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刘复兴 杨富学 | 秦州粟特米氏墓志铭新探

摘要:秦州米氏墓志铭现藏偃师市张海书法艺术博物馆,出土地应在河北正定。志文言米国故长史稟那天宝初入唐朝贡,获得优厚待遇,滞留不归,后入籍秦州,乃粟特人华化之一重要途径;志文所见贞元初(785)上谷叛乱,实乃建中三年(782)朱滔与田悦、王武俊、李纳等联合发动的“四镇之乱”之余绪;秦州米氏很有先见之明,在上谷叛乱发生之前即由上谷迁往博陵 ...

• 葛承雍:谈汉唐丝绸之路的起点

汉唐丝绸之路研究自20世纪以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最近几十年随着考古学新一轮的发现,汉唐丝绸之路研究更成为国际性学术研究的热点,但由此产生的汉唐丝绸之路起点究竟在哪里,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汉唐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和古代东亚文化中心,有着举世皆知、不可动摇的地位。虽然洛阳、邺城(今河北临漳)、大同、北京以及韩国庆州 ...

• 連先用:吳簡所見“小武陵鄉吏民簿Ⅱ”再研究——以《竹簡》[柒]為中心

三國吳簡研究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以數量龐大、內容豐富著稱,其中竹簡部分又有相當大的比例屬於吏民簿。2011年,凌文超先生利用採集簡中的壹·圖1、壹·圖2、叁·圖2、叁·圖4等4幅揭剝圖,以及盆號相同的有關散簡,初步復原出兩份鄉級吏民簿,將其分別命名為“嘉禾四年小武陵鄉吏民人名妻子年紀簿”(以下簡稱“小武陵鄉吏民簿Ⅰ”)和“小武陵、南鄉 ...

• 张国刚:启蒙时代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人类不同族群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互鉴,是自古以来的常态现象。亚洲率先农业革命、欧洲率先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了欧洲、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了世界各地;基督教传入罗马,佛教传入中国,外来宗教在所接受地区会发生变异,产出新果实,这也是常态现象。今天我们谈谈在发生工业革命过程中,在走出中世纪的启蒙时代,中国元素所产生的影响。17世纪中叶到 ...

• 霍巍:中国历史时期考古的主线

霍巍,1957年生,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学术兼职有: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吉林大学中国边疆考古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 ...

• 霍巍:中国历史时期考古的时代使命

文献与考古材料的整合在之前的访谈中,您提到中国考古学中自身古老而特别的传统。您可否仔细谈谈,这种传统主要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在历史时期考古的实际研究中,又应当如何围绕着这种特征或传统来展开研究呢?霍巍:这种特征和传统主要就是中国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汉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发展到汉代的隶书,再到以后不同的字体。实际上这个源头应该追溯 ...

• 对话|季崇建: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有着一个很大的断裂层

至今已成立三年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是中国高校首家专业文物修复学院,结合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副院长季崇建发起并主持的中国文物鉴定与修复高级研修班,季崇建前不久就文物修复方面的话题与澎湃新闻进行了对话。“现在文物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但今天文物收藏界的问题也很多,包括‘国宝帮’的出现,捆绑大专院校 ...

• 陳侃理:秦漢的歲星與歲陰

沿用至今的干支紀年起源於歲陰(太歲)紀年,而歲陰位於哪一辰原本取决於當年歲星(木星)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因此,傳統上有歲星紀年發展出歲陰(太歲)紀年,歲陰紀年轉化爲干支紀年的說法。這是從干支紀年反推得出的。但歲星和歲名的觀測、記録本是爲了占驗,而非紀年。太初改曆以後,歲陰不再嚴格對應於歲星宿次,形成穩定的連續循環,才能充當長期性 ...

• 宫崎市定 | 波斯文化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中国?

波斯文化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中国?文章转自公众号:世务编者按:宫崎市定的世界史,不是旧世界史,不是如数家珍,分别侃侃而谈欧亚各个文明,而是主张欧亚大陆的各地区很早就有交流往来,各个文明不是独立成长,而是有所互动,在文明成长各阶段有历史时差。在他的世界史观里,欧洲比西亚与东亚晚于进入“中世史”与“近世史”;而西亚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处于轴 ...

• 文物作用和文物利用建设的初创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文物保护利用是文物学科和文物事业发展建设的重要课题,是文物保护制度和法规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笔者仅就发挥文物作用和文物利用的建设路径和内容作简要述论。‍  新中国成立后,对文物保护和发挥文物作用十分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规定。如:1950年7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下同)《关于保护古 ...

• 徐海峰:“了了,仍未了” —写在《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出版之际

  岁次庚子,时序仲夏。张忠培先生辞世整三周年,值此缅怀张先生之际,结集张先生自2013年以来的讲座、谈话、发言等内容的《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出版,体例、风格一如《中国考古学:走出自己的路、说出自己的话、尽到自己的心》,堪称姊妹篇。本书的面世,是张先生一生矢志中国考古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及故宫博物院学术建设的再次见证,也使我 ...

• 文物保护利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正当其势

河北省迁安市冷口长城云海景观(6月11日摄) 牟宇摄/本刊坚持保护第一,加强价值挖掘阐释,推进合理利用,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文物之光穿透历史、照亮现代中国小康之路文物依法严格保护不断加强,普惠均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搭建,赋能美丽乡村和人文城市新发展,培育壮大文化消费新动能,开创文明交流互鉴新精彩局面,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 ...

• 朱彦民教授:甲骨文中的夏代痕迹

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学会前副会长、学术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副主编朱彦民教授图片1:陶寺遗址出土的夏代玉蚩龙  甲骨文中的夏代痕甲骨文中的夏代痕迹  ▲▲▲朱彦民(天津南开)一直以来,夏代被当作中国王朝历史的开端,夏商周“三代”一脉相承。司马迁写《史记》,根据他所掌握王室档案材料写成的《夏本纪》,详细地记载了 ...

• 甲骨文里的古器物考古

  我国研究古器物的历史源远流长。古器物研究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按类别研究;二是打通类别按时代研究。还有一类古器物资源,具有特殊的价值,需要独特的研究方法。这就是甲骨文里的古器物。  甲骨文字的构形,既“取象”于日月山川、风云雷电、动物植物、人体器官,同时也有大量器物入字。炊器如鼎、鬲;食器如簋、豆;酒器如爵、斝;兵器如戈、钺; ...

• 专访考古学者秦岭:世界如何看待良渚?普通人如何亲近良渚?

  成为世遗的良渚,越来越国际范。  可以说,良渚为国际学界认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相似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申遗成功后,2019年12月16日,指出“良渚是东亚最早的国家形态”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第三次来到良渚,讲座的题目是这样的:世界史前史中的良渚。  还有一位北大女教授,近20年来直接参与良渚文化的众多课题研 ...

• 段文杰:临摹是一门学问

一、临摹的目的决定临摹方法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最后一条即传移摹写。这里说的是为传移而摹写,目的是流传,顾恺之在谈摹榻妙法时,特别强调临摹不能走样,在表现人物心灵流动的面部不能有一毫小失。另一种目的就是为了学习艺术技法,这是古代绘画师亟传授的主要方法,用于学习目的就比较灵活。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目的在于学习,因而临摹方法比较灵活,也就 ...

• 赵声良 | 敦煌石窟中的装饰艺术

广义地说,石窟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装饰艺术,因此所有的彩塑和绘画都体现着艺术家的装饰意图和匠心。敦煌石窟的彩塑、壁画基本上都包含着佛教的意义,有很多是直接根据佛经内容而画出来的,但这些题材通过怎样的组合、排列,如其中的构图、色彩等方面的考虑,就是石窟装饰的思想。自古以来,为了让这样幽暗的佛教石窟散发出迷人的光彩,画家们在装饰上花费了 ...

• 李萍:我的生命和莫高窟融在一起

李萍在莫高窟我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1981年,18岁的我通过招考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莫高窟前的那片小树林。每当轻轻推开宿舍窗户,一排沐浴在阳光下的杨树迎面而来,那矫健、挺拔的白杨,就像青春时候的我们一样充满活力与希望!那一年,我们还亲手在小树林栽下了新的树苗。40年过去了,三危山下,莫高窟前的这片小树林与我们一起成长,它 ...

• 葛晓音:安史之乱中的李白和杜甫

我们知道,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唐代诗坛上最耀眼的两颗巨星,他们不但都生活在盛唐,都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巨变,而且曾经相遇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佳话。闻一多先生曾经说,对于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是“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唐诗杂论·杜甫》)的一件 ...

• 缘系小南山:孤独中的坚守——记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校友、小南山遗址发现者李有骞

 2020年5月5日,中国考古领域的最高奖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黑龙江省双鸭山饶河小南山遗址成功入选。在这座位于中国东北边境,海拔不足百米的孤立小山上,出土了东亚地区最早的玉器、中国最早的墓葬群、中国北方最早的陶器,该遗址将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向前追溯了1000年,向北推进了1000多公里,颠覆了学术界以往对于玉文化起源等多方面的认识 ...

• 我大胆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原因丨李学勤

《原道》创刊号前年我应邀在一次小型学术座谈会上作了发言,后经友人整理,发表在《中国文化》第七期上,标题为《走出疑古时代》。最近辽宁大学出版社印行我的小书,书名便移用了这个题目。对于有关问题,我本已没有新的话可说,只是发言中引到冯友兰先生的一个提法,未能详细说明,有些遗憾。正好《原道》创刊,要我就这个问题写些东西,于是想略谈几点, ...

• 段勇: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9个热点问题

因为疫情,今年全球有85000家博物馆闭馆,此后云上博物馆、博物馆直播成为了公众与博物馆的交流方式之一,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也被推到了台前。虚拟博物馆在未来会如何发展?科技对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以及公众体验带来何种帮助?如果万物终将消亡,博物馆将如何存续?▲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段勇6月27日,《中国博物馆公开课》在上海 ...

• 常书鸿:若有来生,仍守敦煌

远眺莫高窟图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池田大作问常书鸿:“如果来生再到人世,你将选择什么职业?”  他回答:“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不过,如果真的再一次托生为人,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常书鸿(1904-1994),满族,姓氏伊尔根觉罗,别名廷芳、鸿,河北省头田佐人。擅长油画、敦煌艺术研究。1923年毕业于浙 ...

• 建邦的历史印记——中山侯钺

中山侯钺铭文自被发现以来,一直具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说是伪造的,也有人说是周天子真实赠予的,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教授曾针对这些争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斧钺型的兵器,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权力的象征。按古书上的记载来说,周武王是以斧子来代表自己的王权的,那么中山国的这个青铜斧钺也不例外。另外,有史书为证,在战国时期是 ...

• 关于中国新旧过渡时期几个问题的思考丨裴安平

关于中国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几个问题的观察与思考裴安平    近年来,我国关于新旧石器时代的转变和过渡时期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学科热点。尽管自戈登.柴尔德50年代初提出“新石器革命”的概念以来,学界对这个时期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性并不缺乏认识,但对这个“革命”在中国境内的实际内容和自身特点却知之甚少。这一方面与资料的局限有关,另一方面 ...

• 解读“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付梓之际,我想谈一谈我撰写此书的缘起,以及这部书撰写的资料遴选与研究方法问题,以便与读者更好地沟通。  关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问题的研究缘起,我回忆起2003年初,当时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术访问,在学术座谈会上有美国学者问我:“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不是 ...

• 徐松岩:《希腊史》写作与色诺芬生活的时代

在古代希腊历史学家中,像色诺芬这样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历经城邦由盛而衰整个过程的“世纪老人”,是绝无仅有的。色诺芬《希腊史》记载公元前411秋至前362年夏大约半个世纪的希腊史事。在他所记载的内容中,涉及确切年代的最晚的史实,是色萨利(Thessaly)的提西丰努斯。他统治时期始于公元前358/前357年,结束于前354/前353年。近代古典文献学研究已经确 ...

• 长城与科斯定理丨盛洪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做出一些利己的举动,比如旁边盖一栋厂房,正好挡住了你家的阳光,你觉得这厂长太不讲理了,伤害了你的利益。但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却说,伤害是相互的,你可以说新建的厂房伤害了你晒太阳的权利,但对方也可以说,你晒太阳侵害了生产的权利。这有点像强词夺理,很多人都批评科斯,后来又有一个经济学家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假设诉讼双方属 ...

• 秦人扩张与秦长城的修筑丨罗丰

作者丨罗丰宁夏是长城遗迹分布较多的省份,贯穿整个南北全境。从2007年开始,宁夏考古工作者组成五支田野调查队,对境内的长城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宁夏早期长城调查报告/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丛刊》反映的是以上田野调查、之后的室内整理以及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宁夏境内长城的墙体及相关设施情况、边防体系、修筑历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

• 梁云丨秦人“东来说”的四个考古学依据

《礼记·王制》把中国古代民族分成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秦人属于其中哪一支?史学界长期以来有“东来说”(或“东夷说”)和“西来说”(或“西戎说”)的争论。比较而言,“东来说”较系统,理由也更充分。这些年,我们发掘了一些早期秦文化重要的遗址,“东来说”在考古上可得到证明。——梁云梁云,新疆阿克苏人,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曾先后在陕西 ...

• 夏朝的问题不直接牵涉考古学丨罗泰

  对文献记载的夏代是否存在这一问题,国外汉学界是如何看待的?您自己是怎么看的?    罗泰:夏代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时间概念,从公元前的某年到公元前的某年,这个提法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好像现在有分歧的是夏王朝这个概念到底相当于物质文化的哪一个现象。中国学术界现在已经基本上接受了夏王朝就是相当于二里头这个阶段的说法。这一点我们在西方 ...

• 文物安全 | 空气采样火灾报警技术在文物古建筑中的应用

我国古建筑数量多,仅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1882处,约占总量的43%。古建筑多采取院落式布局,殿堂相连,廊道相接,房屋主体结构大多使用木质的梁、柱、檩、椽、斗拱、藻井等可燃构件,表面刷油漆或绘制彩画,一旦发生火灾,不易扑灭且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在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指导思想下,选择合适的火灾报警技术,实现早期报警一直是古 ...

• 活化利用 | 积极探索临淄齐国故城 文物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

文物,是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地域历史文化的见证。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强化对于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活化与利用、重塑与创新,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使古老文物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拉近历史和现实以及民众距离的重要课题。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平面图临淄齐国故城遗址 ...

• 循循善诱 博道约行——张忠培先生的考古教育思想

  编者按:著名考古学家、教育家张忠培先生(1934-2017)是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的创始人、领军人。在张忠培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日前夕,选载此文,重温张先生的教育思想,谨向张先生对中国考古学和高等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本文原载于《南方文物》2014年第一期,2020年6月19日对文字部分略有调整。  1958年以来,张忠培先生出版了考古报告、 ...

• 从“王于兴师”到“百乐咸奏” 梁云《西垂有声:<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读后

  梁云《西垂有声: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  学界在研讨苏秉琦先生最早提出古代国家形成三部曲(古国——方国——帝国)以及三模式(原生型、续生型和次生型)的理论与方法时,著名学者林沄先生指出,“夏、商、周、秦各有自己的开国史,而秦最具典型性,自襄公(古国)、穆公(方国)到始皇帝(帝国)三部曲,史籍记载和考古材料对应清楚”。关于 ...

• 石硕丨从藏文史籍中的四个称谓看吐蕃对唐太宗的认知——兼论吐蕃的中原观

  摘要: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首次缔结唐蕃的联姻,被松赞干布执以"子婿"之礼.对这样一位开启唐蕃关系的重要人物,吐蕃方面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长期以来因吐蕃时期藏文史料缺载,我们对此问题并不清楚.但后弘期初期藏文史籍中不仅记载有唐太宗事迹,还赋予其四个耐人寻味的称谓:"经典皇帝","孔子小神变王","狮子赞普","观音菩萨 ...

• 李博:丝绸之路上的苹果--古代蔬果、粮茶经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之间的传播(书评编译)

点击考古大家谈关注我们编译者说《Fruit from the Sands: The Silk Road Origins of the Foods We Eat》出版于2019年,是关于研究古代蔬果粮茶借由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之间传播的系统性专著。作者斯宾格勒是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的考古学实验室主任,大众/梅隆基金会研究员,以及古代世界研究所的前访问学者。本文是英国莱斯特大学Marijke

• 李水城:《穿越古今:海外考古大家访谈》序

 2009年夏,我在前往法国东部参加考古发掘之前,《南方文物》的周广明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谈到他想在刊物上开辟一个新栏目,内容为介绍国外著名考古学家的成长经历、学术贡献以及对中国考古学的评价与前瞻。他希望我能出面主持这个栏目,并就这个栏目的可行性、内容、稿源等具体问题提些意见并做些思考。  此前我曾与广明多次讨论《南方文物》的版面和栏 ...

• 余欣:“书”“物”结合重绘丝路世界图景

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的层出不穷,新方法和新视角的引入,使我们得以重绘丝绸之路作为博物之学与方术实践的生成与衍变的场域而呈现的世界图景。将“书”与“物”视为物象原境、文化表征、历史记忆与生命体验的“统一场”,借由出土文献、考古文物与传世史志、域外典籍、艺术作品的互相发明,重构传统知识的幻化诸相,反观知识建构与器物形式、书写行为、仪式 ...

• 从离石纪年汉画像石看南匈奴王庭内迁左国城时间初探

东汉永和五年(140)二月,南匈奴句龙王吾斯、车纽等反,寇西河;招诱右贤王合兵围美稷,杀朔方,代郡长史。九月,吾斯等拥车纽为单于,东引乌桓,西收羌胡等数万人攻破京兆虎牙营,杀上郡都尉及军司马,寇掠并凉幽冀四州。迫于形势,东汉朝庭乃徙西河治离石,上郡治夏阳,朔方治五原①。时南匈奴王庭居西河美稷②,但因文献史料缺失,单于庭是否随西河郡 ...

• 宿白 | 佛像的实测和造像量度经

  一、 佛像实测和佛像演变规律问题  考古学研究遗物的方法,标型学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标型必须在实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进行。佛像是石窟寺考古学中的重要遗物,研究佛象的变化,也就是搞佛像的标型排队。佛像分布在各个洞窟内,不能挪到一块儿;照片又要受到许多限制,因为照片往往有误差,而且细部不易清楚,因此,研究佛象的变化,必须依靠实测图纸 ...

• 史苇湘 | 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

唐朝28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受人称道的一段历史,盛唐又是李唐王朝在文化上最有成就的时代。无论诗歌、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都出现一派超越前代的表现,杰出的诗人、作家、塑工、乐师、画家、舞蹈家,男男女女,大家巨匠灿若星群,名标史册,被后人视为典范。可见,盛唐是一个充满艺术热情的时代。群众在寺院里不完全是为了信仰,也是为了 ...

• 国家与文明 | 唐际根、荆志淳 :殷墟考古九十年回眸——从“大邑商”到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与文明  国家起源,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20世纪以来引起长久学术争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国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等同于文明起源。这个问题对于传统文献史学而言,似乎可以是不证自明的。但对于现代史学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文献记载支离破碎无法在现代史学方法论中得以自明;另一方面,因为讨论对象差异、学科背景不同 ...

• 国家与文明 | 唐际根 : 历史传说能否求证——商王朝、夏王朝与上古五帝

  国家与文明  国家起源,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20世纪以来引起长久学术争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国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等同于文明起源。这个问题对于传统文献史学而言,似乎可以是不证自明的。但对于现代史学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文献记载支离破碎无法在现代史学方法论中得以自明;另一方面,因为讨论对象差异、学科背景不同 ...

• 有关“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展品选取的思考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我馆推出“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以下简称“锦绣中华”)。丝织品作为最能代表千年古国的文化母题,讲好它的故事,让观者直面工艺带来的震撼,从而上升到对中华民族先人智慧的敬仰,激发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是首都博物馆工作团队策划本次展览的初衷。  《左传·定公十年》注疏曰:“中国有礼仪之 ...

• 李大龙:如何诠释边疆——从僮仆都尉和西域都护说起

  有关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与发展的传统话语体系是以历代王朝为基点建立的。尽管随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历史上中国”的讨论,边疆政权和民族在其中的地位得到了关注,“民族国家”视角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依然没有彻底摆脱历代王朝话语体系的影响并存在着一些不能圆说的做法,这一点在如何认定边疆地区纳入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轨道的标准上即有 ...

• 多维度看中国博物馆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博物馆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显。新时代中国博物馆面临着六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局面,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  机 遇   从发展战略看 ,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文博事业发展,多次到博物馆调研考察,先后近百次就文化文博工作作出 ...

• 沈周笔下《杨梅图》——“我爱杨家果,丸丸绛雪丹”

在沈周看来,杨梅果实从青变紫的成长经历像极了读书人的理想生涯——“自幼好着青碧衫,壮亦绯,老服紫縠裘。”但现实总是如此残酷——那些最终凋零在山野之间的杨梅,化身为“负才不遇、藳死山林者”的象征与写照。而世间像这样的“杨梅”,“岂一枚也哉?“江南花果树,珍异属杨梅。沈老挥毫顷,能移数颗来。”生活于弘治至嘉靖年间的开封人李濂(1488-1 ...

• 凑单的图录,读《古代瓷器:湖北省博物馆藏瓷器选》

《古代瓷器:湖北省博物馆藏瓷器选》是2007年湖北省博新馆开幕时配合展览的一册出版物。图录里定为宣德的传世品青花龙、凤纹两件梅瓶,2019年参加了上海博物馆“灼烁重现——15世纪景德镇瓷器特集”展览,年代已经调整为正统至天顺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空白期”。细读之下,一本不太起眼的旧书能予人新的发现,看似凑单的图录也装着“捡漏”的欣喜。某 ...

• 芸芸众生皆成像,在贵博石刻中窥见古人生活

遵义南宋杨粲夫妻合葬墓发掘问世以后不久,因其精美的墓葬装饰石刻,进入了艺术史家的视野,其中的女墓主石刻、进贡者石刻和虎柱石刻,无不细腻地反映社会芸芸众生。收藏在贵州省博物馆内的“演乐图”、“备宴图”等石刻,都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今年是贵州省博物馆建馆62周年。不久前,酝酿已久的《征途——贵州省博物馆建成六十周年纪念专集 ...

• 方广锠:为什么主张敦煌遗书“废弃说”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方广锠所著的《佛教文献研究十讲》近期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作者历年所写关于佛教文献研究的论文24篇,分別论述学术研究及其与学术资料的关系、敦煌遗书的性质及其与敦煌藏经洞的关系、写本学的建设及佛教文献的鉴定等问题。在其新书《佛教文献研究十讲》出版之际,澎湃新闻就世界敦煌遗书分布、敦煌遗书“废弃说”、写本学等问 ...

• 唐际根:关于殷墟人骨DNA和殷墟人种问题我想说几句

  3000年前的商王朝像一个谜。我们都很想知道那些使用甲骨文的人是何方神圣,当然也想知道妇好是什么模样。长期从事殷墟发掘的我自然不例外。  当年撰写《中国考古学·夏商卷》时,商族人种的部分是我执笔总结撰写的。199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于商族的的人种,是通过“体质人类学”的手段定位在“蒙古人种东亚类型”这样一个论点上。  1992年,我在殷 ...

• 陈凌: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透过一块屏幕,在北京“寻访千年运河”,去广东“穿越古今 漫游岭南”,到甘肃“一眼千年 云游莫高”……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随着这个日子日益临近,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 ...

• 太保鼎:我是鼎界颜值担当

  在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看来,太保鼎之所以会成为国宝,是因为“颜值担当”。  “造型雄伟,工艺精湛,鼎口双耳上浮雕双兽,腹部四面用圆雕、浮雕技法,分别饰有垂叶纹和饕餮纹,四角扉棱突起,别具风格,最有趣的是鼎的柱足也装饰有扉棱,并在中间装饰有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陈卓说。  这尊来自3000年前的青铜重器西周太保鼎,是 ...

• 吉大校友戴向明:做文物守望者,续华夏文明情

  他被一段伤心史刺痛,为保护更多文化遗产,将考古作为一生的事业;他数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文化遗产;他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去田野探寻民族的根源,用科技还原历史的真相,以人文的笔端书写文明;他怀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无限热爱,用执着的坚守和无悔的奉献,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他就是吉林大学1989届 ...

• 文化的交融与互鉴

  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保留在众多的文化遗产中,敦煌与故宫是两个标志性的存在,记录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  我在敦煌工作了28年,然后又来到故宫博物院。作为一个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者,我非常幸运能够为中国最伟大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服务。在敦煌和故宫,我们都可以领悟到文化的交融与互鉴。  在荒凉寂静的大漠深处,敦煌莫高窟在近千年的时 ...

• 甲骨学:传薪有斯人

 1945年,傅斯年为董作宾《殷历谱》作的序中写道:“许多杰出学者对甲骨文进行研究,但只有四个成绩卓越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作出贡献的著名专家,由他率领学者们在前进的征途上向前迈步。实际上这些专家的著作都是综合性的。这四部里程碑的著作是: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郭沫若的《卜辞通纂》、董作 ...

• 王幼平:《石器工业与适应行为—澧水流域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研究》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澧水流域旧石器考古正是起步于这一时期。回顾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历程,1980年前后首先在中国南方的南北两端,北面是秦岭南侧的陕西汉中,南边是广西百色盆地,相继在汉水和右江阶地上的露天地点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砾石石器。到80年代中期,湖南省的考古学者也先后在湘西、湘西北地区发现 ...

• 金申:法雨寺造像真赝考

法雨寺造像  我国在清末民初是一个伪造佛像的高潮,改革开放后佛像仿制更是风起云涌,花样翻新。因有这两个大的仿制背景,对流散的、出处不明的单尊佛像的研究实在应慎之又慎。近年来国内新出土的佛像如雨后春笋。至今尚有许多伪造佛像未能甄别而分藏于世界各公私博物馆中,笔者所出的《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在编辑中即发现此类佛像颇多,有些已被学者 ...

• 方广锠:中国藏汉文敦煌遗书占总数的40%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方广锠所著的《佛教文献研究十讲》近期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作者历年所写关于佛教文献研究的论文24篇,分別论述学术研究及其与学术资料的关系、敦煌遗书的性质及其与敦煌藏经洞的关系、写本学的建设及佛教文献的鉴定等问题。  在其新书《佛教文献研究十讲》出版之际,澎湃新闻就世界敦煌遗书分布、敦煌遗书“废弃说”、写 ...

• 丁见祥: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序章——以《夏鼐日记》为线索

  1986年4-5月,英国人米歇尔·哈彻(Michel Harcher)在南海附近大肆打捞中国沉船并在阿姆斯特丹拍卖获利的行为引起了中国考古学、博物馆学界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在政府各相关部门及来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老一辈考古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俞伟超先生于1987年11月主持筹建了中国第一个从事水下考古学研究的组织——中国历史博物馆水 ...

• 武威雷台汉墓年代商榷丨何双全

武威雷台1号墓  1969年10月发现并发掘的甘肃武威雷台汉墓,以规模宏大、随葬品多而精为人所知。由于没有明确纪年,所以根据结构、形制、铜器、陶器的对比研究和五铢钱的特征等,推断为东汉晚期(灵帝中平三年的至献帝,186-219年)墓,其主人是“比二千石张某将军”,或隐附张奂其人。时隔四年后,铜奔马走俏于世,并逐渐成为文物中的国际名星。近年来, ...

• 李零:从“ 文明”二字想到的

  文明的概念  “文明”是个文化概念。  英语的civilization 跟归化有关:词头civil,意思是公民的、本国的、有礼貌的、有教养的;词尾zation,表示“化”,化成本国人、开化人。公民是本国人、开化人,与它相对,是刚刚归化的移民和尚未归化的外国人。比如在机场通关,拿本国护照的公民、持绿卡者和外国人要分开排队。移民局(Immigration Office) ...

• 贺云翱: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起点在哪里?

卷首语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起点在哪里?贺云翱 考古学是运用实物资料以研究和展现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既包括对客观对象真实性、本质性及规律性的认知活动,也包括由此形成的知识体系。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核心成就之一,任何科学不可能一出现就是成熟的,它也随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而进步。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它 ...

• 李伯谦:和古人对话,与历史交流

  83岁的他,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参加和主持了河南偃师二里头、安阳殷墟等多处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其著作《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标志着中国青铜时代考古进入一个新阶段,《文明探源与三代考古论集》为深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奠定了坚实基础。李伯谦近照。刘平安摄  5月13日,“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

• 冯时:大禾与后稷

  摘要:关于湖南宁乡出土大禾方鼎内壁铭文“大禾”二字的涵义,学者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大禾”本系官名,其义应同后稷,为农官之长。方鼎应与农事及祭祀相关。  著名的商代大禾方鼎,1959年出土于湖南宁乡黄材镇胜溪村,其外壁四面各铸一人面像,颇具特点;内壁铭“大禾”二字(图一、二)。铭文及图像所具涵义,学者多有研考,但见解莫衷一是。笔 ...

• “皇帝即如来”与北魏平城造像的政教解读丨石松日奈子

本文主要内容摘编自石松日奈子著,筱原典生译《北魏佛教造像史研究》一书第四、五章(文物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经由石松日奈子女士重新整理。“皇帝即如来”与北魏平城造像的政教解读文 | 石松日奈子译 | 筱原典生徙民佛教与「皇帝即如来」思想我们知道,北魏早期屡次进行大规模的徙民活动。组建北魏政权与建设国都平城就是这种徙民政策的成果。同样,北 ...

• 梁思成 |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代之佛教石窟造像

  中国崖壁间的佛教石窟造像是中国艺术里最重要的一章,惜乎襄日为国人所忽视。古人的方志和游记对此类遗迹常一笔带过,儒者有时竟至于轻藐以对。佛教造像,或毋宁说任何种类的雕塑,从未被国人目为艺术,士大夫辈不齿为此花费心思。直到近年,国人才开始发现这些遗迹之伟大,并且还雕塑艺术以应有的重视。  壹 云冈石窟  关心中国雕塑艺术的人,或 ...

• 彰显敦煌文化的时代价值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总书记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 ...

• 王子今:美哉古瓦 妙矣匠心——读《中国历代瓦当考释》

  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常用构件,体现了陶瓦的设计者和制作者们,以及殿屋的营造者和使用者们共同的工艺精神和艺术品位,也透露出他们的文化理念和美学追求。在战国秦汉时期,正当我们民族文化呈现活跃局面,走向成熟阶段,在有些方面表现跃进态势的历史条件下,连续丰收和多种成就灿烂明朗。而瓦当的风格也体现出飞扬灵动、新鲜活泼的气象。图案的美好 ...

• 口述︱王建新:再谈1991年兖州会议以及新考古学

  2020年4月10日,不少考古学人都在微信朋友圈中转载《兖州会议1991:中国考古学思想解放的号角》这篇文章。文章的作者裴安平先生详细回顾了关于筹备兖州会议的种种细节,同时还公布了围绕会议的大量信函。从题目观之,裴安平先生对兖州会议给予了极高的历史定位——中国考古学思想解放的号角;但是仔细阅读文章,却不难发现作者对兖州会议有着很多的唏 ...

• 听赵声良院长讲述:几代莫高窟人如何用智慧汗水凝结成“莫高精神”

三危山下的朔风也曾考验过他们的抉择,大泉河畔的大漠也曾磨砺过他们的意志……岁岁年年,曾经延续到了现在。他们,仍在坚守,仍在奋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莫高窟人;他们,有一种共同的精神:莫高精神;他们“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的实践中缔造了共同的秉性,以智慧和汗水积淀了共同的信仰。 ...

• 测天地间高低起伏 量方寸中古往今来——读《考古现场多视角三维重建》

  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与信息资料的学科。考古学以出土资料为基础,无论是田野考古获取遗存,还是室内对出土标本的研究,获取信息是最重要的环节。考古学发展的早期阶段,考古学家通过田野发掘,以地层为依据,确认了人类使用的石器的存在。田野发掘作为直接证据,确认了三期说,还扩展到四期说。正是因为田野考古的重 ...

• 从器物走近历史——读《辽代铁器考古研究》

  将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辽代铁器考古研究》置于书案之上,感到颇有分量。这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冯永谦先生辽代铁器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阅读该书,感到不仅材料齐全,内容详瞻,条理分明,而更重要的是,书中的辽代各种铁器实测图和照片超过1400幅,仅此一项,就非常值得重视。测图与照片,对于一部研究历史实物的学术著作来说。读了图 ...

•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上长盛不衰的东方大港

晚清时期的珠江沿岸客栈。资料图片【光明学术笔谈】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人类利用海洋、以海洋为纽带开辟的进行经贸交流与人文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以沿线海域港口城市为节点、海上航路为网络,编织成为承载东西方经贸往来、邦交关系、宗教与文化交流、族群流动与交融的海洋文明体系。一  现有史料与考古发现显示,公元前2世纪前后,中国的沿海地区已经 ...

• 为表忠心射暗箭 ——汉代画像石上管仲射小白图赏析

山东嘉祥武氏左石室后壁小龛西侧上层图像,中间一人左手举弓,右手前指,身后有两随从,面前一人倒地,身中一箭,身后一人举伞盖挡住倒地者。这就是管仲射小白的故事,举弓者是管仲,倒地者是公子小白,举伞盖的是小白的师傅鲍叔牙。同样的图像还见于嘉祥宋山小祠堂画像石上。武氏左石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中的祠堂之一,此外,已知的 ...

• 北大汉简中的数术书丨李零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北大汉简中的数术书,现存竹简约1600枚,估计缀合后约900枚,几乎占全部竹简的三分之一。这批简文多有自题的书名,对日书的分类定名大有帮助。简文经陈侃理博士初步整理,分为八种,长简三种(前三种),中长简五种(后五种)。这里讲一点初步印象。(一)《日书》数量最大(约700枚,缀合后可能在350枚上下),有朱书的书题( ...

• 国家与文明 | 李伯谦 : 在考古发现中寻找大禹

  国家与文明  国家起源,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20世纪以来引起长久学术争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国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等同于文明起源。这个问题对于传统文献史学而言,似乎可以是不证自明的。但对于现代史学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文献记载支离破碎无法在现代史学方法论中得以自明;另一方面,因为讨论对象差异、学科背景不同 ...

• 樊锦诗:此心不移系敦煌

几代莫高窟人为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石窟文化艺术,付出毕生精力。对我来说,该做的事做了、该出的力出了,没有愧对祖先和前辈交给自己的事业,这是最大的幸福我和敦煌有割不掉的缘分,我这一生注定属于敦煌。小时候,自从在课本上读到一篇关于敦煌莫高窟的课文,我就开始向往敦煌。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组织毕业实习,我第一次来到敦煌莫高窟 ...

• 云冈石窟研究院张焯谈云冈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利用

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v0976oyvuju&auto=05月28日,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接受人民网连线访谈时谈到云冈石窟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的5A级景区。他还谈到云冈石窟做为丝绸之路文化长河重要的一个连接环,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张焯表示,将严格按照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发扬埋头苦干

• 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丨李学勤

  作者 李学勤先生李学勤先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本文提要:赵文化的兴起与草原文化有关。在古代,赵氏作为一个宗族,他活动的地点始终与草原上的戎狄联系在一起。正是华夏文化和草原文化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互相冲突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有两重性格的赵文化。赵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可以概括为三点:首先,它是开放的文化,是通过不同的区域文 ...

• 浅谈“大文创”理念下文化遗产类型景区发展——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为例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文化属性是其第一属性。景区资源天然以文化见长,决定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如何让景区深厚的文化得到充分的体现与表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于文化、文物单位的文化创意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纲要以及相关指导意见,理论研究随之深入。博物馆文创事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 ...

• 云冈石窟历代名称考释丨韩府

云冈石窟历代名称考释韩 府 云冈石窟自北魏开凿以来,已历时一千五百余载,纵览此间之古代文献、遗存碑铭及近人文章、土民口传,其名称竟有数十种之多,诸如:灵岩寺、武州山石窟寺、恒安石窟、北台石窟、云冈洞、大庙等等,不一而足。倘若不加以审订辨证,规范厘定,极可能在研究中出现张冠李戴等错误。因而,对目前所能见到所有名称逐次进行考释,有助 ...

• 苏伯民代表: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2019年8月19日,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就文物保护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物保护一定要依靠科技”。“总书记的讲话重申了文物保护在整个文物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事20多年一线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苏伯民,一直关注着文物保护科 ...

• 苏伯民代表 牢记嘱托 弘扬莫高精神守护文化遗产

苏伯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篇幅虽然简短,但对发展文物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苏伯民代表表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2019年8月19日下午,总书记来到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听取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介绍,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 ...

• 刘玉珠:“云展览”开启“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服务新形态

编者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艺战“疫”,凝聚起磅礴力量。受疫情影响而推迟召开的2020年全国两会,必将承载人们更多的期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文娱部推出原创访谈栏目“两会‘艺’起聊”,邀请文化艺术领域的代表委员,分 ...

• 贺云翱委员:履职尽责 持续为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全国政协委员是荣誉,更是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作为来自文博界的委员,贺云翱每年两会都会提交多个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今年两会,贺云翱带来了关于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建设“丝绸之路”国家文化公园、增加专业考古机构、加强黄河明清故道保护管 ...

• 两会特别策划|加强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 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以文物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兼具审美价值、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既超越时空又超越国度,既富有永恒魅力又具有当代价值,民意接受度高。近年来,以精品文物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如何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两会期间委员们关心的话题之一。更大力度促文物活起来、走出去习 ...

• 两会特别策划|发展博物馆“云展览” 为人民生活添色彩

新冠肺炎疫情中“关上门”的博物馆主动作为,在线“打开窗”,积极在线上为公众提供“云端文化盛宴”,向社会传递大爱,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坚定信念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两会期间,博物馆“云展览”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并就发展博物馆“云展览”建言献策。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今年1月以来,受 ...

• 代表委员专访|安来顺委员:激发博物馆新的文化潜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已经波及到文化艺术领域,也将带来博物馆生态系统的深刻变革。”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在接受中国文物报记者专访时说道。新冠肺炎疫情给博物馆带来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 ...

• 番禺一都会也 ——《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研究》序

  广州,汉称番禺。《史记·货殖列传》曰:“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汉书·地理志》亦载“(粤地)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在这两部官方正史中,相沿述作“都会”的,概不足十。所谓“都会”,一般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便利的交通,既是区域性的政治中心 ...

• 南岛语族起源与中国东南沿海考古——访美国丹佛美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焦天龙

  焦天龙,美国丹佛美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夏威夷大学教授,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200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师从中国考古学前辈安志敏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和巴尔-约瑟夫(Ofer Bar-Yosef)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食物生产的起源、经济考古学理论及其 ...

• 全国人大代表王巍:“云考古”让文物活起来

  在特殊时期召开的2020年全国两会富有特殊意义。“疫情”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汇,代表、委员在小组讨论中频频提及,议案、提案中不少与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直接相关,有的针对疫情实践思考如何重构行业发展模式,还有结合实际进展审慎思考后提出的补充性建议。▲ 王巍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 从考古角度看中国古代对鼠的爱恨

从考古角度看中国古代对鼠的爱恨 中国古代对于鼠的情感是复杂而矛盾的,同时兼具爱、恨、惧、藐视、敬畏多种情感,同时赋予了鼠“神”与“盗贼”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身份,这看似凌乱的情感其实具有统一内涵。古人爱而敬的是脱离鼠这一现实动物的符号,因为其代表着丰收、创世、礼仪、祖先崇拜等诸多美好而神秘的意义,但古人对现实中的鼠又避之不及,以至 ...

• 冯骥才:中国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1900年6月22日,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 ...

• 创新新时代大遗址保护与发展(代序)

 大遗址是指遗址或遗迹等遗存本体与其相关联的环境载体共同构成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综合性景观场所。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与实践结果,是该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深层文化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表层文化的集合反映。从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角度来说,大遗址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这个国家、民 ...

• 遗产观察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何阐释和转化其核心遗产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散落着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其中,大遗址作为最为宏伟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物质载体。这些满天星斗的大遗址不仅是古代先民不断劳动创造和改造自然的重要历史遗迹,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文物保护与城镇发展之间矛盾 ...

• 视点 | 工程总承包制度下对文物保护工程的启示

"在2019年5月征询意见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0年元旦前一日印发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该《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于202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明确了工程总承包的范围、项目发包和承包的要求,以及工程总承包单位条件,项目实施要求和总承包单位的责任。文物保护工程是特殊类型的 ...

• 保护 | 贵州省纳雍县穿青木房价值分析

居住在贵州省纳雍县的穿青人的族源目前尚未有明确定论。公众对穿青人了解较少,学界也尚未给予穿青传统村落和民居足够的关注。而“木房”是典型的历史较悠久的穿青民居,是穿青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是承载穿青文化的建筑遗产。故本文在把握穿青木房建筑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木房的价值,以期为穿青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穿青 ...

• 保护 | 文旅融合背景下盐池神庙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盐池神庙,简称池神庙,位于山西运城城区之南、盐池之北的卧云冈上。池神庙历史悠久,创建于唐大历十三年(778),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唐大历十二年(777)盐池秋霖之后“池生瑞盐”,唐代宗赐盐池为宝应灵庆池、封池神为灵庆公,第二年建庙设像,“容卫毕备”。以后各代,出于财政税收因素的考虑,中央王朝也不断封神修庙。池神庙遗产的文化特色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