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在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寻找中国
造就第410位讲者 邵学成
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提到阿富汗所有人都会想到的:
恐怖主义;
恐怖袭击;
战争;
暴力;
饥荒。
好像一个好的词语都没有。
但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什么呢?
文明;
文化;
文物,
最后一个也是我本人的专业。
大家好,我是邵学成,来自敦煌研究院,主要研究丝绸之路的考古美术,尤其是阿富汗的考古美术。
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阿富汗。
我取的演讲标题可能比较好听一点——在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寻找中国。
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是哪里?我讲的就是阿富汗。
好多人听到阿富汗,就会想到一个事件。是2001年,当时世界上最震惊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是911事件。
但是在911事件之前,塔利班就先炸毁了阿富汗的两座巴米扬的大佛像。
2001年,我才16岁,当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塔利班会毁掉两个佛像之后,再去毁掉现代文明。
这个就是当时被塔利班炸毁的巴米扬大佛。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高的一座佛像,大概有55米高。
大家想一想站在下面,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一座大佛,当时被毁了之后,好多人非常悲哀地认为阿富汗的文物被毁了。它没有什么历史的见证了,也没有什么宏伟古迹了,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
所以我在读书以后,就特别想理解清楚这个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研究,开始了我的读书和工作。
提到阿富汗,有一个词语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你也可以称它为我们“最遥远的友邻”。
阿富汗的文明是一个山地的文明,大量的崇山峻岭,大量的雪山保留了大量的原始古代文化。这样一个地理环境,给我们的考古美术,留下了大量的空间。
同样因为山地交通的不方便,也给我们后来的研究造成了很多阻碍,但是阻碍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好多的机会。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是阿富汗的地图,阿富汗毫无疑问是中国的西大门。这个西大门大家可以看到,你从中国沿着丝绸之路出去,第一站就是阿富汗。
可是这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所有人提到阿富汗,永远感觉那么那么的遥远。即使在中国边上,但是仍然是那么遥远。
为什么?
因为长期的战争、战乱、恐慌,让我们对这个国家失去了太多的信息。你从新闻媒体上得到的消息全是不好的。
甚至我母亲也在跟我开玩笑说,傻儿子你每天在研究什么呢?
然后我就说,我研究的是“西游记”。
所有人都明白了,说你研究西游记干嘛?
我说,当年玄奘走过的那个地方,我也很想去一去。
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如果告诉我的母亲,告诉我的家人,我是研究阿富汗的,那他们肯定说“stop,stop”,你不要去了。
所以长期以来,我也不敢告诉大家,我是研究阿富汗的。我读书时,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沉默的状态。
因为我知道跟大家谈阿富汗,大家会认为你这个人多多少少有点问题是不是?
可是我也有我的追求,因为我说过16岁那一年,我就非常想知道,为什么这个文明古国会诞生塔利班?为什么有极端恐怖分子毁坏文物?导致了我后来做考古研究的时候,只选择比较危险的国家。
2016年的时候,我博士毕业。但我博士毕业之前也没有去过阿富汗。当时我很想去那个地方考察,但是没有机会。
在2017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转机。
就是这个金光灿灿的一个皇冠,当时故宫办了一场展览——阿富汗珍宝展。
那是2017年3月份,宝藏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被这个刷屏了。大家没有想到,原来阿富汗有那么多的历史古迹,那么多亮瞎你双眼的黄金。是不是挺伟大的?
可是对我来说,这个皇冠就像博士帽一样。为什么叫做博士帽呢?
因为你老说自己研究阿富汗,你连去都没去过,你的研究有什么用呢?
所以那个时候我也想着,好吧,既然展览来了,我就觉得我应该学有所用,把我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于是我那时候就利用我的节假日,去故宫给大家讲解这批文物。
渐渐的,你们现在提到阿富汗,也不会想太多恐怖主义了,也知道他原来也有文明,也有亚历山大的东西,也有佛教的东西,什么东西都有。
当大家有兴趣的时候,我知道我开始要往里面深入了。因为毕竟做讲解员也好,做学者也好,你总是要把知识回馈给大家。
研究阿富汗没有那么容易,即使我博士毕业也没有获得机会去阿富汗。另外,阿富汗这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自己的官方文献记载。
比如说,你要研究中国历史。基本上对应《二十四史》,什么朝代发生哪些事情,哪个皇帝、哪个妃子,都可以查得差不多。
但是阿富汗不是这样的,他一直用着周边国家的文字,一直用周边国家的文献来记述历史。
于是我就告诉好多观众,阿富汗国家的历史构成,也是依靠了我们中国的文献,比如说我们的《大唐西域记》,在唐朝的一些文献上我们的确记载了这个国家。
我们古代的文献学、历史学,帮助阿富汗构建了这个国家的历史。但是提到这个的时候,我们有一些同理心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