乌兹别克斯坦、柬埔寨、蒙古国、日本的近30位中外参会代表参加了丝绸之路考古专委会的会议议程。参加发言的24位中外代表紧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互动”这一主题,分6组进行了报告和研讨。会议首先由丝绸之路考古专业 ...

•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研讨纪要

  2018年10月21-24日,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按照中国考古学会秘书处安排,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研讨于10月22日下午开始在金牛宾馆举行,会期一天半,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西北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日本金泽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武汉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师范大学、首都

•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文化交流与融合视域下的秦汉考古”会议纪要

  2018年10月22日下午至10月23日,经过1天半的时间,来自国内外的近70位参会代表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的学术研讨会。会上发言的38位中外代表紧扣“文化交流与融合视域下的秦汉考古”这一主题,分六场进行了报告和研讨。这些报告内容涉及秦汉城址与陵墓考古研究、西南地区秦汉考古研究、秦汉手工业考古与相关研究等。会议最后由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白云翔研究员作发言讨论小结。会议

•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纪要

  2018年10月21~24日,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按照中国考古学会秘书处布置安排,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于10月23日在金牛宾馆礼堂二楼D会议室举行,为期一天,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

• 元代海上瓷器贸易的规模与特点(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考古讲座纪实)

 10月22日晚上七点,“考古·发现”学术系列沙龙即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考古讲座“元代海上瓷器贸易的规模与特点”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举行,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主讲。讲座由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代表主持。  秦大树教授开篇先介绍了中国古代大规模海上贸易的概况:中国古代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大体始于8世纪后半叶,从此相沿不断,直到20世纪初期。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外销的规模和范围并 ...

•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成都)·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议程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成都)·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议程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将于10月22日至24日在成都举行。本次会议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新时代脉搏,围绕“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这一主题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全方位展示近年来我国考古研究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略、新实践,旨在全面提 ...

• 会议日程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石窟寺保护论坛

石窟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不仅记载了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见证。建国近七十年来,中国在石窟寺保护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水平。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石窟寺保护领域仍存在很多关键性技术难题没有得到解决,仍具有巨大的行业发展前景。为增进石窟寺保护科学领域的交流,聚焦核心问题,共同商讨对策,展望未来前景,提 ...

• 会议预告|第七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议程

议程可能还会有轻微调整,届时以会场的纸本为准感谢对会议的关注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 会议纪要 |世界文化遗产地及老城区保护与管理研讨交流会

文化遗产管理常涉及到法律保障、管理体系、保护展示、遗产监测、研究传播五方面的建设。现阶段,我国各遗产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为加强西藏与其他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提升遗产地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质量保护管理道路,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与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在沪共同举办“世界文化遗产地及老城区保护与管理”研讨交流会,就西藏地区世界文化遗产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