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学术研究|| 韩茂莉: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

从历史地理视角研究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与考古学最大的不同在于,不仅关注人类的文明进程,且将重点放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扰动程度上。一些研究提出西辽河流域红山与夏家店下层两个文化期聚落密度有超过当代聚落密度的趋势,实际上这正是在思考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成果,本节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

• 代表委员专访 | 袁靖委员:建设文化遗产领域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科技基础条件是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焦点,近年来,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积极推动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工作。目前,我国形成了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和30个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近年来十分关注科技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相比之下,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明显落后。但文化 ...

• 代表委员专访 | 贺云翱委员:加强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等文物的保护

“推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等文物保护,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要求,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文化支撑。”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    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典型标识。    2019年7月, ...

• 中国考古百年 | 考古所见的史前台湾——对张光直先生台湾史前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辰百年,也是著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逝世廿周年。张先生学贯中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明起源的理论,如“相互作用圈”、“连续-断裂文明起源二元说”等,为中国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实际上,张先生不仅在中华文明起源上大有建树,而且对台湾史前史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结合其“相互作用圈”模型,分析新石器时代中 ...

• 常怀颖:从随葬陶器看殷墟以外的晚商“族墓地”

摘要:晚商殷墟以外趋向遵循商系丧葬礼仪的族墓地,随葬主体器物有差异。以陶鬲或陶簋作为随葬陶器中心,是目前可知的两种常见选择。不同族墓地内陶器组合复杂程度与墓地的等级、人群存在直接关联。晚商时期不同人群共用墓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心由血缘关系逐渐转向地缘关系的反映,也应该是周代“邦墓”的源头。在商王朝控制能力的边缘地带,随葬陶器 ...

• 考古中的中华文明|| 孙波:中国文化精神内核与世俗社会模式之奠定

新石器时代从距今万年左右,到二里头时代之前,历时六七千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十分显著,尤以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之间最为典型。    仰韶时代宗教氛围浓厚    强烈的血缘色彩几乎是所有仰韶时代文化的共同特征。而其宗教气氛,在我们的印象中则主要还是红山、良渚、凌家滩、 ...

• 从洹北商城到殷墟商邑: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嬗变

洹北商城与殷墟遗址分别位于河南安阳市的北部、西北部,是分属于商代中、晚期的两座都城遗址。两者在空间上相连,时代上前后衔接,但总体布局差别明显。总体看,洹北商城为矩形、有外郭城垣;殷墟遗址则大致为横向的椭圆形,没有外郭城垣,各自具有鲜明特点,显示两者的规划和建设具有不同模式和风格。两者间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差别,令人深思。洹北商城与殷 ...

• 都兰热水南岸吐蕃三号墓鹿与鹰文化内涵的解读

1982年,青海省考古队在青海都兰县热水血渭草场发现了一处庞大的吐蕃墓群。这一发现在20 世纪90年代中期曾被列入“ 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7月至9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血渭草场热水沟南 岸发掘了四座被盗过的吐蕃大、中型墓葬,四座墓的发掘报告以《都兰吐蕃墓》为书名 ...

• 内蒙古辽代考古综述

  内蒙古地区为辽(契丹)统治的腹心地区。辽设五京,内蒙古分布有二;皇陵五,内蒙古更据其三。还散布有大量的古城遗迹——投下州、奉陵邑、边防城等遗迹俱全,中、小型聚落遗址更是不可胜计。另外辽代墓葬数量众多,经过清理和发掘的数以百计,出土相关遗物近万件(组)。在内蒙古以往获得的10 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关于辽代考古的发现占据5 项, ...

• 解密 | 山西垣曲北白鹅周代墓地出土铜盒化妆品的新认识

   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对垣曲北白鹅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两周之际高等级墓葬九座,出土文物标本500多件,初步认定该处墓地为召氏家族太保匽中(燕仲)一支在东周王畿内的采邑公共墓地。尤为特别的是,M4、M6及M9三座女性贵族墓中发现七件微型长方形或车形铜盒,造型小巧精致,为目前同期墓葬中一次性出土最多者。其中,M4铜盒出土 ...

• 金寿福|循着夏鼐先生的足迹——记中国在埃及的首次考古发掘

     2018年11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埃及文物部联合考古项目在卢克索孟图神庙遗址正式启动,这是中国首次派出考古队在埃及这个富有考古资源的文明古国进行发掘。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欧美许多国家一直在埃及各地进行数目众多、规模巨大的考古活动。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和发展与埃及息息相关。如今,中国考古人员终于登上这块催生和检验考古理 ...

• 代表委员专访 | 王瑞霞代表:自上而下完善文物保护机构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文物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2020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全国石窟寺保护与考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着力解决机构建设薄弱、专业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当前,事业单位新一 ...

• 丁雨|启门的诱惑:宋金墓葬启门题材研究反思

作者:丁雨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年第3期妇人启门图(图源:《白沙宋墓》)启门题材是近二十年来宋金墓葬装饰研究中的热门对象。按常理推想,这样一个吸引了众多学者、经过了反复讨论的题材,它的内涵、变化似乎早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从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存在一些经典的论断,但总体上,研究者对这一题材的解读仍存有较多分歧。  郑岩曾 ...

• 特别策划 | 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助力乡村振兴

左: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中: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右: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乡村 ...

• 文物保护亟须科技发力

近30年前,从事地质工作的苏伯民被选入敦煌研究院,成为了一名“壁画医生”。借助科技力量更好地守护千年石窟,是他和同事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每年两会都会带来聚焦文物科技的建议。3月5日,亮相今年两会首场“代表通道”的他再次呼吁,希望国家在“十四五”科技规划中,将文物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 ...

• 年轻人为什么爱敦煌?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给记者讲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故事——2019年2月,敦煌研究院举办了一次面向孩子的研学体验活动。其中,有来自北京的姐弟俩。活动结束时,敦煌文化给两个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姐弟俩把积攒的零花钱捐给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后来,孩子的母亲再次来到敦煌,也要为文化保护事业尽一份力。近年来, ...

•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代玉彪:切实做好再现巴文化融入汉文化历史景观的冬笋坝发掘工作

  冬笋坝遗址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镇,是我国最早确认并发掘的巴文化遗址。冬笋坝遗址最早一次考古工作是20世纪50年代由冯汉骥先生带队发掘,出土的以船棺葬为代表的一批战国至西汉墓葬对探索川渝地区巴文化特征与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2020年9月—2021年2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启该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新发现,冬笋坝再度引起学界 ...

• 苏伯民:科学家与莫高窟的“化学反应”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面对记者的提问侃侃而谈:“77年来,几代莫高窟人发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不断努力,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使石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也逐步恢复了昔日的光辉。”  新锐的科技,古老的文明。人们在这位身材清瘦 ...

• 王巍代表:开展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一直以来十分关注我国考古事业发展,他提交了“关于支持开展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议案。  “一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中国考古人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筚路蓝缕,艰辛探索,敬业奉献,薪火相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王巍说,百年考 ...

• 张剑葳|如何缓解石窟寺考古人才断档之痛?

石窟寺,首见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中国。从新疆到敦煌,从云冈到龙门……中国的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几十年来,中国石窟寺研究与保护取得斐然成绩。但石窟寺考古人才却渐现断档之势。本期推出的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撰写的文章:如何缓解石窟寺考古人才断档之痛?▲云冈石窟

• 延伸阅读 | 崔金泽:重建、复建与再建——看待中国文物古迹物质性再造问题的新思路

编者按今日起,“顽石会不会点头 ——考古视角下的中国古建筑巡礼”线上展览将在公众号平台陆续推出,本次展览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聚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近年来的学术成果,将“建筑见证历史”的命题延续到中国的大地上,在与西方迥异的文化传统下,探索建筑价值与历史的关联。作为延伸内容,我们特推出比利时鲁 ...

• “有銎斧”还是“空首斧”——从socketed celt的翻译谈起

近读《夏鼐文集》(2017年版),新收录一篇汉译短文《中国的有銎斧》(Socketed celts in China),原文发表于英国《古物》杂志1939年第1期,后被增补进《夏鼐文集》中,原文有插图(图一)。读后总觉得将socketed celt译作“有銎斧”还不够精准,似有进一步明确的空间。图一   对于该英语词汇的汉译,有必要先从各自的语境去分别厘清其原意。先讨 ...

• 段宏振:漳河型先商文化起始的标志器——北羊井遗址组合绳纹陶鬲

20世纪70年代,邹衡先生在论证太行山东麓一线考古学意义上的先商文化时,曾着重指出冀南地区的漳河型遗存是商文化的原始形态,也是较为纯粹的商文化。后来李伯谦先生又将漳河型纳入到下七垣文化系统之中,考其性质属于二里岗下层早段先商文化的直接前身。  漳河型在先商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多年来漳河型遗存的考古工作也多有一些发现,但关于漳 ...

• 李裕群:浙江新昌千佛岩南朝龛像——南朝忏法流行的实物例证

  剡溪石城山龛像位于浙江省新昌县西南南明山。龛像分为弥勒大佛龛(即宝相寺)和千佛岩(即千佛院)两处,是南朝最重要的石窟造像之一。宝相寺依山而建,现有五层木构高阁,连接山崖龛像。据文献记载,梁时大佛雕造完成后,即修三层台及佛阁。现存阁内崖面开一敞口形大龛,形制与南京栖霞山南朝无量寿佛大龛类似。千佛岩位于弥勒大佛龛西北,两处相距30 ...

• 考古视域中的“古国时代”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有面积最大的史前农业区。在这片农业区内曾散布着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农业村落。为了维持再生产,这种血缘组织自形成之后就长期保留下来,成为数千年中国的社会基层。公元前4000年之后,原本因环境而自然分群的血缘村落之间出现了新的政治内容,即整合聚落群为一个更大的社会实体,我们认为这就是文献所谓的“国”。有迹象表明,古国产生 ...

• 让敦煌文化在新时代璀璨绽放

“希望通过努力,让敦煌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敦煌,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我们积极的贡献。”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在“代表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  铿锵有力的话,是苏伯民作为人大代表,作为“壁画医生”的心声,也道出 ...

• 杨巨平|文明的流动:从希腊到中国

 古代希腊和中国作为欧亚大陆两端的伟大文明,在古代有无接触,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从现有文献与考古资料来看,二者有可能通过中亚获得一些相似的传闻。  希罗多德《历史》中提到的最东面的民族是伊赛顿人。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他们可能大致活动于乌拉尔、里海以东,锡尔河之北,或到达伊犁河上游,甚至中国敦煌以西的

• 孔德翊、马立群: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问题探析丨202102-47(总第1578期)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规则的改变和遗产审查机制更加严格,西夏陵遗产要想在众多的申报遗产中脱颖而出,需要从申遗文本编制、突出普遍价值的凝练、现场考察等各个环节以近乎完美的状态赢得国际组织认可,才有可能从众多的申报项目中一跃成名,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在目前形势下,确定统一的申报遗产名称、选定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具 ...

• 孔德翊 马立群:西夏陵申遗背景与策略探析丨202103-16(总第1591期)

摘 要:近年来,随着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不断推进,西夏陵申遗进入了关键阶段。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客观形势的变化,全面准确的阐述西夏陵遗产的价值是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西夏陵在陵址的选择、布局以及陪葬等诸多方面,将国家统治中心、王权秩序、君臣关系等思想文化因素结合到一起,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一面。

• 【文保先驱】郑孝燮先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想

  “……历史是根,文化是灵魂,在中华大地上的世界遗产蕴藏的和生发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才真正是永恒的和无法衡量的。——郑孝燮随笔《世界遗产不是“摇钱树”》,2004年  ”谨以此文纪念文化遗产保护先驱郑孝燮先生诞辰105周年。郑孝燮先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1916年3月5日(农历二月初二),郑孝燮出生于辽宁沈阳。他先后就读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

• 延伸阅读 |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编者按3月8日起,“顽石会不会点头 ——考古视角下的中国古建筑巡礼”线上展览将在公众号平台陆续推出,本次展览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聚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近年来的学术成果,将“建筑见证历史”的命题延续到中国的大地上,在与西方迥异的文化传统下,探索建筑价值与历史的关联。作为延伸内容,我们特推出著名建 ...

• 中国考古百年 | 孙庆伟:考古学新百年亟需加强四种能力建设

   自瑞典学者安特生1921年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算起,现代考古学扎根中国大地已历百年。雄关漫道真如铁,回望中国考古学的世纪历程,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考古发现取得丰硕成果。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中国考古学的新百年,新时代的考古人要赓续前贤,继往开来,不断提升学科能力建设,努力开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

•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与时代重任

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以下简称“9·28”重要讲话)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令人鼓舞,将长期引领中国考古学发展、中华文明研究、中国历史文 ...

• 达克玛与纳骨瓮:中古琐罗亚斯德教葬俗的传播与演变

达克玛与纳骨瓮:中古琐罗亚斯德教葬俗的传播与演变  张小贵(暨南大学历史系)一般认为,早期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实行独特的天葬习俗,将死者尸体运至露天高处,任由鸟啄犬食、风吹日晒,然后将剩余之骨收集处理。后来,该教建有特制的建筑物以供曝尸,这种建筑由石墙围绕,呈圆形露天,内有层级的平台,中央有井用以收埋骨殖,这就是达克玛 ...

• 代表委员专访 | 贺云翱委员:广泛开展公共考古 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我的21份提案中有18份被采纳。”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作为来自文博界的委员,贺云翱自履职以来,一方面做好提案,另一方面加强履职实践,参加与文物事业发展有关的调研工作,很多高质量的提案落地见效。今年“两会”,贺云翱把更多的提案聚焦在了考古工作上。1982年,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系 ...

• 代表委员专访 | 张自成委员:完善文物执法制度建设

“要从制度上补齐短板,从体制机制上完善文物执法的制度建设。”文物行政执法是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长期关注的问题,今年两会,他提出提案,建议切实推进国家文物督察试点,加强文物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     “国家文物督察试点是落实中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 ...

• 代表委员专访 | 袁靖委员:加强对文物领域基础研究引导和支持力度

“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发展,文物科技的许多方面逐渐进入深水区,由于基础研究薄弱而带来的科学化水平较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在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文物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今年两会期间,他将提交“关于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文物领域基础研究引导和支持力度”的提案。提 ...

• 两会在即,这三位文博大咖在关注什么?

苏伯民:让文物保护插上数字化和技术的翅膀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一直关注的重点。在致力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保护研究,推进敦煌文物数字化的同时,在今年的两会上,他准备了关于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让敦煌经验惠及更多的文物古迹。在莫高窟洞窟前的广场上,苏伯民代表给记 ...

•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遇新题 “文物医生”吁建基础研发平台

“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不同材质文物的保护技术研发有序推进,一大批濒危珍贵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但面对大量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基础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中,苏伯民是为数不多直接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 ...

• 全国人大代表苏伯民:让文物保护插上数字化和技术的翅膀

央视网消息:继续来看《履职答卷一年间》系列报道。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一直关注的重点。在致力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保护研究,推进敦煌文物数字化的同时,在今年的两会上,他准备了关于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让敦煌经验惠及更多的文物古迹。在莫高窟洞窟前的广场上,苏伯民 ...

• 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身体力行书写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篇章

  “前年走完江西到贵州一线,去年我们从川甘交界处出发到兰州,沿着宁夏进陕西,最后到达延安,就这样我们走过了当年长征的路程。”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讲述着他去年跟随全国政协考察团重走长征路的历程。  在沿途考察交流中,贺云翱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长征沿线的中西部地区大部分还是发展相对较缓慢的地区,如何通 ...

• 【民族考古】红山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索秀芬,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红山文化遗存早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1906- 1908年,日本人鸟居龙藏三次进入热河省,在60处地方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物,在红山后发现了史前遗存,采集有陶器、大型石器和细石器等, 把细石器命名为“蒙古式石镞”。1921 年6- 7 月, 瑞典人安特生( J. G.Andersso n)和加拿大人步达生( D. Black)发掘了 ...

• 阿富汗考古首次发现“财宝神”:犍陀罗图像学中的新例证

文丨邵学成 戴怡添国际学界一直持续关注阿富汗的文化复兴进程。2019年7月,阿富汗国家考古局重启了首都喀布尔北部地区考古工作,在库姆·扎尕尔(Khum Zargar)遗址相继发现佛塔和祭坛,引起学界的关注。该遗址位于迦毕试省(Kapisa)南部,在20世纪70年代,阿富汗考古学者曾对其进行过简单发掘,初步判断为4世纪贵霜时期佛教寺院。2021年1月,考古工作者 ...

• 杂志精选|| 印度洋畔有所思

印度洋畔有所思— 文 图 / 徐峰— 2019 年 5 月 14—20 日,我和同事白莉老师等受邀前往西澳大利亚的珀斯(Perth)进行文化交流。对于澳洲,国人多知悉尼、墨尔本,对西部的珀斯则不太了解,孤陋寡闻如我,甚至没有听说过,是这次去才知道珀斯。临行前,简单浏览了有关珀斯的信息,发现她有“世界上最孤独的城市”之称。如此调侃,主要是因为其距离澳大 ...

• 《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Ⅰ》序

  在经历了数月的疫情之后,余西云教授告知,在武汉大学召开的“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即将出版,我感到非常高兴。首先我要代表中国考古学会感谢,感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承办这次会议,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和论文集的出版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我还要感谢在教学和科研都非常忙碌的时候能够前来参加这次会议,并提交研究论文的各位同人。  ...

• 卢亚辉:唐邹鸾昉墓志疏证

  内容提要:邹鸾昉墓志是新近刊布的石刻资料,通过该墓志可知《朝野佥载》记载的邹骆驼、《两京新记》中述及的邹凤炽,原型均为邹鸾昉墓志中的邹炽。邹炽作为巨商,与康婆、郭君祖上等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参与李唐建国事,后置邸隆政坊,其父邹宝、祖邹敬分别被追封为洛阳县令、冯翊郡守。邹炽子邹鸾昉曾在许王李孝的府中任职。    一、邹鸾昉墓志及 ...

• 朱青生 ▏中国艺术史概念的重新建构

  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一直受到历史学的影响。艺术史的概念建立于对“图”的关注和认识,与一般的文明的概念有所不同,图—词—物三条路径共同构成文化整体研究的不同方面。古代侧重于通过文字和文献来研究历史,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引发了文献与地下出土物质材料双重证据的研究范式,现代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如何运用视觉和图像来研究问题,增加了考察文明 ...

• 郭沫若 | 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

一、王兴之夫妇墓志近年,在南京郊外及其近境出土了几种东晋时代的墓志。其中以《王兴之夫妇墓志》(图版伍)与《谢鲲墓志》(图一),最有史料价值。 王兴之墓志、王兴之妇宋氏墓志《王兴之夫妇墓志》(图四、五),以今年(1965年)一月十九日出土于南京新民门外人台山,一石两面刻字。一面的刻字是:君讳兴之,字稚陋。琅耶临沂都乡南仁里。征西大将军 ...

• 晋、楚青铜艺术的交流 ——以东周青铜器“龙身凤”纹样为例

  “晋”  “楚”晋、楚青铜文化的交流具有多元性,本文以龙身凤纹样为例,  探讨晋、楚青铜文化交流的方式:  晋、楚龙身凤纹自成体系,  风格演变具有相似性;  龙身凤纹样最早兴起于三晋地区,  楚地龙身凤纹受三晋影响并有所创新,  秦地发现的龙身凤纹样应属于楚式风格。晋、楚是春秋大国,晋系、楚系青铜器影响深远,青铜器所反映的 ...

• 中国古代屈肢葬俗研究

屈肢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解放三十多年来,在调查发掘报告中,描述某一遗址这种葬式特点的比较多,追论它的渊源比较少;如果联系到某一特定地区和族别的话,则又忽视其普遍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为什么要实行这种葬俗的问题还没有提到一定的历史范畴作出研究。   本文旨在论述我国古代屈肢葬俗的分布和特点,追溯它之所以存在的渊源,希望从一个侧面的 ...

• 马车在商代战争中的作用不大丨刘一曼

“车”字与殷墟出土的车殷墟已陆续发现近百座车马坑,从中清理出二三十辆比较完整的马车,还清理出多条车辙。将考古发现有关车的遗迹和甲骨文金文车字的形体相对照,能使我们加深对商代车子结构和用途的认识。图7,甲骨文车字甲骨文的车字(见图7),车字形体有好多个,我选了这四个。图8,金文车字金文的车字,就是商代铜器铭文中的车字,也有好几种形态(见 ...

• 深度好文|博物馆如何高质量发展?

关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李耀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和发展方向作出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强调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推动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 ...

• 杨富学 杨琛 | 研究述评:波斯摩尼教在中土的道化

摘要:自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其发展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甚至几度濒临禁绝。因此,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积极进行华化就成了摩尼教的必然选择,主要体现在摩尼教之佛教化、道教化和民间化三个方面。过去,学术界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摩尼教的佛教化问题,因为摩尼教所尊崇的五佛中本身就有释迦牟尼佛,摩尼教的义理与仪式等都有受到佛教深刻的影响。至于摩尼 ...

• 专访 | 刘成老师谈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发展30年

2019年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下称“文保专业”)设立三十周年。三十年开拓创新,三十年砥砺前行,西大文保专业从创立到闻名,走过了难忘的卅载春秋。我院团委在西大文保专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有幸采访到刘成老师,请他讲一讲过去三十年的故事。本文根据刘成老师采访实录整理,以敬过去,以望未来。个人简介刘成,男,1964年4月生。西 ...

• 专访丨王丽琴老师谈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发展30年

2019年1月16日,继刘成老师专访之后,团委宣传部有幸采访到我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以下简称“西大文保”或“文保”)的另一位元老级人物——王丽琴老师。此次,我们将从新的视角,解读西大文保30年发展历程。往期链接:专访 | 刘成老师谈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发展30年一、个人简介王丽琴女,1961年生,西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

• 张良仁:我国国际考古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内容提要 国际考古合作,尤其是在外国的考古合作,在我国是个相对较晚的方向。1949年以后,我国考古学家由于政治的需要,曾经关心苏联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考古工作,但是国际合作实际只有一次。9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进一步开放,西方国家和日本考古学家来到我国,开展合作考古,带来了我国紧缺的经费以及新的理念和方法。到了世纪之交,我国经济腾 ...

• 甘肃省礼县西山遗址出土马骨的DNA 初步研究

摘要:运用古DNA技术对甘肃省礼县西山遗址出土的古代家马样本进行遗传学分析。选取3匹家马骨骼样本,从中提取DNA并对线粒体DNA控制区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进行PCR扩增。全部样本获得了线粒体DNA控制区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序列。在这3个线粒体DNA序列中共检测出3个不同的单倍型,可以归属到2个不同的单倍型类群。毛色控制基因的SNP检测结果显示西山遗址 ...

• 贺云翱:百年考古硕果累累

百年考古硕果累累贺云翱 2021 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具有重要的纪念性意义。百年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大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建构了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和概念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各断代考古、区域考古、 ...

• 韦正:汉晋墓葬壁画系统的终结—— 镇江东晋画像砖墓的历史定位

汉晋墓葬壁画系统的终结——镇江东晋画像砖墓的历史定位韦正迄今发掘的东晋墓葬中,镇江南郊畜牧场东晋画像砖墓仍然是图像资料最丰富的墓葬。墓葬为横前堂的前后室墓,通长8.95、宽3.93米。前后室都镶嵌有画像砖。发掘出的画像砖共54幅。画像内容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画像砖,人首鸟身即千秋画像砖、兽首鸟身即万岁画像砖、兽首人身执刀持钩镶即方 ...

• 丝路寻真金,考古见初心——王建新

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t3229puzqt3&auto=0张骞出使西域,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这一历史事件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通常不为人知的是张骞的“政治使命”——寻找大月氏,请求联合击败匈奴。游牧民族月氏是两千多年前生活在西域的一支强大的少数民族,他们最初生活在“祁连”一带,盛极一时,在西汉时被匈奴击败而西

• 巫鸿︱“石窟研究”美术史方法论提案——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莫高窟远眺本文原刊于《文艺研究》2020年第12期,责任编辑王伟,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摘 要 近年来,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大大扩展了观察的内容和视角,不但包括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而且也涉及石窟建筑以至整个窟群,以及这些视觉和物质构成的礼仪功能和隐含的宗教视觉性。新的学术兴趣带来方法论层次的思考,当大量工作已经卓有成效地建构了以朝代 ...

• 考古学极大地延伸了中国历史轴线

  考古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向历史纵深的探索拓展。中国考古学以严谨科学的理论方法,扎实可靠的出土资料,不断将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和有文字记载的中华信史的时间点向前推进,刷新人们对古代中国的认识。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辽宁凌源牛河梁玉龙。  考古学将中国 ...

• 杨富学 |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的誓愿图与榜题

在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第20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其高超的石窟艺术,早在本世纪初即已引起西方探险家的关注。1902—1903年间,格伦威德尔率领的德国第一次吐鲁番考察队就已在此进行过考察活动,并将其编号为第9窟。一年后,德国又组织了第二次吐鲁番考察队,在勒柯克的率领下,他们对该窟的流沙进行了清理,发现该窟壁画“只有很少的细部受潮损 ...

• 杨富学 赵天英 | 从朝贡和榷场贸易看西夏物产

摘要:西夏地处西北,物产相对匮乏,传世史书直接记载不多。西夏与宋、辽、金等通贡与榷场贸易活动频繁,从史书零星所记西夏朝贡及榷场贸易之物品,结合黑水城等地出土的文献,尤其是西夏与金榷场贸易文书、《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不难窥见西夏物产之大致种类,既有畜牧业产品,也有手工业产品,其中不乏土特产,尽管其贸易量不大,但因是他国稀缺之物而 ...

• 刘煜:青铜器技术研究的里程碑———盖顿斯和《弗利尔艺术馆藏中国青铜器图录II·技术研究》

  一、盖顿斯及其青铜器研究  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艺术馆的中国青铜器收藏举世闻名。20世纪60年代,当著名的亚洲艺术史家、时任艺术馆馆长的蒲伯(John A. Pope)邀请科学家盖顿斯(Rutherford J. Gettens)(图一)、艺术史家高居翰(James Cahill)和古文字学家巴纳(Noel Barnard)共同撰写一部关于弗利尔艺术馆藏青铜器图录的时候,他们大概并没有想 ...

• 韦正 | 不同寻常的社树图——酒泉丁家闸5号壁画墓年代及社树图内容分析

一、5号墓的年代酒泉丁家闸5号墓是一座著名的壁画墓,为带斜坡墓道的前、后室墓,墓葬坐西朝东,墓室总长8.46米,前室四壁、顶部和后室后壁绘有壁画,其中社树、东王公、西王母、天马、奔鹿、墓主观舞图等非常有名。(图一)出土器物有陶器、小铜器、金叶片、石砚、钱币等。(图二)该墓最初以简报形式与本地区其他数墓合并予以介绍,后来鉴于此墓的重要性 ...

• 牛纹牛闻:古代牛形青铜器里的牛方鼎、牺觥

2021年是辛丑牛年。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勤奋坚韧、温和忠厚。牛还是财富的象征,祭祀的供品、氏族的图腾……从中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可知,牛的纹饰或造型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上。比如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鼎、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镈在其显著部位都绘有牛首兽面纹;商代的酒礼器特别发达,墓葬中还出土过直接以牛为造型的酒器牛形尊与牛 ...

• 透物见史 追迹齐风——山东大学方辉教授谈考古学视角下的“齐文化”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齐地依山傍海、幅员辽阔,孕育出了独树一帜的齐文化——其中所流露的创新求变的精神、富国强民的韬略,皆紧扣当今时代的脉搏,成为海内外专家学者争相研习探讨的对象。针对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面貌,身兼“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考古学人,通常有着不一样的观摩视角与时空架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 ...

• 亲历者说 | 杭侃:佛首回归,度尽劫波微笑在

   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首文物时代丨隋开皇四年(584)原属地点丨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展出地点丨北京鲁迅博物馆(2021.2.12-2021.3.14)2020年12月14号,也就是佛首回归的第三天,我在鲁迅博物馆的库房参加鉴定,我们围绕着佛首仔仔细细地看、反反复复地看,从哪个角度看,它都微微含笑,笑得那么让人心醉,笑得那么让人心痛。图 | 佛首细部图源&#169 ...

• 裴世东|从过去到未来:考古学史视野下中国考古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 ...

• 樊锦诗:书卷铺就敦煌路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14日 第 08 版 开卷迎新满目春 )我喜欢看书,但是看得很杂。年轻时,特别喜欢读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牛虻》《静静的顿河》《悲惨世界》……古今中外,什么都看。我尤其喜欢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来回翻。让我开始向往敦煌的,是中学历史课本里的一篇文章。敦煌是中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莫高窟里不仅有精妙绝伦的 ...

• 中国石窟寺考古

在河畔山崖开凿的佛教寺庙,简称石窟。许多石窟寺洞窟密集,故常有千佛洞之称。佛教石窟渊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分布于中国各地的石窟寺遗迹,大都见录于明清地方志和游记中。20世纪初一些外国人即根据上述著录调查了一部分重要石窟,如日本人伊东忠太调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1902),法国人E.沙畹调查河南 ...

• 文明初曙:触摸红山文化的历史脉动

  中国人爱玉崇玉,源远流长,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对玉情有独钟,玉文化也因而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红山文化玉器作为中国玉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类史前玉文化遗存,对于认识历史久远的中华玉文化,揭示中华玉文明独有的精神内涵,进而从玉文化的角度认识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价值。国家博物馆正在展 ...

• 动物考古学视野下的牛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牛是中国传统六畜之一,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二。那么,考古遗址当中出土过哪些牛类遗存?中国家牛是如何起源的?中国古代先民在早期阶段对牛进行过怎样的开发和利用?我们从动物考古学的角度对牛进行一下科学的解读。  一、考古遗址出土的野牛遗存  就动物分类学而言,我们所说的牛属于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牛属和水牛属。  更新世时期旧石器时 ...

• 考古话牛迎新春

  2021年农历年是中国传统十二生肖纪年的牛年。牛为中国人习称的六畜之一,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虽然牛在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但人类驯化、开发利用牛的历史很多人并不清楚,现代考古尤其是动物考古的研究却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牛年春节到来,牛文化颇受关注,笔者想从动物考古学的角度,从牛的种类、家牛的 ...

• 辛德勇:由所谓《李训墓志》谈谈我的石刻研究

编者按:2021年1月9日,北大教授辛德勇在深圳发表演讲,谈到《李训墓志》诸问题。后,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先生向澎湃新闻发来他之前发表的一篇日文文章的中译本,并附“寄语”对辛教授在演讲中谈及的一些问题做了说明。为相关争论有更完整的呈现,澎湃新闻·私家历史向辛德勇教授求得授权,转载他在深圳的这篇演讲。授权时,辛教授另附说明如下(后为演讲原 ...

• 《西游记》新论:唐僧不是玄奘?作者不是吴承恩?

年尾岁末,又到生肖更替之时。动物富含文化蕴意,被人们赋予了不同性格,这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就中文世界而言,《西游记》中刻画的猴、猪、牛、马等经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毫无疑问,《西游记》是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绕不开的话题。2020年出版的《西游记新论及其他:来自佛教仪式、习俗与文本的视角》(博扬文化)一书可谓近年来《西游记》研究的力作,该书 ...

• “西湖归梦有青山”,沈周与《飞来峰图轴》等

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冬春之交,与好友结伴杭州行的那次经历给沈周留下了深刻印象。凭借着那次记忆,沈周为后世留下了《雪景图轴》、《飞来峰图轴》、《灵隐旧游图》等杭州纪游的传世名作。杭州行后的第三年,沈周仍不忘表达眷恋:“顷年自杭游回,梦寐未尝不在紫翠间也。”“碍檐玉树排云立,接屋瑶峰拔地生。”江南的冬天寒意彻骨,而沈周眼中的冬景却 ...

• 宫廷过年筵宴旧俗:从最具规模的“家宴”到茶宴联句

古人云:“年连双岁”。在告别过去的“年”,迎接将要来临的新年时,最能表达欢娱心情的无疑是各种吃、穿活动。民间过年注重吃喝,封建皇家宫苑亦不例外。清代皇宫过年亦有丰富的辞旧迎新活动,如除夕皇帝家宴、守岁消夜果盒、子时开笔仪式、新年皇帝吃饺子等等,再到茶宴联句,都极有特色。 本文作者从多方面呈现清代宫廷过年的筵宴盛况。元旦家宴清代皇 ...

• 气贺泽保规:新发现《李训墓志》与吉备真备

  中文译稿寄语  去年(2020年)9月,我在日本・东方书店刊发的小册子《东方》No.474上发表了与本文标题(编者按:本文原题《新发现〈李训墓志〉与吉备真备——〈井真成墓志〉之后的遣唐留学生史料》)相同的短文,向日本国内介绍了前年(2019年)年末公布的《李训墓志》(深圳・望野博物馆藏)的全文和对墓志理解的概要,并对其意义 ...

• 二里头都邑与中国古代的“神圣空间”

  公元前1800年左右,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普遍衰落、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大背景下,核心地带中持续发展的区域仅剩下洛阳盆地。洛阳盆地二里头都邑代表的社会进入广域王权国家阶段,中原腹地形成多元一体的王朝文明。二里头玉刀  二里头都邑,由网格状主干道界隔成宫城为中心的“里坊式”布局。网格状主干道将300万平方米左右的二里头都邑 ...

• 纪念宿白先生|陈悦新:从宿白师学习二三事

  师从宿白先生学习始于我在北大念本科的时候。我于1981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一年级下学期的必修课,是由先生教授“中国考古学(下)”——“汉唐宋元考古学”,当年上课时埋头疾书的情景和手臂酸胀的感觉至今难忘。早有学长告知,上宿先生的课就是一个字——“累”。后来,先生还为我们开设“中国古建筑考古”,那门课安排在晚上,我当时参加 ...

• 【考古札记】张建林:未知世界,牵引着我

从西藏考古到隋唐考古,30多年来,张建林从未停下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透过一座座遗址、一幅幅壁画,他在脑海中描摹出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活动。他的考古足迹,还延续到了国门之外,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了解这个世界,才能进一步知道中华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价值。▲ 张建林在野外考察。王毅摄“滴滴滴,滴——”伴随着很多人曾经熟悉的铃声,张 ...

• 两千年来族徽研究之大成丨李伯谦

  七年了,从上次为王长丰博士《殷周金文族徽研究》(上下册)写序,到今天看到王长丰博士《殷周金文族徽集成》付梓,并邀我再写序,其间不知经历了多少不眠和艰辛。《殷周金文族徽集成》这部书共40册,分38册著录,另外2册分作目录和索引。连续几天学习后,在我大脑里呈现出一套王长丰博士关于族徽产生、发展及其演变的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在族徽发展 ...

• 荣新江:见证一个时代的敦煌学学术史

作为新三级学人(1977、78、79年入学的大学生),荣新江先生是很有代表性的。他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后又考上本系研究生,师从张广达先生学习隋唐史和中外关系史,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一直身处全国的学术中心,得到了北京大学张广达、邓广铭、季羡林、周一良、王永兴、宿白、田余庆、叶奕良等先生的指导和帮助。由 ...

• 徐冲丨何为“五胡”?

一、引 言何为“五胡”?在“五胡十六国”已成通用词汇的今天,关于这一来自中古史料的特定称谓,学者间的意见反而愈加纷纭了。宋元以降的主流理解,将“五胡”理解为匈奴、羯、鲜卑、氐、羌“五族”,即永嘉之乱后至北魏统一在华北先后登场的五种主要族群。而对此提出挑战的异说,管见所及主要有以下三种:1.“五胡”称谓源自南匈奴之“五部胡”。“五胡 ...

• 欧麦兹| 波塔宁裕固语材料及其在今天的重要性

摘要:19世纪末俄罗斯学者波塔宁最早赴裕固族地区进行调查,记录了200多个西部裕固语词汇,并用俄语对译,堪称第一本西部裕固语字典。由于波塔宁之书用俄文撰写,西方学者不易见到,一直未能引起应有的关注。将波塔宁的材料与马达汉、马洛夫、捷尼舍夫、耿世民—克拉克和雷选春所记录的材料进行比较时,可以看出,除了发音之外,别无明显的语音差异。波塔 ...

• 沈长云:夏代起源于古河济之间

作者:沈长云来源:《历史评论》2020年第4期目前国外不少学者,不那么赞成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夏王朝。他们认为夏代的历史都是传说,没有得到夏代留下来的文字的证明。更有甚者,说夏史都出于后代的伪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国外学者缺乏对中国历史与中国古代文献的认识,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我们未能从考古上让他们看到真正的夏代的文明。     ...

• 力争在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中国史前文明发展领域取得突破

  打造科技考古“朋友圈”“工作群”    “这是考古行业的一件大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签订和聘请仪式上表示:科技考古在中国考古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此次战略合作的未来目标,是建立国家考古实验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教授(左)在开展冶金考古教学和科研工作。  共建这3个实验室,独特作用在哪?“有利于优 ...

• 赵海涛:二里头都城布局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1959年发现的二里头遗址,经过60余年持续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二里头遗址位居当时的天下之中,300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显示它在二里头文化乃至东亚地区都占据极高地位。通过中心区“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把都城规划成以宫殿区为核心的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官营作坊区、祭祀区分居宫殿区南北,共同形成都城中轴区域,中轴区域的东西两侧 ...

• 关于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的几点思考——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谈起

内容提要:在欧亚草原考古中,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 ( Seima-Turbino) 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的出版为进一步研究这类遗存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从该书出发,对“跨文化现象”还是“考古学文化”、新疆地区是否存在典型的“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与安德罗诺沃文化区的关系、塞伊玛—图尔 ...

• 石窟寺 | 石窟寺保护需聚焦关键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解决深层问题

   王金华作者简介:王金华(1964—),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石质文物与古遗址保护。霍晓彤(1989—),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石质文物保护、壁画保护。  一、引言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国家政治意 ...

• 单霁翔: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才能自觉地保护她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4日表示,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保护是亿万民众共同的事业。 晓亮 摄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4日表示,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保护是亿万民众共同的事业。只有让人们,尤其是广大年轻群体感受到这些文化遗产的魅力,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主动自觉地实施保护,才能全面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具体到传统村落的宣传上,单霁翔 ...

• 发现长城天山文明走廊

   1. 长城天山一线不仅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奠定了中华民族农耕与游牧二元文明格局,而且沿线形成了长城天山文明走廊,许多游牧族群曾在长城天山一线迁徙。北方东西走向长城位于阴山山脉、燕山山脉一线,是东方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界线,形成长城文明走廊。天山山脉是西域南疆农耕文明与北疆游牧文明分界线,形成天山文明走廊。在长城天 ...

• 我国寻求戎狄考古遗址方面的两个误区丨林沄

「核心提示」  本文节选自林沄先生《柯斯莫〈中国前帝国时期的北部边疆〉述评》一文,题目为编者自拟,特此说明。引用请下载原文。原文刊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页79-85。      我认为中国北方地带的诸戎(狄也是戎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在战国之前长期居住在这一地带,其历史是基本连续的,没有突然的转折,并不需要在春秋中期切 ...

• 论现代科技在构建中国气派考古学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

• 边疆考古亮点频现

  边疆考古因其地域范围和文化特点而具有独特的价值。2020年,边疆考古亮点尤多。特别是在边疆地区考古新发现、城址与礼制建筑的探索、文化交流与多学科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工作进展。  重要考古遗址发掘成果显著  新疆通天洞遗址考古成果是2020年最值得提起的边疆考古成果之一,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东北 ...

• 工业遗产|| 韩晗:立足考古学本位 发展工业考古学

工业考古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工业遗产发掘、保护与利用为主要目的,是考古学中名副其实的新领域。直至90年代,其相关理论及实践才逐渐进入我国。由于学科设置之故,目前工业考古学非但不是一个学科或门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为传统考古学所认同。工业考古学工作者也多半聚集在建筑学、文化产业学、公共管理学、科技史或城市规划学等学科或准学科之 ...

• 牛年说牛:像牛一样朴实地活着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就让我们一起从动物考古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牛。吕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2018-2019年度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动物考古、科技考古、古代生业和社会牛  牛是中国传统六畜之一,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二。 ...

• 课堂之外——关于考古专业研究生教学的几点思考

------------------------------------------------------------------------全文阅读课堂之外——关于考古专业研究生教学的几点思考(作者:张昌平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4期)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