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妹尾达彦 | 陪京的诞生:6—12世纪东亚复都史再析
本文出自《唐宋历史评论》(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作者妹尾达彦,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本号除特别标注外,资料皆来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作者(机构),仅用于学术分享。※隋唐五代史|学闻分享专论 | 妹尾达彦:陪京的诞生——6—12世纪东亚复都史再析唐宋历史评论2022-02-17 15:31摘要:复都制,又称陪都制,指一个国家设置复数 ...
本文出自《唐宋历史评论》(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作者妹尾达彦,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本号除特别标注外,资料皆来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作者(机构),仅用于学术分享。※隋唐五代史|学闻分享专论 | 妹尾达彦:陪京的诞生——6—12世纪东亚复都史再析唐宋历史评论2022-02-17 15:31摘要:复都制,又称陪都制,指一个国家设置复数 ...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多年来持续关注我国壁画和土遗址保护,他对文物保护和研究有着更多的思考,履职以来,他走访基层,听取建议,为全国两会的召开做足准备。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生物研究室,汪万福正带领科研团队,加紧对古代壁画表面微生物病害防治研究做微生物培养。他说,这是未来文物保护工作努力的一个方向。(作者: ...
佛教考古在新疆:莫尔寺考古的发现与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年第4期肖小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摘要新疆喀什市莫尔寺遗址经过三年考古发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佛寺建筑群,出土了包含石膏佛像、铜钱、陶器、木器、建筑构件以及动物骨骼、粮食果核等在内的大量遗物,本文是对这些 ...
来源:《西域研究》2023年第4期毫端尽精微 胸中有世界 ——荣新江《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评介姚崇新2022年11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以下简称《丝路十八讲》),集中呈现了作者长期教学积累以及近年有关丝绸之路研究的新成果。全书由十八个专题即“十八讲”组成,以时间先 ...
贵霜帝国是公元1-3世纪前后出现于中亚和印度西北部的古国,一般认为它是由月氏五翕侯之一的贵霜翕侯丘就却所建。由于材料的缺乏,有关贵霜帝国的研究主要靠考古发掘。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亚历山大·坎宁汉、约翰·马歇尔等学者先后在塔克西拉、查尔萨达等地发现贵霜时期的遗存。这些遗存多位于现今巴基斯坦和印度,学者们便将贵霜历史纳入古代印度历 ...
来源:《西域研究》2014年第3期贵霜王朝的终结余太山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贵霜帝国灭亡的时间、过程,以及所谓“贵霜—萨珊”政权的一些问题,指出了若干可能性。一一般认为,贵霜朝之亡始于萨珊朝之入侵,时值贵霜王Vāsudeva一世(206/209~240或194/197~228年)在位。可能在Vāsudeva一世去世之后,贵霜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部(巴克特里亚等地)终于沦 ...
对新一年考古学的期待贺云翱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01月刊考古学是一门以地下发现的实物资料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现代科学。大量的考古学成果表明,考古学揭示了无数过去未知的历史事实与事件,填补了大量的学术与知识空白,为社会贡献了浩瀚的考古遗产,展现了强大的科学力量。2023年已经过去,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对考古学又有新的期待。我们期待考 ...
▲墓地航拍图200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开展运城盆地东部区域系统调查时发现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该遗址是一处包含夏商冶铸遗物的重要遗址,为理解夏商王朝的崛起与控制、开发、利用中条山铜矿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22年,考古人员在该遗址东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汉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以商 ...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研究员12月27日表示,近年来,中国边疆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绩斐然,边疆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史前时期边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成果,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证实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丰富中 ...
黄文弼的考古学观念徐 姝(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导 言黄文弼(1893—1966)成长于动荡的20世纪初期,又在新文化运动的重镇——北大求学,西方各国对新疆的探险及甚嚣尘上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对他这一代知识分子来说是极为痛苦、深刻的记忆。这批中国本土学者的考古实践动机之一便是挑战这种单一的文化发展解释方式。他以西北科学考查团为契机,前后四次前往 ...
池田温前 言莫高窟等諸石窟及寺院遺址、墓葬等的考古學、美術史的研究對出土古文獻的語言學、古文書學、文獻學、文學、宗教學(佛教、道教及其他宗教)的研究出土古文獻的法制、社會經濟史研究敦煌、吐魯番等的地域史研究結 語附記(一)附記(二)注 釋 包含該分野的網羅比較全面的文獻目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文化研究中心(梅村坦、片山章雄等 ...
内容提要:近年来,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呈现出新的研究动向,跨学科研究的出现使得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方法更加多样,除传统的沉船考古、贸易物品的研究外,新考古成果的涌现和新技术的运用也推动了贸易港口、海洋航线、海洋社群和贸易模式成为学 术界研究的内容;同时,研究视野下移、研究取材多元、研究表达转向等给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带来了新的思考空间 ...
技师代表杨巍发言尊敬的高翔院长、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 我是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技师杨巍,十分荣幸有机会当面向高院长和各位领导汇报我的考古从业心得。高院长在日理万机中亲临这个培训班指导工作,让我们如沐春风,倍感温暖。领导们的亲切关怀将鼓舞激励我们奋发努力,为我院文物修复工作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我是美术学硕士,雕 ...
1956年4月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国二文习字第6号),强调指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历史和革命文物遗迹进行普遍调查工作,在已知不可移动文物和普查新发现文物基础上,由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并择其重要者报请国务院批准,置于国家保护之列,自此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 ...
池田温先生2023年12月11日,日本著名史学家、敦煌学家池田温先生辞世,享年92岁。池田先生走完他丰满的学术人生,留给我们一本本传世名著,也留下许多促进中日敦煌学界亲密交往的感人事迹。我有幸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认识池田先生,承蒙他多方关照,所以这些天来和他交往的事情像电影一样一遍遍在脑子里播映,今日略作条理,写下来,以作纪念。80年代初,我 ...
一 姜寨遗址发掘的过程1972年4月至1979年11月,对姜寨遗址进行了11次发掘,揭露面积17084平方米,基本将遗址保留的主体部分全面揭露。1972年10月21日至11月31日的第二次发掘,由王志俊负责,围绕第一次发掘发现的墓地进行发掘,揭露面积400平方米,基本将这片墓地全部揭露,累计清理土坑墓51座、瓮棺葬26座,同时发现并清理姜寨聚落址东1壕沟西侧、聚落址 ...
草原丝路的肇端刘迎胜一、勒洼娄瓦技术——史前石器制法传播研究的进展在暨往考古学与人类学关注的人类起源,农业的产生与城市的出现之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旧石器时代向从中期向晚期的过渡,人种与文化上的替代以及现代智人的行为模式,勒瓦娄哇技术(Levallois technique)的发现就是这一问题的重要聚焦点,而这种石器制造技 ...
中国北方地区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古代北方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在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长期从事该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起了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体系,也逐步构建起北方民族考古研究的学术体系。近年来在探索农牧交融与畜牧业起源模式等理论问题的同时,也将主要精力放 ...
近日,“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正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展出。针对此次展览,上海图书馆将举办多个相关讲座。11月19日,复旦大学出版社编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总监陈麦青在题为“汉碑之古,善拓之雅”的讲座中,结合其近年来参加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组织多次访碑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以碑刻原石面貌的照片资料与上图展陈的汉碑善拓参互比照,细 ...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助力文物资源全民共享 2022年12月8日,在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指导下,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这是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6500余份来自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在“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平台上,向全球用户 ...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处理领域的深度运用推动语言处理实现了更高程度的云端化、自动化、技术化、专业化、平台化。其中,人工智能技术与甲骨文研究的创新性结合,以其前瞻性、战略性、引领性等特点,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目光。经过 ...
出刊百期西域史研究笔谈编者按: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深入,如何在保持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特色,发挥传统史学研究优长的同时,开阔视野,借鉴不同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增强问题意识,深化西域史历史研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期刊物是《西域研究》杂志出版的第100期。编辑部特邀请了部分国内西域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以笔谈的形式,就此问 ...
刘正寅,男,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民族志文献与西域民族史研究1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志文献。这些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记述是探讨中国民族史的宝贵资料。早在先秦文献中即已出现了有关民族的记述。甲骨文、金文、《诗》、《书》 ...
出刊百期西域史研究笔谈编者按: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深入,如何在保持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特色,发挥传统史学研究优长的同时,开阔视野,借鉴不同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增强问题意识,深化西域史历史研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期刊物是《西域研究》杂志出版的第100期。编辑部特邀请了部分国内西域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以笔谈的形式,就此问 ...
出刊百期西域史研究笔谈编者按: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深入,如何在保持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特色,发挥传统史学研究优长的同时,开阔视野,借鉴不同学术理论、研究方法,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增强问题意识,深化西域史历史研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期刊物是《西域研究》杂志出版的第100期。编辑部特邀请了部分国内西域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以笔谈的形式,就此问 ...
中国古代建筑是构成中国特色考古学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其基础在于中国特色。众所周知,中国近现代考古学源于西方,经过中国数辈学人的不懈努力,在以物质史料实证中 ...
★ 李令福,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八大古都发展与水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城市水利为切入点”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研究员月满华诞 · 品读中国都城集政治统治、文化礼仪、军事指挥与经济管理四大功能于一体,其地位堪称“国之大者”。以都城为主题看地理上的中国,主要体现在古都的选址变迁、城市布局及相关理念三个方面。李令福研究员撰文《天 ...
(1)西方 东魏—北齐时期的石窟与造像中,许多样式特征呈现出受到外来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如后甬道低矮的中心柱窟、塔形窟龛所表现出的单层佛塔、位于窟门上方的涅槃龛、身披厚重通肩袈裟的佛像等。究其源头,可以从河西、新疆甚至中亚地区找到母本,说明这一时期西方影响的强烈。 (2)中原传统 本时期的造像,无论是供养人还是工匠,都是生于中原长于 ...
王治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曾任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世界史研究会理事长。主要从事中亚史研究。著有《新疆简史 (第一册)》《中亚史 (第一卷)》《中亚近代史》等。内容提要: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几度繁荣、几度衰落,其对构建中西交通、发展中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和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等 ...
原文刊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一)秦汉匈奴之间的文化交融秦汉时期茫茫无际的中国北方草原上生活着匈奴、东胡、乌桓、鲜卑等游牧部落,其中以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匈奴也不断骚扰汉朝边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悉收河南地”。秦末政权动荡不定,匈奴又一次夺取了河南地。秦末汉初匈奴 ...
编者按:2023年7月14日,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在京召开了“边疆视域下的中华文明‘统一性’——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学术研讨会。《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根据专家会议发言,组织了这组笔谈专稿,分别就中国认同、“大一统”思想、民族交融、中 ...
2023年4月19日,在重庆大足区观赏“大足石刻”时,导游一段话引人思考。他说:“唐未之后北方石窟逐渐走向衰落之际,大足却挥锤凿石,创造了奇迹。大足石刻始建于唐,盛于两宋,南宋末年蒙古军攻入蜀中,大足未免于难,存者转徙,仕者退缩,州县官苛具而可,环千里荆榛,从此大足石刻亦由盛转衰。”似乎冥冥中有一种预感,北方石窟走向衰落之际,正是南方 ...
来源:“光明理论”微信公众号 西亚地区包括安纳托利亚半岛、新月地带(大体包括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约旦等国家)、阿拉伯半岛以及伊朗、阿富汗等地区和国家,其中阿富汗也可以算作中亚或南亚国家,是沟通东亚、中亚、南亚和西亚的枢纽。中国与西亚地区地处亚洲大陆的东西两端,双方的交往历史悠久,这一交往是从相互间的 ...
莫高窟第320窟南壁《散花飞天》局部。 莫高窟九层楼外立面。 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九色鹿本生故事之九色鹿》局部。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被誉为“人类文化运河”和“欧亚大动脉”的丝绸之路经由敦煌,将古老的四大文明——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连接起来。以莫高窟佛教艺术和藏经洞文物为代表的敦煌文化 ...
中国艺术有三个方向与境界。第一个是礼教的、伦理的方向。三代钟鼎和玉器都联系于礼教,而它的图案画发展为具有教育及道德意义的汉代壁画(如武梁祠壁画等),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也还是属于这范畴。第二是唐宋以来笃爱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使中国绘画艺术树立了它的特色,获得了世界地位。然而正因为这"自然主义"支配了宋代的艺坛,遂使人们忘怀了那第三个 ...
来源:“云史话”微信公众号创造“丝绸之路”这个概念的不是我们中国人。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出版了一本书叫《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在第499页出现了德文的“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也就是说在1877年之前,全世界都 ...
来源:转自“光明理论”微信公众号编者按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古代东西方不同文明的桥梁。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来自东西方诸文明的不同元素,如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物品,川流不息的骆驼商队,绘画、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现象,在丝路上相互碰撞、交流互鉴,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的独特景观,世界各主要文明地区也因此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微信公众号明代绿洲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马玉凤绿洲丝绸之路是明朝与西域交往的关键通道,在明代中西交流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尽管学界对明代绿洲丝绸之路历史地位的认识分歧较大,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积极肯定的声音愈来愈强。而对西域各地及贡使的研究,则是明代绿洲丝绸之路研究的一大特色,成果主要包括西域各地 ...
良渚古城的发现与发掘刘斌(领队)良渚古城的发现,源自 2006 年葡萄畈的一次不起眼的发掘。这年4月,管委会为了安置莫角山搬迁人口,在莫角山西边一个叫葡萄畈的地方选了块地准备进行住房建设,所以让我们去调查发掘。当时并没有太多期待。发掘过程中从河道里挖出来的东西却非常好,陶片很丰富。莫角山边出了块玉料,还出了卞家山时的那种漆杯的残片和刻 ...
刘庆柱:中华文明认定标准与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其中的重要内容是探索文明发展的道路,进而揭示“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认定标准与发展道路的考古 ...
国家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因此成为了历史研究上最重大的课题之一。中国文明起源于尚无即时文字记载的古史传说时代,对它的追溯探讨,不得不依靠考古学的进展。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如良渚文化的贵族墓地、仰韶文化大地湾的宫殿式大型建筑、红山文化大规模丧葬宗教遗迹群、各地龙山文化的城址等 ...
一约公元前4000~前3100年之间庙底沟类型的几何纹彩陶,最主要的“圆点、勾叶、弧边三角”元素均为弧笔,直线等直笔元素已很少见,“除轴对称外,还采用中心对称的方式” ,互相勾连、彼此旋绕形成类似花朵等的单元母题,仍以二方连续为主,显得流畅活泼,旋转灵动,变幻多端,却又浑然天成(图一,10~22)。庙底沟类型的弧笔彩陶,在更早的东庄类型已开始 ...
众所周知,现代考古学的“研究范围不限于物质文化,而是在于通过各种遗迹和遗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物质文化,也包括美术观念、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而幸福观即为其中之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有所不同,对幸福的追求也有所不同,于是形成了具有时代 ...
景教在天山北部也有许多遗存。在霍城县阿力麻里古城的考古发掘中,就有不少景教遗物发现。1958年,黄文弼等人在阿力麻里古城搜集到石刻3枚,上刻十字架或叙利亚铭文,为12世纪至14世纪的景教遗物。此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霍城县文管所也收藏有同类石刻数方。在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也藏有一件阿力麻里古城出土的景教徒墓石,墓石上刻有景教十 ...
中亚五国及周边粟特人,中国史籍习称的昭武九姓。因粟特地区处在中亚西部丝绸之路干线上,粟特人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商业民族,成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承担者。基本上活跃于中古汉唐时期,也是丝绸之路最发达的时期。丝绸之路本来是中国通向外面的路,这条路从中国汉代的首都长安到罗马世界,到地中海世界,我们没有一个词作为所有路的统称,1877年德国地理 ...
作者简介沙武田,1973年生,甘肃会宁人,历史学博士(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丝绸之路研究集刊》主编,主要从事敦煌学、佛教石窟考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发表日期:2023年10月31日“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刘进宝主编、甘肃教育出版社《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 ...
摘要:汉代“轺车”形制如何?学界多依东汉刘熙《释名·释车》:“轺车,轺,遥也,远也,四向远望之车也。”说辞,将汉画中常见的一种四面无遮蔽且带有伞盖的马车称之为“轺车”。但详阅相关文献及细审汉画车马出行图像后,发现“轺车”与“安车”皆为无遮蔽的“四向远望”之马车。在汉代,“轺车”为立乘的轻小之车,多属低等级之乘用车,而“安车”为坐 ...
作者简介郑炳林,1956年生,陕西黄陵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萃英学者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敦煌学辑刊》主编。主要从事敦煌学、西北史地研究,承担国家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对于汉武帝取得河西、设置敦煌郡之前的敦煌归属和居民以及建置沿革,虽然历史文献有零星的记载,但学术界仍然没有进行全面的梳理。敦煌文献P.4640《阴处士碑》记 ...
《三门峡虢国墓(第二卷)》 编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虢国曾是辉煌于2800年前西周时期的重要姬姓诸侯国之一。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周文王之弟虢仲、虢叔于东西二虢。东虢在河南荥阳,春秋初年被郑国所灭。西虢在陕西宝鸡,于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期)东迁至三门峡及山西南部一带,灭焦国,建都上阳城 ...
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作者:刘建国 彭小军 陶洋 向其芳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8月 从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到精卫填海、大禹治水,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大都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顽强斗争作为主题。当古代社会面临自然环境恶化或极端的气象事件时,先民们通过补天、移山、填海、治水等手段,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使文明之火得 ...
如果我们穿越回唐朝,站在长安的天街上,会如何看待这个时代和这个文明呢?直观的感受恐怕会与我们作为后人用倒放电影式的概括不同。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唐朝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甚至被描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里奥(Ray Dalio)精于用历史周期做投资决策,在他看来,唐朝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高峰,而之后的宋文明,虽然精致,却是一个 ...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本,通称乾隆甲戌脂评本,是研究《红楼梦》重要资料。甲戌本为胡适旧藏,1函4册,扉页上有胡适手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后有胡适、刘铨福、俞平伯等人题跋。本文讲述了甲戌本背后的历史文献价值及如何归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故事。研究《红楼梦》的学者都无法绕过脂砚斋,研究脂砚斋的人又无法绕过《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
北宋画家王诜乃名门之后,雅好文艺,尤擅书画,因于苏轼交好,受乌台诗案连累,与苏轼双双迁谪边荒,七年多没能见到面。神宗死后,变法派倒台,苏轼重新得到起用,两人才得以再见。久别重逢后的苏轼和王诜二人又一起唱和赋诗,重启宋代文士的艺文生活。其中,王诜的名作《烟江叠嶂图》其后题跋留下了苏轼和王诜的诗词唱和,引为佳话。本文节选自《宋风成韵 ...
日前,我市部分文史专家赴甘肃考察调研,探访了河西的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寺,山西大同大学教授孙瑜特别关注其中的“二佛并坐”造像,她认为,敦煌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二佛并坐”造像,明显是“云冈模式”的西传,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证,石窟寺图像及文物也是印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史料。 石窟寺作为佛教文化场所,三世纪由印度传入中国,经 ...
百年前,瑞典学者安特生为验证其提出的“中国彩陶西来”假说,开启了中国西北考古调查之旅。1924年,安特生来到洮河岸边,在甘肃临洮城南约10公里的马家窑村发现一处彩陶遗址,这便是后来著名的马家窑遗址。马家窑遗址东南部与远处的洮河(右)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左)作者/供图1944年,中国学者夏鼐开启西北科学考察之行,先后在甘肃、青海考察一系列 ...
来源:“西北大学伊朗研究”微信公众号工匠文化:中国与波斯丝路交往的镜像胡玉康内容摘要:在全球史视野下,丝路交往是全球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中国与波斯的丝路交往中,流动的工匠文化是丝路交往的显赫标本,或已成为丝路交往和文明互鉴的重要镜像。陆道、榷场和海洋成为连接中国和波斯丝路工匠文化交往的主要空间,贸易、互访和战争等路径实现了中国 ...
文/侯红伟 汪天凤《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嫡者,以和西戎。”非子是秦国的直系祖先,但目前关于非子封邑究竟 ...
文 / 梁云秦襄公立为诸侯之后,作西畤,“祠白帝”。我在前文说过,秦人在礼县的老家往往称为“西”,有“西垂”“西犬丘”“西陵”等,后来又成为“西县”。“西畤”,既可以解释为“西垂之畤”,也可以解读为“西县之畤”。“畤”这个字,就是秦国祭天地点的专用名词。即“止也,言神灵之所依止也。亦音市,谓为坛以祭天也”,这是《史记索隐》的说法, ...
【作者简介】赵化成,先后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历任汉唐教研室主任、考古学系主任、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东周秦汉考古。俞伟超先生在他的《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一文中指出:商周秦汉的埋葬习俗,可以汉武帝前后为界限,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的成熟形态即通常所谓的“周制”,“汉制”是后一阶段的典 ...
甲字型墓葬:作为匈奴贵族墓葬的典型形态之一,在蒙古国和俄罗斯境内发现的甲字形积石墓葬一直受到学界关注。这类墓葬在地表之下为长方形或者方形墓坑,坑底多重棺椁为葬具,坑南部有斜坡墓道;地表之上用石块砌出墓室和墓道的轮廓,高出地面几十公分到数米不等,轮廓内部填充沙石。墓葬的长度最小者不到10米,最大者超过80米。蒙古学者称之为带墓道的方形 ...
古代都城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课题。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断,作为国家和民族历史物化载体的中国古代都城遗址,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分布之广为世界所仅见。它们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和科学研究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科学意义。秦 秦陵二号铜车马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自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开展考古工作以来,近百年间 ...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4期“酒”与汉代丝绸之路民族交往王子今内容提要汉王朝在“北边”“西边”“西北边”的民族交往,促成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物资的相互流通达到了空前繁盛的程度。汉地“酒”的输出,即“输”“奉”“赐”“遗”,是物质文化交流史值得重视的现象。“关市”交易内容也包括“酒”。“酒”的共同消费,有利于汉文史籍称作“北胡” ...
德国学者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后,欧美各国以及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学术界长期以来对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占据着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我国学者虽然也有一些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国考古学界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中国境内,对境外很少研究 ...
王仁湘(章静 绘)四川三星堆遗址发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是迄今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为古蜀国都城遗址,年代约当商代。2001年2月在成都市区发现的金沙遗址,是公元前十二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古蜀王国的都邑。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探寻古蜀文明及其与中原文明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在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商周与秦汉属于不同的大的历史阶段,这两大阶段既有重大差别,又有承继与演变关系。赵化成先生的《周秦汉考古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聚焦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1200年的历史,通过“陵墓制度”“都城建制”“农业手工业”“艺术及其他”多个维度,充分利用考古发现的地下墓葬、地上都城资料,对从商周到秦汉 ...
编者按: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讲话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在中国史籍里,有关伊朗的记载最早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安息即帕提亚帝国(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曾与罗马帝国抗衡,盛极一时。《魏书·西域传》记载:“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此处的“波斯”系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又译萨桑王朝,得名于其创建者阿尔达希尔的祖 ...
来源:《历史评论》2023年第4期建立屯戍制度屯戍西域,制度先行。唐朝在管理西域屯戍的基础上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完善了“东天山三州”——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番)、庭州(今吉木萨尔)和“安西四镇”——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焉耆(今焉耆)等处的屯戍机构,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打下坚实的 ...
从最西端的西千佛洞到最东端的北石窟寺,有1500多公里——这是敦煌研究院守护的范围,其中还包括了3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瓜州榆林窟。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看来,管理这么大范围的文物保护机构在全世界大概都屈指可数。当然,称得上罕见的还有莫高窟丰富的壁画。赵声良总能脱口而出 ...
编者按: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汲取古丝绸之路留下的智慧与力量,“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是推动开放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都是其中重要 ...
海岱地区自史前时期的文化便自成体系,在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等重大课题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商、周时期,海岱地区作为中原王朝的东土,与王朝中心地区频繁交流和互动,在冲突与融合中形成了“夷夏东西”的格局,至秦代最终纳入统一王朝,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华文明由多元走向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海岱地区商周考古与 ...
今年6月10日是第十八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各地举行。目前,中国已有56项世界遗产,长城、敦煌莫高窟、颐和园、云冈石窟、福建土楼等蜚声中外的名胜古迹均名列其中。图①:云冈石窟第9窟外前庭由雄狮、大象驮起的廊柱。图②、图③:北魏玻璃器,收藏于大同市博物馆。以上图片均来自杭侃 保护文化遗产、实现代际传承,是人类共同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高度凝练概括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五个突出特性。在此之前,总书记在中国考古博物馆聆听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大口陶尊等文物讲解,询问世界陶器起源,并由衷赞叹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中国古代 ...
学人小传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山东临清人。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1946年回国后长期任教于北京大学。研究领域涉及梵学、佛学、吐火罗文和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等方面。曾任北京大学东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等,曾兼任中国敦煌吐 ...
1930年,考古学家黄文弼结束西北科考,从新疆平安回到北平——他启程时还叫北京。他启程时,满口牙齿也还健全,如今已掉了几颗。 “黄先生此行三年余,经历许多艰难辛苦,成功而归。”在北大为他举办的报告会上,时任代理校长陈大齐激赞道,“外人在新疆考古者甚多,我国人今以黄先生为第一,而其所得材料之丰富,亦不亚于外人。”从此,黄文弼被认 ...
7月9日,“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西安启动。在“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激活中华文明新活力”主题分享会上,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表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首先要认清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文化传统。 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发展及其成就为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 ...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宏伟目标,这是 ...
7月9日,“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启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展示了从殷墟出土的甲骨,从“商王占卜”的小故事出发,生动讲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 王阔/摄 据何毓灵介绍,这块时隔3000年的“祭祀狩猎涂朱 ...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汉武帝于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建立西汉政权与西域各城郭联系,到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逐渐将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自此以后,尽管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时紧时松,但是仍然在此设置了管理机构,始终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在中国统一 ...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再次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从五个维度重点阐述了“第二个结 ...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贾湖骨笛,距今历史8000多年,是目前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这支长23.6厘米的骨笛,由鹤类尺骨制作而成,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有“中华第一笛”之誉的贾湖骨笛,如何改写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近日接受专访,讲述贾湖骨笛的前世今生及背后故事。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
从地下发掘出来的考古资料,以“印证”“补充”“重建”三项功能在史学界驰骋。资料的客观性,往往能导致许多历史被改写。 曹操高陵的考古资料,又在哪些方面印证了文献中的曹操?为这位风云人物补充了什么故事?是否有文献失载但可以重建的曹操形象呢? 姿貌短小神明英彻 曹操高陵中的人骨,多数集中出土于后室的下部。 曹操是墓中唯一的男 ...
一、马得志先生生平 马得志,原名马德池,1923年7月19日出生在山东省莒县关山沟。1941年,马得志从沈阳的奉天日语学院商科毕业,因不愿为伪满政权服兵役,就和几个同学结伴回到关内,几经周转,在山东济南附近的禹城县文昌阁小学当了教师。在文昌阁小学期间,马得志与禹城师范教师于劲心女士结识相恋。任教期间,马得志积极靠近共产党的地下组织, ...
今年3月26日,中国与洪都拉斯建交。而早在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与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协议,在科潘遗址开展考古工作。 科潘遗址位于洪都拉斯西北部,是玛雅文明最精彩的城邦遗址之一,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科潘考古项目,是中国考古机构首次在远离中国的地区,对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核心遗存 ...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黄河、长江、辽河流域的都邑和区域中心性遗址为核心,多学科、多角度、多层 ...
二里岗文化是以郑州二里岗遗址商代文化遗存而命名的文化类型,又称二里岗期商文化,是一种介于二里头文化、殷墟晚商文化之间的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考古文化。 1950年,考古学者在位于郑州老城东南二华里的二里岗遗址首次发现了一种新遗存,由此命名了考古学上的“二里岗文化”,又由此揭开了该文化的最高结晶——庞大的“郑州商城”都邑,而这座大都 ...
《古壁丹青——昭陵唐墓壁画集》 编著:昭陵博物馆、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唐代是一个壁画的世界,都城里宫殿弘宇、寺院道观、官府衙厅、豪宅高门等,都有壁画创作的印记,可是随着一个朝代的覆灭和城市的消亡,地面居住建筑全都不见踪影,只有在河西敦煌等佛教石窟中残存一些精美壁画。而在京城墓葬中的壁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29日指出,近年来,中国在考古工作的调查发掘、资料整理、价值阐释、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等方面,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范式,科学技术正成为考古学前进发展的关键推动力。科技考古各领域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自身的理论话语研究体系,不断提高考古学研究水平,拓展考古学前 ...
西北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王子今主编“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宏大研究。丛书共计14种,历时6年编撰完成。每一部著作,几乎都是作者长期深耕该领域的最新成果。他们将时代要求与史家责任相结合,重视“多重证据”论证、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历史学,兼采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研究方法之长,进行跨学科研究 ...
“中国境内名山众多,如果说有哪一座山承载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源头的历史,唯有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红山。” 在红山文化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看来,史前先民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以红山命名的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核心一元。 红山文化何以成 ...
城子崖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东武原河畔、被称为“城子崖”的台地上。1928年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吴金鼎先生在山东作考古调查时发现。1930年和1931年,“中研院史语所”对此遗址进行发掘,发现有板筑城垣,因此定名为“城子崖”。遗址发现以黑陶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因地处龙山,有不同于以彩陶、红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故确定为 ...
她是中国首批“大国工匠”荣誉称号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她,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纺织考古学学术带头人王亚蓉。 年逾八旬的王亚蓉日前出现在公众面前,一袭雅致旗袍,精神矍铄。由她编著的《大国霓裳:沈从文和我们的纺织考古之路》展现了第一代纺织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发掘、保护、传承中华服饰 ...
关于文明起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研究,都离不开出土量最大的手工业品——陶器的支撑。 技术分析是研究新 ...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深知和平之宝贵。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之道,和合仁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在长期发展中,中华文明形成了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平正义的战争观,和平性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 中国古人认为,天 ...
统一的秦王朝在北河与岭南两个方向的经营,进一步提升了其统一的历史意义。《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据司马贞《索隐》和张守节《正义》,这是一次大规模用兵“南方”“岭南”,并且正式设置了地方郡县行政管理机构的政治成功。然而据《史记》卷七三《白起王 ...
如《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序言所示,基因这个提法似乎有些“危险”,因为某种程度上很容易与种族主义联系在一起。基因一词源自于自然科学,生物学中使用这个词来研究各个生命体遗传特征的复杂化合结构,在文化上谈基因却不多见。然而,文化上有基因吗?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先生这本书正是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陈胜前认为这 ...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淼先生约我为即将再版的夏鼐先生《考古学和科技史》写序,我深感荣幸。我在做研究生时就读过夏鼐先生的著述,特别是他关于古代墓室壁画星图以及二十八宿的研究,当时对我的启发很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我从事关于中国古代星空的研究。现在有机会重新阅读夏鼐先生的著作,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这本书初版于1979年,当年即入选首届 ...
今年是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考古40年。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邺城开创了先规划后建设和“中轴对称、分区布局”的先河,其建筑格局前承秦汉、后启隋唐,从溯源的角度看,对中古时期以来东亚地区的都城建设影响深远,被中国古都学会认定为“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之典范” 经过40年持续勘探和发掘,考古工作者在邺城遗址揭露出哪些城 ...
中文“美术考古”这一词组最早见于1929年,郭沫若从日文版翻译了德国学者阿道夫·米海里司(Adolf Michaelis)的著作《美术考古学发现史》。这部著作主要介绍了19世纪欧洲古典考古学对艺术品的发掘,“美术考古”只是作者米海里司个人创造的一个词,大致可看作是以发掘艺术品为特征的欧洲古典考古学的代名词,并不意味着美术考古在西方已经具备系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