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李零丨山纹考:说环带纹、波纹、波曲纹、波浪纹应正名为山纹

作者长期关注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分类和演变,曾发表过讨论饕餮纹的文章,本文主题则是讨论另一种青铜纹饰。宋代学者曾把这种纹饰归入云雷纹的一种,近代以来,学者对它有各种命名,如环带纹、波纹、波曲纹、波浪纹。2009年,大河口西周墓地1017号墓出土的霸伯山簋为理解这种纹饰提供了新线索,从器形、纹饰、铭文三方面证明,这种纹饰应改叫山纹、山形纹或连 ...

• 侯羊之“羊”蕴藏着汉字起源的秘密

2005年,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古墓群中出土了有“侯羊”和“王”字样的丝巾残片,立即引起轰动,至今仍被时时提及,考古学家一致认为,此物对丝绸之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丝巾上的字符缺乏研究,至今不见有人去专门解读过。      丝巾残片长44厘米,宽25厘米,至少有三组循环纹。 这个古墓的发现纯属偶然,一辆卡车从名叫“故如甲木”的苯教寺庙 ...

• 周学鹰 | 古建筑:人类文明的脉络

  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愈加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城乡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古镇、历史文化名城等保护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难题。如何让古建筑保护与人文生活交汇融合,如何让古建筑在城乡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今天我们对话学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周学鹰,阐释个中奥秘。周学鹰教授考察古建中记者:您 ...

• 李梅田 | 从考古志到考古学—兼谈历史考古研究方法论问题

从考古志到考古学 —兼谈历史考古研究方法论问题李梅田1988年,美国历史考古学创始人狄兹(James Deetz, 1930-2000)在纪念泰勒(Walter Taylor)的学术成就时,讨论了编年史、民族志与考古学的关系,第一次提出“Archaeography”一词,意指对古代实物遗存的客观记录与文化描述,类似于历史学家所做的编年史(historiography)、民族学家所作的民族志(e

• 韦正 | 从“归纳”到“解释”: 汉唐考古研究的趋势

从“归纳”到“解释”:汉唐考古研究的趋势韦正 顾颉刚先生在《昆仑传说与羌戎文化》一文中说:“时代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在什么样的时代里各人就会不期而然地感觉到什么样的问题”。2016年4月23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举办了“类型 空间 作品——中古墓葬考古研究的新材料与新视野”学术沙龙,本文是笔者尝试对沙龙主题所作的理解。  对照上述顾先 ...

• 白云翔 | 历史考古学重在何为

历史考古学重在何为  白云翔 一   “历史考古学”,又称之为“历史时期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基本分支学科之一。  夏鼐先生等指出:关于考古学的分支,“从研究的年代上划分,考古学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也有人主张在两者之间加入原史考古学而成为三大分支,但从实际意义来说,原史考古学的重要性不如前两者。史前考古学的

• 学术文摘丨面对新挑战的世界遗产: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告序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年第2期面对新挑战的世界遗产: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告序吕 舟完成43届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告文稿的时候,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刚刚缓解,而世界许多国家仍在与这一世界性的疫情进行着顽强和艰苦的斗争。在与新冠肺炎疫情战斗的几个月中,人们既感到了整个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息息相关,也感受到了在疫情中相互支持、团结一 ...

• 上博供石展捐赠者胡可敏:藏石纪事(上)

上海博物馆新展“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今天开幕,并于明天正式对外展出。此次展览缘于长期致力于古典文房供石的收藏、研究与宣传的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的一批供石捐赠。胡可敏女士所撰的《藏石纪事》分“研山集”、“追寻青州石”、“昆明石记”、“古石识别与欣赏”四个部分来记述其20余年间的一些藏石经历与体悟,篇幅所限,“澎 ...

• 常往苏州寺院的沈周,留下哪些寄情牡丹的诗与画?

谷雨前后,吴中牡丹竞相开放,江南的春天即将以绚烂收场。在沈周看来,故乡的牡丹最为出众,他直白地赞美道:“南都根本元气壮,此花盛德当推王。”春的消逝也因牡丹而不留遗憾——“不须千万朵,一柄足春风。”本文以传世的沈周人生不同时期所绘的牡丹图卷为线索,记述了沈周不仅自己栽植牡丹,更常往苏州城中寺院欣赏牡丹,表明艺术家对牡丹的欣赏与喜爱 ...

• 人创造的物象世界有它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

  有学生在网络课堂发问:老师,在没有或缺少文字的史前和夏商周时期,考古学家主要依据考古遗迹遗物来试图重建古代社会历史,这当然很重要。可是秦汉及以后的历史时期已经有了大量文献,还需要考古学吗?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和文献记录的历史相比会有大出入吗?  这样的提问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我的答复如下。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能够创造 ...

• 触摸古芮国三千年历史脉搏

  2019年12月1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向世人展现了鲜为人知的古芮国的晚期历史。考古现场的全景式呈现、精美的青铜礼器、华丽的金饰品、金戈铁马、车辚马萧、钟鸣鼎食、金玉交辉向世人诉说着古老芮国曾经的辉煌与荣耀。笔者将有关历史文献、考古资料进行整合,并借助专家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期望能够触摸到三千 ...

• 丝路现场|刘迎胜:寻访东干人

按语  近年来,北大的丝绸之路研究团队采取多学科配合的方法,前往丝路沿线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和发掘,取得显著成就,新疆、蒙古,中亚、印度、伊朗……都留下了学人探索的足迹。值此疫情期间,我们设立“丝路现场”这一栏目,推出北大及相关学人在丝绸之路沿线所做考察的纪要、随感、实录,带领读者实地感受欧亚大陆古代文明的厚重与博大。  受中国联 ...

• 国家与文明 | 苏秉琦:六十年圆一梦

国家与文明国家起源,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20世纪以来引起长久学术争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国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等同于文明起源。这个问题对于传统文献史学而言,似乎可以是不证自明的。但对于现代史学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文献记载支离破碎无法在现代史学方法论中得以自明;另一方面,因为讨论对象差异、学科背景不同、学派师 ...

• 马德丨敦煌历史文化与敦煌古代工匠(下)

敦煌的版画和印刷品是中国古代集手工业经济发展、印刷科学技术及版画艺术为一体的杰出的文化巨作。敦煌本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印刷品《金刚经》(图90)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纪年的印刷品,现在在英国国家图书馆是镇馆之宝。图片中右起是扉页,后面是全文。还有捺印西方三圣(图91),使用的是硬板子,尺寸十公分。这种印刷形式叫捺印,这里面有更小的 ...

• 《蒙古国纪行》:洋溢古典气息的考察笔记,是向青春时代的致敬

同为历史学家,罗新与罗丰既是多年老友,也在专业领域上彼此惺惺相惜。罗新对罗丰的固原口音有一种近乎执拗的偏爱,这股透露着原始的粗粝和广袤的生机的腔调与罗新自己“刻意避开公路,走沟底河边小路”行为的初衷一致,因为“这样更接近古人的路线”。 两人因此一同踏上了蒙古国的考察之旅。在出发前,大家群情激昂地认领写作任务,罗丰也斩钉截铁地说: ...

• 如何认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丨阎步克

魏晋南北朝史的若干名家,在历史分期上主张“魏晋封建论”。何兹全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战国秦汉是“古代社会”,汉末三国进入封建社会,此期出现了如下变化:由城市交换经济到农村自然经济,由自由民、奴隶到部曲、客,由土地兼并到人口争夺,由民流到地著(《读史集》)。唐长孺先生说:“魏晋户口下降的原因虽有多方面,但根本的原因在于魏晋时 ...

• 《丝路的最东端》:一本独具匠心的日本小史

2019年秋,余太山、李锦秀两位先生主编的《丝瓷之路博览》丛书迎来了一本新的力作。这一经典系列自2014年问世以来,至今推出书目已达三十余种,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丝路沿线的多个领域。然而,论及丝瓷之路最东端的日本列岛,相关研究专著却始终付诸阙如,这不免令人心生遗憾。现今,《丝路的最东端——从倭国到日本国》(商务印书馆,2019年9月出版)一 ...

• 莫高精神与时代之光

在我写《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这部传记的过程中,始终有几个问题萦绕心头:为什么在戈壁荒漠里能够产生如此灿烂的人类文明?为什么在只有咸水和碱水的地方能够生长出“李广杏”这样人间最甘美的水果?为什么在西北荒漠里有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样一群坚守大漠的“打不走的莫高窟人”?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人常常让我想起出家人。他们把自己的 ...

• 林沄教授:我的55年治学生涯

 编者按  2019年12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林沄先生的毕生学术及治学思想集录《林沄文集》包括文字卷、考古学卷(全二册)、古史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林沄先生在文集中的自序“55 年的治学生涯”非常值得晚辈学习,在此予以转载(少部分删减),以飨校内读者。  从我在《考古》1963 年第8期上发表《越王者旨於赐考》一文到现 ...

• 《过渡带:两淮地区早期社会进程》序

  2007年徐峰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随我攻读博士学位。记得入学后不久,他来找我谈论文选题。他的硕士论文做的是西周时期的淮夷,他拟在此基础上,往前向新石器时代追溯,往后向东周延伸,对今苏皖淮北和江淮地区进行一项长时段的社会进程研究。大家知道,自2001年起,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就与同行们召开了多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 ...

• 学人著意 | 黑白两道 笔走龙蛇——喜读《山右吉金——山西商周青铜器纵览》

李夏廷先生是考古绘图的泰斗级人物。与一般的绘图不同,考古线图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因此我们戏称李夏廷先生是行走在黑白两道的高人!数年前就听闻李夏廷先生完成了一部关于山西地区出土先秦青铜器的书,2019年这部题为《山右吉金——山西商周青铜器纵览》的专著,终于在故宫出版社出版了。全书总共五章,前三章分别是山西发现的上古及商代、西周、东周时期 ...

• 学人著意 | 考古学视角的秦汉文明新认识——读白云翔著《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

如果以秦汉历史文化考察为关注领域,可以看到近年问世的学术论著颇多,似有目不暇接之感。其中颇多精彩之作。而以秦汉考古为主题的专著亦可见多部,而白云翔著《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是学术质量相当高的一部。文物出版社2019年10月推出的这部学术专著,编入作者28篇论文。据作者自述,“主要是从创新性、综合性和代表性以及篇幅适当等方面考虑而选定的 ...

• 张俊娜副教授谈“从遗址到聚落——CONTEXT视角下的环境考古研究”

  2020年4月12日下午,文化遗产研究院长风论坛(鳌山002期)之“从遗址到聚落——CONTEXT视角下的环境考古研究”讲座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的张俊娜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文化遗产研究院靳桂云教授主持。讲座采用腾讯会议线上方式进行,来自山东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专业、全国各地考古学和环境考古专业人员近二百人参加了论坛。  ...

• 周咧小兜朗块_闢海上絲綢之路》出版

 周咧小兜朗块_闢海上絲綢之路》出版

• 什么是考古学的核心成果?

今年二、三月,因为疫情而不能外出,于是正可以静下心来阅读那些看上去相当“枯燥”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读着读着,不仅从中读出许多新的收获,还读出一种又一种感叹。记得自己早年申报国家考古领队时,有一个基本条件,必须提交至少一篇公开发表过的考古报告,那时候还不是太理解这个条件,后来逐渐才认识到,田野发掘及报告的完成和发表,是作为一个考古 ...

• 学人往事 | 朱凤瀚:做学问要有一个好的研究格局 ——纪念陈梦家先生

导 言学人往事,是对学人生命中某些片段、某个脚印的回望。它时常隐于经典学术篇章的背后,关乎学者面对时代的思考,关乎学人之间的交谊,更关乎他们在生活中作为“人”的丰富内涵。后学者正是通过对学人往事的追索、怀想、对话、凝望,而赋予每一个学术史的现场以新的意义。文研院在“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文研纪念”等常规学术活动外,特开辟线上 ...

• 丝路现场 | 罗新:月亮照在阿姆河上·下篇

按语近年来,北大的丝绸之路研究团队采取多学科配合的方法,前往丝路沿线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和发掘,取得显著成就,新疆、蒙古,中亚、印度、伊朗……都留下了学人探索的足迹。值此疫情期间,我们设立“丝路现场”这一栏目,推出北大及相关学人在丝绸之路沿线所做考察的纪要、随感、实录,带领读者实地感受欧亚大陆古代文明的厚重与博大。2018年8月下旬至9 ...

• 丝路现场 | 罗新:月亮照在阿姆河上·上篇

按语近年来,北大的丝绸之路研究团队采取多学科配合的方法,前往丝路沿线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和发掘,取得显著成就,新疆、蒙古,中亚、印度、伊朗……都留下了学人探索的足迹。值此疫情期间,我们设立“丝路现场”这一栏目,推出北大及相关学人在丝绸之路沿线所做考察的纪要、随感、实录,带领读者实地感受欧亚大陆古代文明的厚重与博大。2018年8月下旬至9 ...

• 赵声良 | 敦煌壁画的风格与成就

敦煌壁画是保存至今数量最多、时代延续最长、绘制最精美的艺术宝库。从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4至14世纪中国佛教壁画发展的大致轨迹,特别是对于考察中国早期人物画、建筑画、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敦煌北凉至北魏时代的绘画主要受西域壁画的影响,佛、菩萨较多地体现着印度式或犍陀罗式的形象特征,佛和菩萨多为正面形象,只有药叉、伎乐飞 ...

• 札记 | “阿奢理贰伽蓝”地理方位与玄奘西行“跋禄迦”的交通路线

  作者简介:张弛,男,1984年生,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西域史地研究 。朱竑,男,1968年生,甘肃临夏人,博士,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地理学方向研究 。  摘要“阿奢理贰伽蓝”的地理方位一直是西域史地关注的热点。《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史料均有相关记 ...

• 虞云国|宋朝有哪些文化遗产?

    思想家严复说过:“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玩味其言,宋朝虽已远去,其遗产却深刻影响着今日现象。一说到宋朝的遗产,今人往往瞩目于以宋词、宋瓷与《清明上河图》为标志的文学艺术,以三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这些遗产固然令人醉心与 ...

• 考古新知 | 基层聚落还是军事据点 ——山东滕州西孟庄龙山寨墙聚落的一些探讨

    西孟庄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距庄里西龙山城址12公里,2018-2019年发掘出了完整的龙山文化小型围墙聚落,引起了学界的注意。  围墙聚落分两个阶段:早期呈方形,45~48米见方,面积近2200平方米;晚期呈圆形,半径约36米,面积约1100平方米。无论从聚落形态还是从建筑形式来看,两个阶段的围墙聚落都应该是同一社会群体前后相继的

• 视点 | 从陆地走向海洋——水下考古在海洋基本建设文物保护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的战略。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港口码头、跨海大桥、围海造陆等海洋基本建设工程的支撑。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悠久的海洋开发史,造就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这就产生了一个海洋基本建设和水下文物保护的问题。当前,我国陆地上的基建考古如火如荼,在保护地下文物的同时,也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我国水下考古作为中国考古的重要组 ...

• “中国”词义考 丨冯天瑜

“中国”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然而,“中国”的含义却经历了曲折的流变——  “中国”词义考冯天瑜    “中国”一词出自汉语古典,是一个今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然而从古代到近现代,其词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和外延拓展。它是文化的古今更革、中外交会的产物。这种曲折的流变体现在:从古代的“城中”义到“天下中心”义,进而演为近代的与世界列邦 ...

• 敦煌旧事 | 古代工匠与沙漠奇迹

    来源 | 公众号:此间的敦煌  大咖: 马德老师。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原所长、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从事敦煌研究四十多年,对敦煌历史、石窟、文献、佛学等都有深入研究。虽然半辈子在研究敦煌文化,但他依然谦虚地说,对于敦煌了解太少了。比如古敦煌壁画的工匠精神,比如现代人临摹壁画时对于神韵的把握,都是极深极深的学问,必须对于当时的 ...

• 马德:敦煌历史文化与敦煌古代工匠(中)

人物题材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第159窟的壁画《吐蕃赞普听法图》(图44),这是《维摩诘经变》的情节。莫高窟第158窟的《各国王子举哀图》(图45)画的是佛祖涅槃以后,普通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而痛不欲生的样子。有割耳朵的、剜心的、目瞪口呆的、还有泪流满面的。(图44)莫高窟第159窟唐代《吐蕃赞普听法图》(图45)莫高窟第158窟《各国王子举哀图》  除了 ...

• 宿白 敦煌七讲(五) 敦煌研究简介

  宿白 敦煌七讲(一) 敦煌两千年  宿白 敦煌七讲(二) 石窟寺考古学简介  宿白 敦煌七讲(三) 石窟寺研究的业务基础知识  宿白 敦煌七讲(四) 有关敦煌石窟的几个问题 第五讲 敦煌研究简介   1962年10月17日          一、敦煌石窟的发现和石窟藏书的分散   “发现”这两字对存在地上的东西来说是有问题的,敦煌人民一直知 ...

• 宿白 敦煌七讲(四) 有关敦煌石窟的几个问题

  第四讲 有关敦煌石窟的几个问题   1962年10月3日10日11日  一、索靖题壁问题:   索靖遗迹是有关敦煌石窟最早的一件事情。     索靖是西晋时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是《莫高窟记》见于 156 窟前室北壁,时间是晚唐。在《莫高窟记》以前,未看到敦煌洞窟与索

• 宿白 敦煌七讲(二) 石窟寺考古学简介

  宿白 敦煌七讲(一) 敦煌两千年     第二讲 石窟寺考古学简介   1962年9月17日         一、什么是考古学      考古学是历史科学,它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但它研究的对象不同于历史学,历史学主要是研究文献,而考古学则是研究遗迹和遗物的,特别是研究没有文字记载时期的遗迹和迹物。历史学与考古学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因此研究 ...

• 北朝葬具与孝子图像

巫鸿 Wu Hung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 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和策展人。墓葬乃是“神灵归趣之地”。巫鸿在《玉衣或玉人:满城汉墓与汉代墓葬艺术中的质料象征意义》一文中曾对古代墓葬的象征性作了论述:“墓葬不仅是死者在地下的家园,而且还是死者进行神秘的幻化转变的地方。因此,一座墓葬便成为进入仙境的入口,而它本身的设计和装饰也开始表达对永恒 ...

• 城市基建考古中勘探工作的一点思考

  伴随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的旧城改造、新城扩容,大型基建项目以成倍速度增长,城市考古勘探工作也面临新的考验。城市考古勘探不同于主动性的和乡村考古勘探,面积大、时间短、难度高是其主要特点。为了缓解城市考古勘探工作的压力,近年,一些一线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陆续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例如将基建考古前置等。但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对基建考古缺乏 ...

• 新时代文化遗产科技发展的思考

早在 2014 年,总书记就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那些代表着优秀中华文化精神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我们还 ...

• 《辉县发掘报告》:新中国田野考古范式的确立

《辉县发掘报告》是新中国第一本田野发掘报告,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时隔一甲子,坊间早已难觅这部报告的踪影,典藏机构也大多视为珍藏,不轻易示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科学出版社重印这部考古学经典著作,不啻是学界福音。重读辉县报告,重温辉县发掘,我们更能体悟这次发掘和这部报告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特殊 ...

• 丝路现场 | 李零 :波斯笔记——统一宗教

按语近年来,北大的丝绸之路研究团队采取多学科配合的方法,前往丝路沿线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和发掘,取得显著成就,新疆、蒙古,中亚、印度、伊朗……都留下了学人探索的足迹。值此疫情期间,我们设立“丝路现场”这一栏目,推出北大及相关学人在丝绸之路沿线所做考察的纪要、随感、实录,带领读者实地感受欧亚大陆古代文明的厚重与博大。2017年年初,北大 ...

• 考古学思想史中的俞伟超先生——读《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学界的巨擘,他不仅是战国秦汉考古学框架体系的主要构建者,也是博物馆学、文物学的实践者,同时还是醉心于考古学理论方法的探索者。俞伟超先生生前在中外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和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出版了一部专题考古发掘报告、一部学术专著、三部学术论文集,其中第二部论文集《考古学是 ...

• 谁之学派,何种考古学?——致敬俞伟超和张忠培先生

引言:了了,仍未了 二十多年前的一场关于“中国考古学向何处去”的争论,似乎早已烟消云散了。随着今年张忠培先生的故去,参与争论的核心主角俞伟超、张忠培以及调停者张光直三先生均已化归尘土。然而,那一场争论至今仍有回响,猛然让人想起了2003年张忠培先生悼念俞伟超先生的文章标题:“了了,仍未了”。先生们的考古事业是如此,中国考古学之路何尝 ...

• 赵辉先生访谈录: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三)

编者按:2019年12月26日下午,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铜官窑基地接受郭伟民研究员的采访,访谈内容以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为主线,涉及田野考古发掘需要注意的事项、考古学文化的结构与谱系、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史前文明化进程的区域差异,以及中国考古学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赵辉教授针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 ...

• 赵辉先生访谈录: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二)

编者按:2019年12月26日下午,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铜官窑基地接受郭伟民研究员的采访,访谈内容以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为主线,涉及田野考古发掘需要注意的事项、考古学文化的结构与谱系、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史前文明化进程的区域差异,以及中国考古学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赵辉教授针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 ...

• 马德丨敦煌历史文化与敦煌古代工匠(上)

非常感谢喻静老师给我一个跟大家交流的机会,也感谢各位朋友来捧场。实际上我当年到敦煌以后有很多敦煌方面的知识还是跟我们院的老师们学习的,这些老师们有很多已经不在世了。我记得有谭树桐先生,八十年代就去世了,还有温廷宽先生,画漫画的毕克官先生,还有后来在这里做过建筑所所长的萧默先生。萧先生之前一直在敦煌文化研究所工作,后来他前脚走,我 ...

• 张光直:商代的占卜与祭祀 | 甲骨文发现120年

1936年6月12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殷墟的挖掘首次发现了甲骨窖藏坑,这是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以来,第一次以科学考古方式出土大批甲骨文。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它们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商代历史的了解。  *文章整理摘编自《商文明》(张光直 著 三联书店2019-1)。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

• 中古石刻研究如何超越传统金石学丨仇鹿鸣

石刻材料为何不被视为“第五大发现”  一般而言,学界习惯将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文书、内阁档案并称为二十世纪古代文献的四大发现,这些新发现的文献不但大大推动了中国史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同时催生出了研究方法的改变和新学科的成立,成为新史料引出新问题,进而推动学术进步的典型案例。但笔者常常联想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何与此四大发现几乎 ...

• 赵辉先生访谈录: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一)

编者按:2019年12月26日下午,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铜官窑基地接受郭伟民研究员的采访,访谈内容以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为主线,涉及田野考古发掘需要注意的事项、考古学文化的结构与谱系、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史前文明化进程的区域差异,以及中国考古学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赵辉教授针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 ...

• 李范文:我所亲历的西夏王陵发掘与甲骨文四角号码编撰

知名西夏学研究学者李范文于1956年前往西藏拉萨调查藏语,曾参与西夏王陵发掘工作。在西夏王陵考古发掘期间,他完成了《夏汉字典》的初稿,还写出了《西夏陵墓出土残碑萃编》。目前,他正进行八体文鉴字典(汉藏满蒙回西夏契丹女真),甲骨文四角号码字典的编纂研究工作。前不久他在接受澎湃新闻特约采访时,李范文谈及了正在编撰的《甲骨文四角号码大字典》 ...

• 夏鼐与新中国考古学——纪念夏鼐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

  2020年2月是夏鼐先生诞生一百一十周年,同年6月又是他逝世三十五周年。夏鼐于1985年6月19日去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致送花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胡乔木在《人民日报》发表悼念文章。胡乔木强调指出:“完全应该公正地承认,夏鼐同志和他的合作者们,开创了我国考古学发展的新时代。……毫无疑问,这一切成就是跟夏鼐同志1950 ...

• 塔吉克斯坦:如何成为商贸要道

  本文系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历史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萨义穆洛德·波波穆洛耶夫2016年在上海博物馆的讲座实录。      塔赫蒂-圣金遗址,公元前5世纪-2世纪      丝绸之路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旅行家和古迹爱好者极大的关注。丝绸之路历史悠久,其诞生之前的时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到前2000年的远古历史阶段,大量 ...

• 中国考古学始于何时丨高蒙河

    看11月11日的《中国文物报》,见头版报道在河南开了个“仰韶文化发现九十周年纪念大会”,说是有一千余人参会。考古会开到千人规模,创下了中国有考古以来之最,超过了历届中国考古学会大会,是不是也超过了其他学科的会?有得一考。有朋友爆料说,尽管有些长期做仰韶文化研究的学界翘楚因各种原因没来,但参会的学者专家还是达到了百十来号人,这 ...

• 【边疆时空】牛汝极 | 天山:亚洲文明交汇的轴心

  牛汝极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丝绸之路古文献和西域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专著《十字莲花: 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文化的绿洲: 丝路语言与西域文明》《新疆文化的现代化转向》等多部。内容提要:本文围绕天山是亚洲文明交汇的轴心这个命题从六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揭示了天山的地理特点;第二,阐述了天山 ...

• 【民族考古】海昏侯墓发掘的意义

Significance of excavations at Haixunhou Tomb【作者简介】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 海昏侯墓虽然发掘工作尚未完成,但已出土的珍贵文物品级之高已经令人们震惊,相关发现或可为我们考察当时历史开启一扇新的视窗。 江西海昏侯墓的发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

• 荣新江|近年对龟兹石窟题记的调查与相关研究

本文这里介绍的,是近年来我所主持的一个合作项目,题目是“龟兹地区现存吐火罗语写本与题记的调查与研究”,由新疆龟兹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三方共同承担,从2009年以来已经有5年多了,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一、龟兹的历史背景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古代龟兹国,中心区域在今库车绿洲范围内, ...

• 良渚遗址是“最早的中国”么? 丨杨楠

如果大禹治水还是一个传说,那么根据最新考古发现,良渚地区的水坝可算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2009年以来,良渚古城附近的水坝遗址陆续地被考古工作者们发现,这一发现不仅使华夏文明有了可以比肩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的水利系统,也让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在惊叹的同时并强调说,如果他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再版时一定要把我国的良 ...

• 徐苹芳 :重读《白沙宋墓》

2000年4月,文物出版社重新出版了《白沙宋墓》。再版书调整了开本和版式,勘正了原书中的脱误,加印了经张芝联先生校订的英文提要,并把宿白先生去白沙发掘宋墓前的一篇考古调查简报《从许昌到白沙》,收入书内作为附录。▲《白沙宋墓》初版(1957)、二版(2000)、最新版(2017)宿白先生于1951年12月至1952年1月主持发掘了河南禹县白沙镇的三座宋墓。当时任这 ...

• “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学的核心成果

  今年二、三月,因为疫情而不能外出,于是正可以静下心来阅读那些看上去相当“枯燥”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读着读着,不仅从中读出许多新的收获,还读出一种又一种感叹。记得自己早年申报国家考古领队时,有一个基本条件,必须提交至少一篇公开发表过的考古报告,那时候还不是太理解这个条件,后来逐渐才认识到,田野发掘及报告的完成和发表,是作为一个 ...

• 学者局长——追思张文彬先生

2019年中国的元宵节刚刚过完,我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养病休息两个月了。2019年2月20日星期三中午12点30分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下午,曙光兄发来微信讣告,我泪目潸潸写了一首《远方送行者的挽歌——追念张文彬老师》:“萧条二月天,哀挽出墨城;春风草恸哭,异口同哀声。”2018年“十一”前我最后一次去协和医院看望他,无情 ...

• 罗泰谈海外中国考古学丨采访:张良仁

  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艺术史系教授,国际知名的东亚考古学家。在“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罗泰教授就“古代文明的比较考古学”做了主题论坛演讲。罗泰在接受《上海书评》访谈时指出,不要只有西方的考古学家到中国来,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的考古学家到中国以外走走做考古学研究,介绍中国做考古学的方法、中 ...

• 题写名胜:李白的黄鹤楼情结

坐落在武昌长江岸边的黄鹤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而家喻户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传言李白“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这场以诗角逐的竞赛,围绕名胜书写而展开。李白明知黄鹤楼上已经署上了崔颢的大名,在此攻城 ...

• 刘进宝 | 敦煌壁画的历史价值

敦煌壁画虽然是根据佛典和佛徒的要求创作的,但画工在进行创作时,总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的,并从各个角度对现实社会有所反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敦煌壁画是一部形象化的历史。      |初唐 宝雨经 莫高窟第321窟 南壁      |初唐 宝雨经 莫高窟第321窟 南壁  从总体上说,敦煌壁画是通过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反映现实社会的。所谓间接 ...

• 孙机丨谈文物学论文撰写

什么是文物  今天的题目挺吓人,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是在一个馆里的同事,大家都在一个馆,基本上就是干同样一件事情,当然这里面我们有分工。  我们都在博物馆工作,博物馆是一个大概念,博物馆有多种形式的,有航空博物馆、有警察博物馆等等,我们这个馆,无论南馆还是北馆,事实上都是博物馆,我们的革命文物、历史文物都属于文物,所以我们现在首 ...

• 荣新江:粟特人来华贩卖人口,武则天因猎奇接受摩尼教

  明嘉峪关把敦煌变成放牧之地     丝绸之路近几年由于一些特别的原因,突然热起来了。实际上“丝绸之路”的名字,是100多年前一个德国人叫起来的,虽然今天我们泛泛地用“丝绸之路”这个词,但它是有特定内涵的。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注:他就是发现楼兰古城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老师)《中国》一书,首次把汉代中国和 ...

• 荣新江|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历史学研究

(按,此为“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的第四讲)作为出土文献,除了石刻、简帛之外,就是敦煌吐鲁番文书了,它们是研究中古历史许多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应当大致了解这些文书的内容,以便在做博士或硕士论文时,从中发掘自己有用的资料。特别是对于中古史的研究生来讲,要安排出时间,把刊载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图录和录文集翻阅一遍,我想必定是会有收获的。 ...

• 任式楠| 中国史前整栋多间地面房屋建筑的发现及其意义(二)

王油坊遗址的1栋四连间排房(F16~F19),坐北朝南,东头已残,复原东西通长约16米,面阔(南北) 4米~4.1米,外墙和隔墙均为垛黄土墙,无木骨和立柱。居住面多为褐色沙面土,有的加抹白灰面。4间均基本呈方形,室内面积12平方米~14平方米。每间中部均有1个低矮的圆土灶台。该房址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

• 任式楠| 中国史前整栋多间地面房屋建筑的发现及其意义(一)

内容提要:自公元前4000年左右起,主要存在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000年阶段,新出现少量的整栋多间地面房屋,据其结构形式可分为五种类型,即由不相通的多个单间并列横连的排房,单间与套间合组横连成的排房,单元式套房并列横连的排房,多室围聚组合的大型房址,主室配室组成的整栋大型建筑。它们较集中体现了史前房屋建筑工程的高水平成就;同时,也透 ...

• 再访昭化古城

    人类创造了自己生活的环境,环境也直接影响了人。因此有了积淀的地域文化以隐性传承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个性和审美创造。  由于机遇和特殊的生活经历,我随国家级老专家们到过许多名城、名镇进行考察调研,安徽皖南、江西赣州、四川甘孜等地的古镇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2001年7月,我在老朋友,时任四川省文物局梁旭仲局长的建议下,考察了 ...

• 我国古文化遗址该如何保护?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留存的遗址丰富,遗址和其他文物一样作为国家和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基础资源、战略资源。  古文化遗址是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者自然与人联合工程的文化遗存,在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上具有重要见证作用。遗址不仅价值和规模大,而且占地面积也很大,一般的大遗址分布面积 ...

• 吐鲁番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吐鲁番学与敦煌学1930年,陈寅恪先生指出:“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因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就此而言,与敦煌学并列的吐鲁番学,也同样具有新材料新问题的学术特征。正因为吐鲁番学与敦煌学有着诸多的相似性,所以在中国,敦煌学与吐鲁番学的研究者共同组建了一 ...

• 何驽:关于陶寺早期王族墓地的几点思考

陶寺早期王族墓地是指1978~1985年发掘的大型墓地,位于陶寺宫城以南600米处(图一),钻探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图一陶寺城址平面图      该墓地经钻探估计墓葬大约近万座。实际发掘4926.76平方米,在发掘区内发现墓葬1379座,清理1309座。其中一类大型墓葬相当于王墓仅有6座,均属于陶寺早期,因此我们称之为“陶寺早期王族墓地”,以便同陶寺中 ...

• 访谈 | 李零:中国考古本身就是世界考古·下篇

李零曾是“古文字迷”,觉得板上钉钉的文字最重要,后来他发现,文字是小,考古是大,尽管考古里好像有很多模糊的东西。近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睿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王瑞对李零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从他们参加的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19年6月19—25日进行的陇东、宁南学术考察说起,这些行车途中、考察间隙及归来之后的对话,勾勒了李 ...

• 访谈 | 李零:中国考古本身就是世界考古·上篇

按语李零曾是“古文字迷”,觉得板上钉钉的文字最重要,后来他发现,文字是小,考古是大,尽管考古里好像有很多模糊的东西。近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睿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王瑞对李零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从他们参加的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19年6月19—25日进行的陇东、宁南学术考察说起,这些行车途中、考察间隙及归来之后的对话,勾勒 ...

• 荣新江 | 困学苦读记

        文︱荣新江          “困学苦读”引子        聪明的读者一看,就知道我这个题目袭用自马克垚先生的大著《困学苦思集》,的确如此。马先生一向是乐天派,但从这个书名可以看出,马先生对待学问,是处于逆境而后生的那种,这是他那个年代做世界历史研究的真实写照。这部《苦思集》小十六开,525页,都四十余万言,收入 ...

• 周伟洲:陆扬“从墓志的史料分析走向墓志的史学分析”说法不成立

关于墓志或墓志铭的研究,因墓志一般出土于古代墓葬,铭文反映了墓主人所处时代的各个方面,从史学角度看,墓志的史料价值很高。近代以来,中国一些著名史家均十分重视对出土墓志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这些与墓志相关的研究,首先主要采用中国史学的传统方法对出土墓志进行整理、点校和初步的考释,墓主在传世文献(主要是正史)中有记传的,则两者结合,互 ...

• 林沄:我的学术道路

我在中学时代酷爱读书,不分文理。高中时看了一些马列主义基本知识的书,以及《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原著,对社会发展史有很大的兴趣;又看《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对毛主席深入调查中国实际,运用马列主义理论方法出色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作出许多有预见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发展和丰富了马列主义,极为佩服,因而产生一种想要了解中国历史的实际, ...

• 沈睿文谈隋唐考古与古代墓葬研究

沈睿文(刘筝绘)        沈睿文,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汉唐考古的教学与科研,主要涉及丧葬制度与习俗、宗教、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中古城邑考古等研究领域。著有《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2009)《安禄山服散考》(2015、2016)《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隋唐五代》(2015)《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2019), ...

• 孙家洲丨“最北方的汉式宫殿”及其历史解读

2017年8月,我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肖教授组织的远赴俄罗斯南西伯利亚的考察活动。此次的考察路径,对我而言,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可以实地踏勘被称之为“最北方的汉式宫殿”。对于这座特殊的汉式宫殿,我早有神往之感。8月13日,我与李肖教授、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党社教授等人到达哈卡斯自治共和国米努辛斯科“地方志博物馆”,专程前来参观保存 ...

• 工程聚焦 | 长沙市桃花岭墓园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是文化遗产大国,各类珍贵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遗产资源价值,实现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十分必要。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规划》,重点支持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五大类别,共计1512个项目 ...

• 谈中国汉唐之间葬俗的演变

  西 汉 时 期  西汉建国之初,即承秦制(《史记·礼书》:“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釆择其善……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帝王崇尚厚葬。不过由于汉初经秦末动乱和楚汉之争,经济凋敝,加之汉王朝又慑于秦王朝对百姓苛暴过甚导致覆亡的前车之鉴,自汉初直至文帝和景帝时,一直崇尚无为而治,提倡节俭,力求 ...

• 刘志伟|“遗产”的现代性——《文与物:国保单位佛山东华里的构建》序

【内容提要】本文从一份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形成的书稿着眼,发挥了作者关于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的一点见解。文章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叠合着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背景与多重价值,佛山东华里经历社会变革而被保存下来,并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是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的体现。面对“文物”的不断升值与周边街区及景观的毁灭以及

• 观点 | 圆明园的发展思考:传承历史文脉 留住古都记忆

  盛时圆明园,曾被称为“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三百年来,圆明园经历了“皇家园林-废墟-遗址公园”的历史变迁,从为少数人服务的私人空间变成了服务广大群众的公共空间。如今,圆明园已从废墟上崛起,成为一座面向大众、风景优美的遗址公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于未来如何发展,笔者在此做出如下思考:  首先,以“遗址”为核心,打 ...

• 活化利用 | 遗产诠释与社区发展:透视云南喜洲古镇白族民居保护与利用

  西倚苍山,东临洱海的喜洲古镇,自古以来就是大理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文教兴盛,人才辈出,工商业发达。喜洲古镇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喜洲白族古建筑群”,也是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这里完整保存了从明代至民国时期的110多个白族民居院落,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  ...

• 陶寺所在晋南当为“最初中国”

近些年,有关“最早中国”“最初中国”的讨论成为歧义纷呈却难以回避的热点。二者的基本内涵是相同的,即都是探讨“中国”何时开始形成或最早出现。“最早中国”侧重时间节点,而“最初中国”强调的是一种最初的形态。就准确程度而言,“最初中国”这一称谓似更为合适。学术界热议“最初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史学界热门话题之一就是对“酋邦”和“早 ...

• 屈家岭史前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例

  史前遗址是按照时间序列划分的一种遗址类型。此类遗址现存遗存可识辨的难度大,前期科研任务繁重,出土器物与人们通常概念上的“重器”相去甚远,导致人们文化自豪感不足,保护意识相对淡薄;距今时间长,历史跨度大,可查询参阅的历史资料稀少,以致保护规划的编制困难重重。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保护和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正面临上述观念困境 ...

• 实践研究 | 一般性聚落遗址的保护利用 以河南新密前士郭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为例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物资源众多,古遗址、古城址占大宗。为着力解决古遗址观赏性不高、文化内涵不易体现、保护成果不具体、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等问题,2017年,郑州市下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7年生态保遗工程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以生态绿化的方式让古遗址“活起来”,为城市延续文脉,为城市建设增强文化支撑,促进文物保护成果 ...

• 【民族考古】吕村唐墓壁画与水墨山水的起源

山水画出现于六朝时期,隋代即有完整的山水画流传于世。五代之际,出现了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等大家,将山水画,特别是水墨山水画推向成熟。现代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山水画“自五代宋初据画坛之首,直至清初九百年中,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 【民族考古】中原唐墓中的明器神煞制度

1988年至1992年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巩义市文物管理所对巩义芝田晋唐墓葬群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弥足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些文物今天看来颇为难解。本文拟对唐墓中这类文物作一探讨。 芝田唐墓出土的这类文物主要有镇墓兽、武士俑、文武官俑、墓龙、伏听,它们之间有相对的组合关系,这和当时的堪舆有关,有些甚至就是完全根据堪舆说所规定 ...

• 宿白: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

西安地区,指今陕西省西安市及其附近诸县而言。这里是唐代京城所在和毗邻京城的京兆府雍州辖地。许多唐代皇室、贵戚、功臣、将相和京畿大族的墓葬分布在这里,不少外地由于各种原因流寓京畿的人们,死后也埋葬在这里。因此,西安地区是唐代墓葬最集中的地点。京城附近的基葬,对当时颁布的包括丧葬制度在内的各种制度的遵守,比较严格,有一定的规范意义。近年各 ...

• 荣新江| 出土简牍与古史研究

(按,此为《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第三讲《简牍帛书的检索》之改写)除了石刻资料外,出土文献应当还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和纸本的典籍和文书。甲骨和金文主要是商周时代的文字记录,对于商周史方向的研究生,当然要翻阅《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释文》、《商周甲骨文总集》、《金文总集》、《殷周金文集成》、《殷周金文集成释文》、《近出殷 ...

• 艺术对丝绸之路的温润和滋养

   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都有艺术相伴。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和情感溪流,也是贯通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丝绸织锦、染缬服饰、地毯挂毯等纺织艺术,陶瓷器、青金石、玉石、青铜器、玻璃等器物艺术,音乐和乐器、歌舞和戏剧等综合表演艺术,建筑、雕塑、绘画等造型及宗教艺术等等,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

• 《读书》首发 | 桑农:《千里江山图》中的历史密码

《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第一讲的内容,便是北宋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其中引述卷末蔡京的跋文,未录最后一句。陈丹青的说明是:“以下还有八九个字我弄不懂意思,不录了。”他是一位画家,而且是搞油画的,“不知为不知”,无可厚非。但我查阅了许多画史资料,也未见对这一句的准确解释。其实,这句话才是关键。因为它关系到宋徽宗为什么会 ...

• 新刊 | 冯时:考古学中的“暗物质”——从殷人崇酒的历史说起

暗物质(Dark Matter)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简单地说,它是指宇宙中那些看不到的物质。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宇宙事实上是由可见的普通物质与不可见的暗物质共同组成的,而从两种物质所占的比重来看,暗物质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成为宇宙中物质存在的主体。今天我想把“暗物质”这一概念引入考古学,用它来指那些在古代社会存在或普遍存在,但在今天 ...

• 荣新江|石刻史料对中古史研究的意义

(按:此为《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第二讲《石刻史料的收集》增补后缩编版)上一讲我们谈的是中国传统的文献,主要是指流传下来的古籍,它们一般的外部形态是刻本,其中也有一些是抄本,不过是古书的稿本或者是从稿本或刻本抄录下来的抄本。这其中也有一些属于传统金石学的著作,不过因为金石材料有自己的特征,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增加的石刻材料,更多的是属 ...

• 刘文锁:蒙元之前的中国与草原丝绸之路

中国与内亚草原的历史因缘无比深厚,内蒙古和天山-阿尔泰山地区至今仍是中国最重要的牧区。在中国与草原多方面的历史联系中,草原丝绸之路扮演了文化纽带的作用,使得居于东亚大陆南北方的农耕、游牧文明之间保持了良性互动。早期草原丝路的技术与物产交流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纪的青铜时代,这个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夏商周王朝时期,在草 ...

• 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

文物数字化、“数字敦煌”项目建设、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汇集,正是我们的重要探索与实践敦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自西汉以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长期在敦煌传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汉唐时代丝绸之路的持续繁荣,又为敦煌带来了中外文化交融的机遇。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66年开始营建,持续了1000多年,保存了历朝历代的艺术成就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