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光冀:《忠县中坝》 勾画渝东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缩影
三峡工程库区忠县中坝遗址发掘报告即将付印之际,孙智彬先生邀我写序,这样重要的发掘报告出版,应当庆贺!中坝遗址位于忠县㽏井沟镇,遗址分布在㽏井河两岸台地上,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由于河水冲刷,遗址主体部分只剩一座名为“中坝”的孤岛,面积约7000平方米,海拔135-148米,属于水库2003年一期蓄水淹没范围。《忠县中坝》编著:重 ...
三峡工程库区忠县中坝遗址发掘报告即将付印之际,孙智彬先生邀我写序,这样重要的发掘报告出版,应当庆贺!中坝遗址位于忠县㽏井沟镇,遗址分布在㽏井河两岸台地上,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由于河水冲刷,遗址主体部分只剩一座名为“中坝”的孤岛,面积约7000平方米,海拔135-148米,属于水库2003年一期蓄水淹没范围。《忠县中坝》编著:重 ...
来源:《西域研究》2020年第4期·农耕·畜牧·游牧·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多种生业模式并存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常态。包括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新疆天山以北地区在内的,广泛分布在欧亚草原的畜牧(游牧)社会,在与农业社会的互动中发展出了独特的经济模式,在东西方文化的早期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专栏以农牧交融与畜牧(游牧)起源研究为主 ...
2021年5月9日下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研究馆员应邀莅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察指导工作,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做了题为《井头山遗址与中国海岸带考古》的学术讲座,从河姆渡文化考古、井头山遗址、中国海岸带等六个方面进行解读。这也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广州·名家讲坛”2021年第3讲。讲座由易西兵院长主 ...
2021年5月10日下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李珍研究馆员应邀莅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做了题为《广西秦汉城址研究》的学术讲座。这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广州·名家讲坛”2021年第4讲。讲座由易西兵院长主持,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部分师生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业务人员聆听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 ...
古代高昌佛塔及佛寺中心塔柱研究 内容提要 通过对古代高昌地区的佛塔和中心塔柱的类型学分析,可以发现高昌最早的佛塔产生于4~5世纪的十六国时期,是受楼兰和龟兹两个地区的佛塔和中心塔柱影响而产生的新样式;高昌地区的佛塔和塔柱有着自身的发展演变轨迹,总的变化规律是不断增加塔基的层数和每层开龛的数目,这种样式是龟兹中心塔柱发展成云冈模 ...
甘肃彩陶与史前彩陶之路段小强(西北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甘肃地区是彩陶文化的发源地,其史前时期的彩陶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可辨,大致可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三个阶段,其中马家窑文化是彩陶文化发展的高峰。在史前时期的文化大碰撞中,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彩陶为媒介的交流途径,并且黄河流域的彩陶呈 ...
对埃及考古发现铺天盖地的报道与对同样重要的中国考古发现的反应形成巨大反差,暴露出文化偏见。 四月初,有报道称在埃及卢克索发现了距今3000年的“失落的黄金之城”,被认为是自1922年图坦卡蒙墓的发现以来最重要的发现。阿吞神之城,始建于公元前1391至前1353年间,即古埃及第18王朝之际,有可能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多家媒体如美国广播公司、全
2021年4月21日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的黎海超教授以“三星堆铜器产地新探”为题,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负一楼报告厅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系列讲座”第2讲,线下讲述和线上“腾讯会议”直播同时进行,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于孟洲教授主持,吸引了线上线下300余位观众。线下 ...
遗址资源域分析是西方考古学界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适用于环境考古和聚落考古研究。笔者前几年曾撰文对这一方法进行过介绍,并引起一些中文作者的讨论,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予以补充和展开阐述。同时,笔者这几年在河南博爱县西金城遗址进行发掘期间,曾经对这一方法做了初步尝试,在该遗址及其周围遗址的人地关系演变和聚落演变方面获得了 ...
“公众考古”的兴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成就贺云翱公众考古活动--滕州大韩村考古发掘工地 近年来,“公共考古”或“公众考古”受到国内外考古界的普遍重视,中国考古学会还专门成立了“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公众考古”的兴起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意义 : 其一,体现了科学与社会的本质关系的正确处理。现代文明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科学虽然是 ...
2021年是知名文博学者、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汪庆正先生(1931-2005)诞辰90周年,前不久,“怀玉守正一一纪念徐森玉、汪庆正先生学术座谈会”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共同追忆两位前辈在金石碑帖方面的学术成就。作者从收藏的几件汪公赠送的书法、图书等物品,写下了这些回忆文字。汪庆正先生(1931-2005)汪馆长那满头银发是他的“标志”,这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
1974年,广州市区发现秦汉造船工场遗址。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该遗址的定性,自发现伊始就争议不断,形成“船台说”与“木构建筑说”两大阵营。1996年,“秦代造船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一权威发布,却未能止息争议。文物、考古、历史、地质、地理、环境、水利、海洋、科技史、建筑史、船舶史与船舶制造、方志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 ...
1986年,三星堆两座祭祀坑的发掘,出土了庄严而神秘的神像雕塑、巨型青铜面具、黄金面罩和青铜神树等大量文物,震惊了世界。由于这一发现超出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与文物的一般认知,引起了社会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对于其性质与来源,众说纷纭。今年三星堆祭祀坑的再次发掘,借助现代网络传播手段,又一次掀起三星堆考古发现的讨论热潮。 ...
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文化基因,都是在几千年前已经出现并延续至今,中华五千年文明血脉的探索需要考古学积极介入和深入阐释。游牧聚落考古作为考古学科的新兴研究门类,运 ...
2021年5月10日是沈从文先生逝世33周年的纪念日。 若论起中国纺织考古学的先驱,不得不提的就是沈从文先生,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沈先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说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纺织服饰专家。随着一个又一个古装电视剧和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考古和历史成了这个年代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之一了。感慨 ...
维吾尔族(回鹘)是我国西北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民族之一,以善于兼容外来文明而著称于世,曾先后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佛教、景教、祆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但由于受资料所限,人们对其中的祆教与道教少有论及。有鉴于此,笔者钩稽史料,成此小文,专就回鹘祆教的情况略作考述。祆教又称拜火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波斯和中亚,相 ...
内容提要:娜娜女神崇拜源于古代两河流域,后被波斯帝国所继承。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与希腊化时代的来临,开始在西亚、中亚地区与希腊、印度、伊朗的各种类似神祇和崇拜相混同,最后由祆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虽然她的身份、形象、职能几经变化,但其基本特征依然保留。从两河流域到中国,从城市女神到祆教神灵,她的演变过程实则是多元文化背景下 ...
作者:朱凤瀚来源:《历史研究》2021年第1期 编者按: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为深入学习阐释总书记关于考古学的重要论述,本刊邀 ...
《佛陀相佑: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信仰》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以造像记为中心对北朝民众的佛教信仰进行研究的学术专著。此书的前身是作者侯旭东于199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于1998年在东方历史基金会的赞助下出版,并于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学术文库版。相较于之前的版本, ...
1956年,新中国出版了两本重要的考古发掘报告,一本是编入中国考古专刊的《辉县发掘报告》,另一本是《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 沂南古画像石墓是1954年春由华东文物工作队联合山东省文管会共同发掘的,发掘工作结束后就回填了。时隔四十年后的1994年,山东文物部门重新将其清理,对公众开放。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沂 ...
内容提要: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不少景教“十字莲花”图案的遗物。对此,国内学界大多认为是景教受到佛教影响而采用了“莲花”这一佛教的典型象征。然而,事实上,但凡源自西亚的宗教,包括: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皆具有视莲花为宗教圣花的宗教情结。西亚地区“莲花崇拜”之宗教情结最早可以追溯至埃及、近东、两河流域地区对 ...
中国两大流域青铜文明之间的联系 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举世瞩目。我系金正耀教授曾于90年代对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青铜器进行了系统的铅同位素分析和研究,发现三星堆与殷墟所用主要青铜矿料来源相同,用坚实的科学证据构建起了三星堆文明与殷商文明之间的密切联系。原文发表于《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 ...
唐人的视野比任何一个朝代的中国人都更为广阔,外来文明的火炬比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都传播得更远。 胡汉风俗融会的结果竟使司法参军无法捕捉“胡贼”。 值得深思的是,盛唐之所以成为外国人云集聚居的有魅力的地方,不单是它具有开放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明世界的优越性。 我们不是简单地在述说过去,而是在启迪未来,激发中国人的奋斗精神和迈向新 ...
下湾遗址(原名“下庵”)地处沅水中游,隶属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印家桥社区。遗址位于浦市古镇北郊,座落在沅水左岸(西侧)一处低矮台地上,属于云贵高原东北部边缘低海拔的山间盆地,沅水经遗址东缘往北注入洞庭湖。1973年,为配合沅陵五强溪水电站建设,湖南省文物部门曾对库区淹没范围内的地下文物进行了全面调查,下湾遗址就 ...
2013年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基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4座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出土大量漆木器、陶器,以及少量铜器和铁器等。其中2号墓葬(M2)中一底箱发现四架提花织机模型以及其它纺织工具模型和15个纺织工匠彩绘木俑(图1)。墓葬位于成都市金牛区 ...
马炳坚(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针对当时国内一些专家主张中国的古建筑保护也应当向西方那样进行露天保护以显示“残缺的美”、“废墟的美”的主张,罗哲文先生指出:木结构最怕雨水和干湿的变化,绝不能按希腊、罗马、英法等露天保存柱、梁的办法,木柱梁架露天,很快就会腐朽,而柱、梁一旦腐朽,古建筑也就不存在。古建筑有“历史价值”、 ...
摘要:陶器成型技术类型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形成了有规律可循的空间分布特征。随后经历了连续的调整和变动,由最初的南北分异,演变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轮制拉坯技术在新月形地带的兴起,再到新石器时代末期东西并立格局的出现。这些空间特征的形成和变迁,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有所关联。 成型技术是陶器生产工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陶器 ...
春秋战国和秦汉之交,甘青高原的氐羌民族集团南下和南方百越民族集团北进,僰人在金沙江流域迁徙,蜀人亡国后也南迁,这是绥江及其周边地区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三国至南宋,绥域文化发展轨迹未有文献及考古资料追踪。马湖总管府的设立,是绥域文化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绥江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地方政权诞生。21世纪,云南绥江被带入了1个县城和3个乡镇的 ...
【编者按】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最新发现,将公众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到考古活动上来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发掘是怎么进行的?考古学的研究有可能回答哪些问题?……带着如许疑问,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组织“考古新识”系列,邀请校内外历史考古文博领域的相关学者撰文,以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为契机,与读者一起进行一次考 ...
古史重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任务之一,这一任务的具体提出要追溯到苏秉琦先生的论文《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第12期)。文中提及该文的缘起,当时,社科院考古所正酝酿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徐苹芳先生找苏先生咨询,一共提了十个问题,苏先生将之归纳为一个问题,即“如何重建中国史前史”这样一个大问题,并将其写成了文章。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前所未有地重视传统文化,前所未有地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前所未有地重视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3年5月2日,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团支部全体学生回信,“得知你们近一年来不仅校园学习取得新的进步,而且在野外考古实习中很有收获,甚为欣慰。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你们 ...
三月下旬,中央电视台直播了三星堆考古,为考古学这个小众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作为此次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直播的参与者之一,我在为考古工作引发的巨大社会反响感到惊叹之余,也切实感受到考古工作者肩负的社会责任愈加重大。 考古工作对公众最直接的回馈,莫过于尽快将发掘成果完整地公布。博物馆中夺人眼球的文物只是考古成果的一小部分 ...
前言 安徽铜陵地区因存在较多青铜时代矿冶遗存备受学界关注,2010年师姑墩遗址的发掘与检测不仅发现有早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冶金遗物,其所揭示的技术特征还为判定该遗址的性质与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秋冬之际,为加强铜陵地区早期矿冶文明的整体研究,深层次认识当地冶金技术的面貌特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又对师姑墩东 ...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木扎提河(渭干河)北岸,明屋塔格山断崖上。克孜尔石窟大约建于公元3世纪,止于公元8至9世纪。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大型石窟之一,也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群。1961年,克孜尔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克孜尔石窟
临其穴,惴惴其慄——最早的帝陵及最初的帝陵制度 焦南峰公元前621年,秦穆公任好死,殉葬者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奄息、仲行、针虎三兄弟,他们是穆公手下的贤臣,在民间声望很高,事后人们为哀悼三兄弟创作了一首挽歌:《黄鸟》,被收录进《诗经》中。标题中这一句“临其穴,惴惴其慄”便出自其中,描写了殉葬者站在巨大墓穴的边缘,因恐惧和震撼而 ...
2021年4月11日晚,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长风论坛(鳌山038期)之“从遥感到艺术史——敦煌壁画断代分析”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考古、艺术史和文物保护的成像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NTU ISAAC)主任梁海达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全玉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梁老师主要介绍了ISAAC的专业设备、光谱成像仪 ...
2021年4月14日下午,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张居中先生为师生带来了“贾湖遗址出土绿松石研究新进展”为题的讲座。讲座由尤悦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张老师先询问了现场同学们田野实习的经验,以调整讲座的侧重点。之后张老师简单说明了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与目次。张老师从贾湖遗址平原洼地的地理区位着手,介绍了贾湖及贾湖遗址的主要地 ...
2021年4月15日下午,张居中老师继续昨日关于贾湖遗址的探讨,讲述了自己从探讨贾湖人群来源出发,提出了一个末次冰期及以后东亚地区文化格局的演变和文化迁徙的假说。 为追踪贾湖文化的来源,张老师将之与李家沟、灵井、彭头山等遗址作了比较,也从细石器遗存、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作了探索,发现了贾湖与上山文化的相似性。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 ...
在元魏治下,佛老皆为帝王所提倡,故在此时期间,造像之风甚盛。然其发展,非尽坦途。魏太武帝(公元424-452年)初信佛教,常与高德沙门谈论佛法。四月八日,诸寺辇像游行广衢,帝亲御门楼,瞻观散花,以致敬礼。此实为魏行像之滥觞。然帝好老庄,晨夕讽味。富于春秋,锐志武功。虽归宗佛法,敬重沙门,然未观经教,未深求缘报之旨。信嵩山道士寇谦之术。司 ...
【关键词】中国考古学;100周年;成就【摘 要】中国考古学从1921年兴起以来,至今已有百年的发展历程。100年来,中国考古学在早期人类至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研究中,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揭示中华古代文化与文明以连续发展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与中华文明瑰宝”、丰富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方面,功绩卓著。尤其是在中国史前史 ...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这是1987年张爱萍同志参观广汉市三星堆出土文物后的题字。三星堆遗址位于广汉县城西11公里的南兴镇三星村。他是目前四川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蜀文化”遗址,现已建议命名为“三星堆遗址文化”,这一命名同时也概括了成都平原十余处与三星堆遗址文化为同一系统的古遗址。 1986年7月至9月,
四川“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先秦时代,曾先后有蚕从,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几个强大的部族在这沃野之地生息,繁衍,并在不同程度上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使这里逐渐得以开拓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古代四川文明。 自1980年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县文管所,四川大学等单位考古人员对广汉三星堆遗址进行的数次发掘,为我们研究古代巴蜀文化
三星堆遗址是1931年英国牧师董宜笃(V.H.Donnithorne)在广汉获悉当地农民燕道诚因车水溉田挖出石壁、玉璋、玉琮、玉壁等一大批玉石器而被发现的。根据燕氏家族提供的情况,董宜笃得到这批玉石器出土的消息时,已事隔两年,实际上,这批玉石器是1929年出土的。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已近七十年了。 在这近七十年中,四川省内的文博考古单位和大专院校
每一位投身或即将投身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者可能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在考古学研究的哪个地方能够获得最大的成绩,尤其是想知道未来一个时期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在哪里?的确,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的天赋、性情、志趣各不相同,适合一个人的未必适合另外一个人。这里没有指导他人的愿望,而是就事论事,想看看当今的中国考古学究竟在哪些方面生长, ...
2020年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众分享报告会17日在拉萨举行。会上发言显示,西藏当雄墓地2020年考古发掘工作中出土的围棋子等遗物显示了早期与中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文博馆员扎西次仁在会上介绍了当雄墓地2020年考古发掘的情况。 当雄墓地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当曲卡镇境内。2020年6月至10月,配合基本建设开展了抢救性考古 ...
考古所见丝绸之路宁夏段上的乐舞艺术马建军 摘要:丝绸之路是世界历史上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重要线路,是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的主干道,在东西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往来、民族迁徙融合、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宁夏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考古出土的大量遗物,见证了文化交流的发达与繁荣。乐舞遗珍便是其中非常重要而又独特的种 ...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马家窑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最早是由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1874—1960)于1923年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 ...
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 1 号墓的独特性文 图 / 马永强煎药庙墓地航拍 2015年7月—2016年9月,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邳州博物馆对邳州新河煎药庙西晋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墓地规模较大,排列有序,未受盗扰,保存完好,单体墓葬规模大,出土有陶瓷器、金银器、铜器、铁器等各类文物,其中鹦鹉螺杯和玻璃碗尤为珍贵,体现出墓主人较高的身份与 ...
大运河苏州段属江南运河的一段,由不同历史时期开凿的多段运河组成,总长度约73千米,是连接无锡运河和浙江运河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大运河各段中延续使用时间最长且目前最为繁忙的内河运输航路之一。其贯通和航运对沿河流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及人居环境的互动发展等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古镇众多,人口密集,聚焦的区域空间类型和地理景观 ...
画屏在古代中国美术中具有独特的“三位一体”身份:它既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绘画媒材,又是可供近距离欣赏的以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还是协助建构室内外空间的准建筑构件。屏风是多面的,融合了物品,图像,空间,“三位一体”;它穿越了古今,横跨了时空,既是传统,又有未来。▲ 西汉初期 云龙纹漆屏风 马王堆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在挂轴于唐末五代被发明 ...
2021年2月5日,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和上海大学全球治理中心邀请三位土耳其学者就新近出版的《怀念帝国:土耳其的新奥斯曼主义政治》(Nostalgia for the Empire: The Politics of Neo-Ottomanism)展开研讨,借此机会向国内引介国际学界的研究成果和学者观点。本文系座谈整理稿。主讲人信息:哈坎·雅乌兹(Hakan Yavuz):美国犹他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
考古人许宏身上有很多标签,如学术明星、畅销书作家、意见领袖和学术网红等。二里头一甲子时,许先生就希冀自己像英国著名考古学家保罗·巴恩一样,用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文笔搭建起学界和公众间的桥梁。如今两年过去了,我们除了在《历史研究》《考古》等学术刊物上见到他的文章,他的首部“考古纪事本末”——《发现与推理》也在疫情期间问世,作为 ...
2021年4月6日上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主办的东方考古论坛学术讲座“中国史前治水文明研究”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1017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科技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刘建国老师担任主讲嘉宾。 本次讲座刘建国研究员通过应用三维GIS技术对不同 ...
从敦煌哲学看河西走廊的多元文化共生蔺海鲲,罗 鹏多元文化共生是促进文明交流最深刻的理念,河西走廊是极具特色的文明过渡地带,深刻理解河西走廊上的文化共生现象,对于全面审视人类文明历程、构建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河西走廊上,敦煌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作为我国和亚欧大陆交流的中心地区之一,敦煌不仅是东西方陆上交 ...
河西笔谈:从河西走廊发现更广阔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审、《中国边疆史地》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李大龙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李鸿宾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一级教授、著名秦汉史专家 王子今人类学博士《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编辑 王剑利“从走廊发现中国”专题(下文简称“走廊专题”)要回答“何谓中国”的问题。我 ...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本文认为,考古学的人类学传统,就是指运用人类学的材料、观点和方法以解决考古学的问题,其中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征引民族志文献,用以解释考古遗存的文化现象;二是综合考古学与民族志中的同类现象,对文化进化过程或某种文化现象的起源、演变过程进行总结,从而抽象出一般规律性的认识。中国考古学的人类学传统表现在:①汉族民俗(包 ...
恩格斯早在1884年就指出,一门科学的发展是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比例的。而且,今天看来,一门学科只有突破本学科的界限,才能求得本学科的真正发展。作为一门学科的考古学也不能例外。最近,有人著文论述自然科学方法对考古学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人类学,尤其是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给考古学研究的深远影响, ...
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历史上曾是诸种文化交流的地带。以目前资料而言,云、贵、川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至少受到四种文化的强烈渗透,这就是由北向南延伸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由南向北挺进的越文化,以及川东鄂西固有的大溪文化。有段石器便是受东南沿海地区百越文化影响的一个突出表现 ...
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更新世人类文化的性质和发展轮廓。衡量和估价文化性质和发展水平的科学尺度是器物类型学。一批遗址中出土石制品加工和组合特征的异同是判断史前文化关系和历史演变的基本依据。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器物类型学是蒙特柳斯于十九世纪80年代创立的。其原理和作用是根据不同遗址中工具形制比较及相伴关系来作相对 ...
1998年, 小长梁遗址的发掘采用了全球定位系统、埋藏学、石制品打制实验和动物骨骸改造动因等途径对遗址的沉积特点和石料打片性质作了观察分析。本文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小长梁石工业的深入研究。 小长梁遗址自发现至今已有20 多年了, 由于其时代的古老性, 石制品的丰富性, 以及保存较好的地层和埋藏条件, 使它在早更新世人类活动研究中的重要地 ...
玉器与陶瓷、青铜器一样是先民创造的一项具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因而也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研究对象和组成部分。玉文化研究成为一门显学是近50 年的事, 与陶瓷和青铜器的研究比较,无疑属于后进。如何迎头赶上,并驾齐驱,是古玉学者应当关心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深化目前的玉器研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算是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指正。
聚落考古是以聚落为单位进行的考古学研究,目的是探讨聚落社会结构、聚落社会之间的关系与聚落社会的时空变异, 以及聚落社会同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考古不仅要做好聚落个案研究, 而且要研究同一文化、同一时期的聚落群, 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同一文化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同一时期和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聚落变异, 从中求证社会群体的演变, 观察历史社会的变化。
良渚文化遗存自本世纪三十年代被发现,迄今已五十年了。七十年代以来,一批良渚文化的玉器被发掘出土,使人们对该文化的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其中的玉琮和玉璧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琮、璧,它们自然成为国内外考古学者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良渚文化的玉琮进行器物形态学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都有若干差异。这些差异有无年代早晚的差别?对此 ...
玉琮是中国古代具有神秘色彩的一种器物。历代学者都根据《周礼》上“黄琮礼地”的记载,视玉琮为周代礼地之器。清末以后,随着出土玉器流传到国外,形制和纹饰奇特的玉琮为欧美日本的古玉研究者所注目,遂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研究课题。1972年以来,考古学的实践证明:玉琮是分布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在新的基础上,学术界正对玉琮等玉器重新进行全 ...
越来越多的证据清楚地表明, 野猪( Sus scrofa) 向家猪(Sus scrofa f. domes tica ) 的转变是逐步发生的, 要延续多代, 在时间上经历多个世纪, 甚至是数千年。最近, 在土耳其的卡耀努·特佩斯(Cayonu Tepesi) 这个关于早期家猪驯化的重要遗址所做的动物考古研究, 也证明了这一观点。我们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 在辨别考古遗存中人与某些动物关系的变化时, ...
范祖锜(以下简称范):尊敬的汪先生,您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考古学家。40多年来,您在考古学领域纠正古人之陈说,或冲破今人之误区,灼见屡出,新论迭生,成果丰赡,建树卓越。您的《云南考古》《沧源崖画的发现和研究》《铜鼓与南方民族》《民族考古学论集》《西南民族与历史文化》《文化人类学调查》等著作以及译著《事物的起源》,对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学科建 ...
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让我们了解到古蜀文明的特质所在。大量金、铜、玉、石、骨牙类文物遗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考古发现大量形体高大、威严神圣、地域特色浓郁的精美青铜文物,再现了四川先民独特的生存意象与奇幻瑰丽的心灵世界,也体现出古蜀族非凡的艺术想象力与惊人的创造力。作者手绘青铜立人像线图。 古蜀人的 ...
摘 要:在新疆出土的千余件佉卢文文书中,仅有Kh. 677一件文书记载了鄯善国妇女的土地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其土地是通过购买和赠送两种形式而获得的,鄯善国妇女对土地拥有所有权,既可以自己播种、农耕,也可以作为礼物送人,甚至可以自由买卖,享有对土地的归属权和抉择权,与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汉文土地买卖契约确保买主权益的条款极为接近,然而与魏晋 ...
“丝瓷之路”是自古以来连接东西方的海陆两路交通要道。其中的“丝”指丝绸,“瓷”指瓷器;丝路指代陆路,瓷路指代海路。“丝瓷之路”基本涵盖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丝瓷之路”经历了萌芽、开辟、巩固、兴盛、衰落等时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丝绸之路存在已久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公元前4世纪至前1世 ...
【关键词】中国考古学;100周年;成就【摘 要】中国考古学从1921年兴起以来,至今已有百年的发展历程。100年来,中国考古学在早期人类至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研究中,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揭示中华古代文化与文明以连续发展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与中华文明瑰宝”、丰富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方面,功绩卓著。尤其是在中国史前史 ...
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高级研究员、理事张如柏教授作者简介: 张如柏,汉族,江西省上饶市人,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高级研究员、理事。5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后进入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从事矿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直至退休。工作期间,共发表有关矿物学、地球化学论文近100篇,曾于1986年首次在世界上命名了独 ...
✪ 李学勤/ 清华大学历史系[导读]“当一个社会的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会愈发渴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将走向何处”。历史研究,尤其是早期历史研究的意义就在于说清楚这些问题。那么,中国为何被称之为“文明古国”,怎样构成“文明”,与其它的文明相比,中国早期文明有哪些特殊之处?李学勤先生在这篇演讲中,结合考古发 ...
中国边疆考古学是以(中国)边疆地区为核心的考古发现、研究等内容为基础,地域包括东北地区、新疆、内蒙古、西藏、西南地区和海疆等相关的区域,从时段上看,涵盖了从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的漫长历史阶段。从历史的角度看,边疆(地区)的概念又是动态的,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历史时期考古是重中之重,研究领域具有国际性和区域交流的特点。边疆考古学的研究 ...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的新石器时代项目中,长江流域有二,浙江井头山遗址入选;黄河流域占三,河南双槐树和时庄遗址入选,在中国考古学百年之际,为诞生之地献上厚礼。但“中原”之大胜,并不会让我们重归“中原中心”的旧路,新发现揭示的是中华文明自孕育之初就呈现出的多元发展的鲜活场景。井头山遗址的发掘是近年来充满传奇 ...
自三星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世人对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关注热度再度火爆,各种猜测和解释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迄今为止,三星堆这六个坑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当中,我们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新事 ...
【编者按】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最新发现,把公众把目光再一次聚集到考古活动上来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发掘是怎么进行的?考古学的研究有可能回答哪些问题?……带着如许疑问,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组织“考古新识”系列,邀请校内外历史考古文博领域的相关学者撰文,以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为契机,与读者一起进行一次考 ...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既是博物馆发展的重大契机,也是博物馆当前面临的一种全新挑战。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完成全国1428个非国有博物馆共计1401039件/套(实际数4264388件)藏品的登记备案。随着各类政策的支持,非国有博物馆数量不断增长,发展势头显著。在可持续运营中,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质量提升工程也被纳入 ...
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是最为直观的了。其中有很多珍贵的生产劳动场面,可以使我们了解汉代社会与当时生产力的真实情况。图1:画像石中的纺织图例如纺织。我们现在的考古发现中,可以找到新石器时期的纺织工具,如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古代梭子、简易织机的零件等,但是由于材料有限,当时织机的完整面貌是怎么样的,还只 ...
【关键词】中国考古学;100周年;成就【摘 要】中国考古学从1921年兴起以来,至今已有百年的发展历程。100年来,中国考古学在早期人类至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研究中,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揭示中华古代文化与文明以连续发展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与中华文明瑰宝”、丰富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方面,功绩卓著。尤其是在中国史前史 ...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要项目工作进展会议宣布:在三星堆接连发现6个重要的祭祀坑,已经出土了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本期推送段渝教授研究三星堆文化的文章,以飨读者。 摘要:商代以三星堆文化为表征的古蜀王国,是一个实行神权政治的文明古国。从考古学上对三星堆的物质文化特征所进行的研 ...
彭阳境内的丝路遗存探讨杨宁国(宁夏彭阳县博物馆,宁夏 固原 756500) 摘要: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与西方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通道,对当时世界范围内文明的交流和融合起到积极作用。彭阳县位于宁夏固原市南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地理位置正处在古丝路东段北道的关键位置,对丝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丝路发展历史的阐述, ...
从考古学观察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贺云翱 读到先知书店策划的一篇美文《瘟疫:人类的敌人,历史的推手》,文中认为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有三个方面:地理环境、新技术、思想观念。从考古学角度是否也可以观察到这三个方面呢? 第一是“地理环境”。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说“讨论历史,就是讨论空间、土地、气候、动植物等地理环境是如何被人们所利用” ...
1926年李济先生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整个工作过程来说,此次发掘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精细,最突出的成就也在于精细,体现在田野发掘、记录、测量、采样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精细化考古的典范。 李济所选定的发掘区位于遗址南部边缘,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8米,南北宽4~6米,面积约40平方米。 ...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家文物局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计划于2021年6月建成开放。春节期间,公园建设已初具规模,园区内风景如画、文化标识明显、考古特质突出。著名的仰韶村遗址有“大动作”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众多游客在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开神秘面纱之前,一睹为快。 仰韶村遗址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发现地和命 ...
中国近百年文博大业,几乎都有徐森玉先生的参与和贡献,出于对他的学养及为人的尊敬,人们很早就称他为“森老”,作而不述,无言为大。2021年系知名文博学者徐森玉(1881-1971)先生140周年诞辰暨辞世50周年。徐森玉先生曾任清史馆纂修、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上海市文管会主任、上海 ...
摘要:“丝绸之路”是指以古代中国为出发点的东西方交往的各条道路或路网。长期以来,在有关丝绸之路的讨论中,地处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基本上没有被纳入到这个体系当中。按照人们一般的认识,这是由于其地处高寒雪域,自然环境险恶,人烟稀少,古往今来皆被视为“畏途”,因此在传统的汉、藏历史文献记载中对此几乎完全失语。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 ...
一、什么是岩画?所谓岩画,是指人们用颜料或者石制以及金属工具在岩石表面上绘制、敲击、研磨或者刻划的图画或符号。在我国历史上有过“画石、崖壁画、崖画、石头画、崖刻、崖雕”等各种称谓。根据制作方法,则大致可分为岩绘画和岩刻画两大类。欧美学者普遍将使用工具敲击、研磨和刻划的岩画称之为Petro
编者按4月9日(本周五),“故宫与故宫学”系列第五讲、“北大文研讲座”第195期“敦煌和故宫——中华文化包容互鉴的结晶”即将举办,主讲人是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作为延伸内容,我们特推出王旭东院长所作《使命与担当——故宫博物院95年的回顾与展望》一文。经过90多年建设与探索,2019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提出了“四个故宫”的建设体系。2020年,在紫禁 ...
一 考古发现的简单回顾 秦文化的发现和现代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基本同步。30年代国立北平研究院为了探索周、秦二族文化派人赴陕西调查,苏秉琦先生主持发掘了宝鸡斗鸡台的屈肢葬墓,首先接触到了秦文化,虽然没有直接命名,但已将它与其他性质的文化区分开来。这是严格意义上秦文化考古工作的开始。 50年代至6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西安半 ...
四川广汉三星堆两个器物埋藏坑自1986年发现以后,过去了近20年的时间。对两坑中出土器物的研究,吸引了不同学科的众多学者,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收获。其中二号坑的青铜立人像,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受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学者们对它进行过反复探讨,提出了种种解说,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远没有获得定论。实际上我们在急于进行总体诠释的过程中,常常忽 ...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贫穷落后而又热闹的黄土高原小农村,来到80年代书声琅琅的岭南大都市里的中山大学康乐园学习考古,恍如一下子穿越了无数个世纪的历史。当时接触的第一个专业性概念就是“考古学文化”。业界对考古学文化的定义是: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物质性人工遗存。老师在讲解完这个 ...
赵声良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到敦煌研究院工作。2003年获日本成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美术史专业)。现为敦煌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敦煌石窟艺术及中国美术史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主要有《敦煌壁画风景研究》《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等。“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守 ...
近日,随着三星堆遗址的再度发掘和出土文物的接连“上新”,三星堆考古再次举世瞩目。6座新发现的“祭祀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精美牙雕残件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在社会上掀起了新一波“考古热”“文保热”。 三星堆和域外文明是否有联系?这次“上新”,有哪些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哪些“谜”?带着这些问题,连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中国考古学迎来了它的100周年。中国考古学的起点,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以1921年秋瑞典人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发掘仰韶村遗址并命名仰韶文化为标志。那一年,安特生受聘为当时北洋政府的矿政顾问,对仰韶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大量彩陶等史前遗存并命名了仰韶文化,被认为是以田野发 ...
3月26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揭晓了2020年六大考古新发现。它们是:浙江余姚井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北武汉黄陂区郭元咀商周遗址、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2020年中国的考古发现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受多大的影响,这6个评选 ...
2021年3月31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列讲座2021年度第1讲在北一区文科楼301进行。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洛阳唐城队副队长韩建华老师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丝绸之路青海道考古新发现》的讲座。此次讲座对刚刚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0中国考古新发现的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
在我国陕北榆林、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牛羊肉食品、羊毛衫和毛毯等以其特色品质而远近闻名。这些分布在农牧交错带的特色饮食和生活用品都离不开食草动物牛和羊。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牛和羊什么时候出现在这一地区并成为我们的美食?最早的牛羊是中国人驯化的吗?如果不是,它们又来自哪里?怎么来的?什么时候来的? 陕北榆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农牧 ...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时隔三十五年,三星堆遗址重又“上新”,这一青铜时代神秘文明的面纱再次被掀开一角。 三星堆青铜器造型奇特,工艺精巧,其中夸张的眼部表现手法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让人怀疑它们属于“外星文明”,可从同一遗址中出土的石人却没有雕出眼睛。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在其美术史文集《陈规再造》中提出“眼睛就是一切 ...
任何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同周边诸文明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互动。伊朗作为欧亚大陆的陆上走廊和交通枢纽,是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典型案例,正如我国著名中东史专家彭树智所言:“伊朗通史是一部写不完的文明交往史。”伊朗是西亚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古代伊朗一直充当中国同欧洲经济文化交往的中转站。得益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