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宿白敦煌学术讲座——敦煌两千年

宿白敦煌学术讲座——敦煌两千年1962.9.11一、汉代边防和敦煌设郡:我们知道,大概在公元前150年左右,中亚的形势是:北边匈奴,西边大月氏,南边是汉朝。这三个力量比较起来匈奴更强大一些。匈奴势力强大,首先排斥了大月氏。大月氏的中心位置原在敦煌祁连间(就是今天我们这个地区),东到兰州北部,正好位于匈奴、汉朝之间偏西。匈奴排斥了大月氏之后,直接和汉朝对立。大月氏被排斥到新疆以后,匈奴还一直在排斥它

• 耿昇|法国汉学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人员、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条大动脉,曾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法国汉学界十分重视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成立法兰西远东学院,吸纳了一大批很有名望的学术英才,推出了一大批在国际上很有分量的丝路研究学术成果,造就了一大批丝路研究的汉学家,他们的成果始终居于欧美之首。一、法国学者研究丝绸之路的背景与机构“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人员、文化和

• 罗新: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波动

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波动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首先我们要说明,本文讨论的华夏文明,是指商周以来以汉字为主要书写手段的社会体。虽然社会体并不总是与政治体相重合,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体的盈缩变化主要是由政治体的兴衰变化决定的,甚至可以说,具有一定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社会体本身就是由不那么连续和不那么稳定的政治体创造出来的。因此,对文明体和社会体发展状况的描述,势必在很大程度上以政治体的发展

• 朱浒:历史真实与异域想象——汉代胡人图像札记

编者按汉代画像流传下来很多,主要是因为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载体可以长久保存,这些图像给后人了解汉代历史提供了直观而重要的资料。本文作者注意到这些汉画中有大量的胡人形象,既有征战场面,也有贸易往来,以及胡人的容貌、服饰、器物等等,其中不乏实际描绘,但也有很多想象、夸张的因素。考察、分析汉画中存在于真实与想象之间的胡人图像,别有意趣。历史真实与异域想象汉 代 胡 人 图 像 札 记文 | 朱 浒(《

• 《读书》首发 | 唐晓峰: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

编者按今天“一带一路”的语境下,对“丝绸之路”做文化地理和知识考古学的考察,显得尤为必要。在西方地理学史中,李希霍芬是一位兼具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全才,他曾在《中国》一书中,着重论述“丝绸之路”。虽被同时代的学者忽视、遮蔽,甚至自己也缺乏“自觉”,但其思路,对今天的思想世界和文化地理,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 文 | 唐晓峰(《读书》2018年3期新刊)李希霍芬(来

• 93岁敦煌石窟保护专家孙儒僩:一生危崖千窟游

 鹤发童颜,思维敏捷,笔耕不辍……93年的沧桑岁月,在孙儒僩身上似乎没有留下深重的痕迹。  时光倒回71年前。1947年夏,得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招人,刚从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毕业的孙儒僩怀着对莫高窟的憧憬远赴西北。  迢迢四千里路程,整整走了25天,一路树木寥寥,黄沙漫漫。经过一个叫“甜水井”的地方,他掬起一捧水尝了尝,又苦又涩。  那时的莫高窟几成废墟,积沙甚至高达四五米,封堵了窟门。  作为研究所第 ...

• 考古+博物馆:城市遗产传承的正脉

  城市是人类一切自然和社会关系的集大成者,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从五六千年前标志文明社会开端的第一波城市化浪潮以来,到现在为止城市发展的步伐从没有停下来。在此过程中,如果借助考古发掘与博物馆进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让历史的经验、教训、智慧都能融入城市可持续发展里面,未来的城市应该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因为,一般而言,城市考古和城市博物馆是市民们阅读城市历史非常理想的方式方法。  ...

• 谜一样的考古学家——读《问学之路——考古学人访谈录Ⅲ》

《问学之路》 王巍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考古学家在公众心目中自带神秘色彩,浑身上下,里里外外都是谜。“中国考古网”众多栏目中,“考古人物”的浏览量最大。由网站访谈修改增补结集出版的系列丛书《考古学人访谈录》也已经出版到了第三集,这应该与读者探秘解谜的热情密切相关吧。  这一集中的访谈嘉宾有与罗布泊沙漠中小河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装饰的羽毛都还十分鲜艳”的死者相对无言,在静寂中感受到“小河墓地如 ...

• 读城:考古、历史与地理

  2017年11月20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北大文研论坛”第五十五期“读城:考古、历史与地理”,在北大静园二院举行。座谈会由文研院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刘未主持,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孝聪、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钟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分别作报告;日本中央大学教授妹尾达彦,北大文研院 ...

• 罗新: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

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帝国是从匈奴开始的。从匈奴到蒙古,一千五百年间,无论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欧亚定居社会如中国、印度、波斯、地中海诸国、东欧和中欧诸国曾经如何强盛,但当他们面临草原游牧军队的铁骑时,都显得那样笨拙和孱弱。自古以来,站在定居文明立场上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也都绞尽脑汁想弄明白,为什么拥有高度文明和伟大传统的农业国家,竟如此经不起那些乍兴乍灭的草原政权的猝然一击?除了大肆渲染并极力夸张游牧军队

• 社会变革背景下的世界遗产发展 | 吕舟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摘要:世界遗产的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实践深刻地影响到世界各国对自身遗产的认知和保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经历了45年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交织在一起,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观念也在不断调整,今天已经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世界遗产的发展方向、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讨论,以及对新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的评审,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从专业的评估向社会认

• 人以群分 ——读《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哈密地区古代人群的变迁与交流模式研究》有感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在考古发掘中,人体骨骼的发现最为重要,其重要程度,远超过金、银、铜、铁、陶、石、骨、木等或贵重或平凡的随葬器物。人骨携带的信息量是纷繁的,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毫无疑问是体质人类学家。如果认为体质人类学家仅仅是判断一下骨骼的性别、年龄或者所谓的人种,那就大错特错了,骨骼主人生前的疾病、部分生活习惯、经常从事的劳作等信息都会保留在骨骼上,体质人类学家通过对骨骼的研究,可以给我们 ...

• 李健民:孤竹寻音——农耕与草原的交汇

  孤竹国是中国商周历史上北方地区燕山南麓的文明古国。商末,孤竹伯夷叔齐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的典故,广为后世称道,久传不衰。孤竹国也因此名闻天下。孤竹虽地处北陲,但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关孤竹国丰富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对于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因而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关注。    廓清孤竹国时空范围    商代是孤竹国初始和兴盛时期。“孤竹” ...

• 以佛为神——简评何志国《汉晋佛像综合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何志国教授《汉晋佛像综合研究》是同类研究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专著,其特色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者认为本书相对他以前出版的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专著”,这应该是志国教授的谦虚之词。其实此前他出版的《中国南方早期佛教艺术初论》《汉魏摇钱树初步研究》和《早期佛像研究》等专著,已经引起佛教考古与佛教史研究方面学者的关注,其中不少新观点、新方法,为业内人士所称道。不过志国教授的新作《 ...

• 贺云翱:应建立专门博物馆展示中国的世界遗产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日前在接受中国日报网专访时表示,我们应该建立专门的博物馆,以便更好地展示世界遗产的价值。  申遗规定对中国不公平  贺云翱目前正在主持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涉及到江苏“南京城墙”、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湖北“襄阳城墙 ...

• 贺云翱委员建议: 建立“丝路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

  “由于丝路沿线的各类相关遗产分布广、形态复杂、涉及省份和城市多,使人们对它们缺少真切的感受、系统的把握和可触摸的体验,难以给人完整的作为‘丝绸之路’而存在的形态特征和内涵彰显。”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建议建立“丝绸之路文化带”。  古老的丝绸之路是连接和造福中国与世界的经济 ...

• 张广达: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

  一  我于1949年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次年转系进入历史系。我非常幸运,遇到了很多好老师。这些老师学识渊博,在当时虽都已卓然成家,但仍然焚膏继晷,潜心向学,刻苦自励,精益求精,使我大开眼界。他们在授业解惑、教育学生上循循善诱,汲引有方,期待学生成为有用之材,盼望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这种心情体现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上,他们所具有的敬业献身精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宗教般的赤忱。今天回想起来无限感念这些老

• 让更多博物馆享受政策福利 促进博物馆多样化发展

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好时期,博物馆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从不同方面给出了建议。“博物馆免费开放10年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接受记者 ...

• 全国人大代表黄艳:建设殷墟遗址博物馆 打造华夏文明传承殿堂

 2018年10月,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将迎来科学考古发掘90周年。在全国人大代表黄艳看来,作为经甲骨文、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是世界认识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为此,她建议进一步认识和发掘殷墟的历史文化价值,建设体现华夏历史与文明为主题的殷墟遗址博物馆。  殷墟应成为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头堡  殷墟遗址是经甲骨文、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确证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确证了商王朝的存 ...

• 袁靖:长城的保护利用依然是难题

 “关于保护长城的提案,我今年已经是第二次提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作为连任委员,在新的一年里将继续关注长城保护的问题。图片来源:人民网  2017年,全国政协从审查立案的4156件提案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41个重点督办提案题目,袁靖委员《关于努力做好长城保护工作的提案》就是其中之一,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为此也组织了监督性调研。  从建议“努力做好长城保护工作”到“ ...

• 刘庆柱:“中和”基因生成中华国家认同

“历史文化基因”乃借用遗传学的学术用语“基因”而来。基因支配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如同生物世界的“基因”,人类、国家、族群、氏族、家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延续着自身文化的核心因素成为各自的“历史文化基因”,它具有长时段的生命力。“中华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国”、“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的,是属于“中国”、“中华民族”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就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基

• 荣新江|还原古代龟兹王国的生活百态

《光明日报》—光明阅读微信ID:gmreading 还原古代龟兹王国的生活百态 撰文|荣新江虽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的“龟兹”条目是我撰写的,但与敦煌、高昌、于阗相比,我对古代龟兹的历史不敢说做过真正的深入研究,原因就是自己对于当地出土的所谓“乙种吐火罗语”(龟兹语)文献没有下过功夫。△《中国大百科全书》因此,当我2008年在巴黎见到阔别多年的庆昭蓉并得知她学习了四年吐火罗语之后,我

• 葛剑雄:为什么中国古代不重视丝绸之路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国家战略。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如火如荼。“丝绸之路”的定义何时产生?这条交通路线什么时候形成?为何中国古代并未意识到这条路线的重要性? 12月10日,葛剑雄在上海图书馆增爱世界文化论坛上做了题为“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讲座,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解答。葛剑雄。澎湃新闻 资料图丝路历史早于张骞出使西域“今天我们讲丝绸 ...

• 马健:黄金制品所见中亚草原与中国早期文化交流

黄金制品所见中亚草原与中国早期文化交流马健摘要:先秦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诸多古部族在联系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的早期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前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比较北方草原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青铜器所反映出的文化联系。自青铜时代以降,中亚草原的部族首领或贵族就形成了以黄金装饰人身、兵器、马具以象征地位和权势的习俗。本文试以金器为线索,分别比较了中亚草原、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中原地区在铜石并用时

• 林岗:从古地图看中国的疆域及其观念

流传至今而能够反映古人在国家规模上认识自己所生活的地理空间的早期地图,是北宋人制作的。当然,北宋人绘制的地图也承继了唐代甚至更早时代对地理空间的认知、经验和疆域观念。年代越早,流传下来的古地图就越罕有,本论选取由北宋迄清代有代表性的古地图为讨论对象,配合历代正史中地理志和方域志的记载,讨论中国疆域及其观念的变迁以及由历史上中国的疆域问题伸延而来的相关问题。笔者以为,历代古地图最能够显示古人对自己疆

• 伊拉克古城倾盆大雨后出土75件历史文物

 据瑞士资讯2月25日援引法新社报道,伊拉克政府当日宣布,在首都巴格达南部的巴比伦省的波尔西帕(Borsippa)考古遗址内,竟因一场倾盆大雨而出土了75件古老文物。  巴比伦省的考古人员弗雷侯赛因(Hussein Fleih)表示,这批出土文物中的部分赤陶器、钱币和金属器物可追溯到帕提亚帝国(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时期。  报道称,在伊拉克,因降雨出土古文物并不罕见,当地仍有多个考古现场正在继续挖掘遗迹。弗雷说,“去年 ...

• 城市考古研究的探索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古今重叠型城市”,是历史城市的延续。这类城市的共性是沿用时间过长,历史古迹破坏严重,作为九朝古都的洛阳就是这类城市的代表之一。而建都时间早在公元前770年、建都时间长达500余年的东周王城,作为古都洛阳城市考古的一部分,从文献和考古整合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可谓是城市考古研究的一个有益探索。  碎片化资料分类分析以求达到体系化  城市考古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料的碎片化。笔 ...

• 天山西段璀璨的青铜文化

  打开门锁,推开铁门,把车子开进一片布满巨石的草场……对于每天在此进行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尔塔拉项目组领队丛德新来说,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而此刻,记者内心激动难耐,只因为即将跨进的是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从记者得知它的名字到走近它,中间跨越了5年时光。也是在这5年,这处偏居西天山地区的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经过持续考古发掘工作,终于绽放出了越来越璀璨的光彩。  天山西段 博河之畔   ...

• 从遗址与墓葬中探寻古代国家制度

  在历史舞台上来去匆匆的三国,留下了太多演绎和传说,如何识其真面目?它对后世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历史学者习惯从文献中寻找答案,而考古学者更善于从历史遗存中发现蛛丝马迹,通过对物质遗存的发掘、分析和研究,揭示背后的历史原貌。  都城遗址和贵族墓葬有重大发现  今年4月初,“河南洛阳西朱村曹魏墓”、“安徽当涂‘天子坟’孙吴墓”,两座代表三国时期曹魏和孙吴的高等级墓葬同时入围“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 ...

• 城市史视角的蜀汉都城

  “既丽且崇,实号成都。辟二九之通门,画方轨之广涂。营新宫于爽垲,拟承明而起庐。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这是左思在《蜀都赋》中对成都的描写。作为晋代文豪,左思精心撰写《三都赋》(《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魏蜀吴三国都城的认识和描写,词藻华美,一时洛阳纸贵,传诵至今。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63年,魏灭蜀。成都作为蜀汉都城的时间 ...

• 洛阳地区曹魏贵族墓葬:从汉制向晋制过渡

  汉末至魏晋丧葬习俗从崇尚厚葬向倡导薄葬的转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课题。自上而下推行薄葬制度,正是从曹魏开始。近年来,一批中原地区曹魏时期贵族墓葬的考古发现,为学界了解曹魏时期墓葬打开了一扇窗口。通过对这批同类型曹魏时期墓葬的建筑、结构、随葬品等表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学界对其反映出的丧葬观念、习俗、制度有了更为系统的把握。  形制与随葬品趋于简化  事实上,相对于其他断代时期的墓葬,曹魏时期墓葬在 ...

• 五代南汉国历史的“考古拼图”

  南汉国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南方的一个封建地方割据政权。南汉国疆域东至今广东福建之交,北抵湖南郴州,西控广西大部,南逾海南岛,周边与闽、南唐、楚国和少数民族政权大理等地方政权相邻。自刘岩以降,南汉历三世四主,凡五十五年。宋开宝四年(971)被北宋所灭。有关南汉的记载,见于北宋薛居正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清代学者梁廷楠的《南汉书》中,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五代南汉国 ...

• 张小贵:敦煌文书《儿郎伟》与祆教关系辨析

敦煌文书《儿郎伟》与祆教关系辨析张小贵敦煌写本中存有一批题为“儿郎伟”的俗文学作品,其中P.2569(亦见P.3552)号文书的第二首驱傩文,出现“部领安城大祆”六字,学者们多将其与祆教联系,更有进而将“儿郎伟”目为祆教术语者,认为敦煌文书的“儿郎伟”作品即为祆教驱魔之法。汉籍有关祆教祭祀仪式的记载,本属稀见,诸如“聚火咒诅”及祆主用幻术下祆神之类,只言片语,语焉不详。若果能证实“儿郎伟”确

• 滕磊:关于在华祆祠的几点认识

关于在华祆祠的几点认识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滕 磊 九世纪阿拉伯旅行家马苏第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他说:“祆教徒们还崇拜位于伊拉克、法尔斯、克尔曼、锡斯坦、呼罗珊、泰伯里斯坦、米迪亚、阿塞拜疆、阿兰人地区、印度、信德和中国的许多圣火。”1文中提及的“圣火”正是指琐罗亚斯德教的拜火庙,在中国又称为祆祠、胡天、火祆庙、祆神庙等。 中国的古代文献对祆祠多有描述,通过这些记载可知,在华祆祠

• 陈凌:马镫起源及其在中古时期的传播新论(下)

(接上文)三 匈牙利的中世纪马镫匈牙利业已记录的属于阿哇尔时期的墓葬有上千座,但破坏得相当严重。多数墓葬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做了发掘,但只有少量做了完整的发掘和研究。匈牙利国家博物馆(Hungarian National Museum)原计划以“匈牙利阿哇尔时期墓葬”(Cemeteries of the Avar Period in Hungary)为题,出版共计五卷的系列研究报告,以介绍

• 陈凌:马镫起源及其在中古时期的传播新论(上)

马镫起源及其在中古时期的传播新论陈 凌一 引论在南俄草原、蒙古高原等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马镫,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俄罗斯(前苏联)、匈牙利的一些学者在马镫的形态发展、年代判别、属族认定上做了不少工作,尽管未臻完善,但有蓝缕之功,诚属可贵。另一方面,由于关注马镫与社会变迁(特别是欧洲社会)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欧美、中国学者也以不同方式参加讨论。韩国、日本学者因为关注东亚地区马具的交流和

• 金申:佛教初传期的佛像

    金申简历:  1949年北京人,1968年内蒙古上山下乡,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佛教美术五年。一直从事佛教美术考古及文物鉴定,为中外大专院校和文博单位授课,挑李天下。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点评专家。文物著述三十余种,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善画达摩类佛画,对草原人马有深入体会,画风刚健,独树一帜,美术圈及艺术市

• 辛德勇漫谈《燕然山铭》︱苍茫沙腥古战场:兵未穷时武不止

辛德勇来源:澎湃新闻窦太后虽然在安排窦宪出征北匈奴并如愿取得大胜这件事上酣畅地展现了自己统治国家的威风,但统治者所向往的威风,总是没有止境的。他们总是以为,威风越强盛,越能慑服民众,也能慑服对其不服、甚至觊觎权柄的同侪。永元元年这次北征,把北匈奴打散了,但还没有彻底灭亡。穷兵黩武,一旦尝到甜头,便会愈加疯狂,直到兵力穷尽,才会罢手。永元元年的私渠比鞮海战役,使北匈奴遭受重大挫败,汉军又乘胜扫荡了鄂 ...

• 宫崎市定:波斯文化的东渐

宫崎市定 著 谢辰 译古代波斯文化的发展西亚古代史的发展历程,在伊朗民族崛起并建立了古代波斯王朝之际达到了顶点。此后,经帕提亚王朝直至萨珊王朝被阿拉伯民族消灭,西亚各国大体上都处于波斯民族的统治之下,他们发展并继承了波斯文化。在此期间,尽管希腊人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使希腊文明一度传入此地,波斯文化的传统似乎也因此中断了,但是如果我们加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希腊文化的冲击非但没有破坏波斯文化的传统,反而促 ...

• 王小甫:隋唐时期的吐蕃,从和亲到征伐再到会盟

吐蕃即今天藏人的先民,本为西羌的一支。“蕃”是藏语,为吐蕃人自称。吐蕃人原居雅隆河流域(今西藏山南地区),后来扩展到拉萨河流域。吐蕃有城居,能制造金、银、铜器等,主要从事高原畜牧,养牦牛、猪、犬、羊、马等,也从事高原农业,种植青稞、豌豆、小麦、荞麦等。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手工业。吐蕃有截发、黛面、黑衣居丧的习俗,喜用赭红色涂面;信奉苯教(萨满教一类的原始宗教)。隋唐时期的吐蕃隋朝时,吐蕃进入 ...

• 施展:丧失理解草原的能力,是中原王朝灭亡的前兆

施展来源:澎湃新闻以财政手段解决军事问题在平民社会时代,草原与中原的关系,仍然是东亚大陆帝国的秩序基础。这在五代的时候便有展现。五代中只有后梁,作为黄巢余脉,是出自中原系统,其余后唐、后晋、后汉皆是来自中原、草原过渡地带之晋北代地的沙陀系统,中间还插上短暂的契丹统治时期,最后一个朝代后周的开创者郭威是河北出身的汉族,但也是沙陀军阀的部下,中原的秩序创生点还是来自过渡地带。赵匡胤是郭威的部下,勉强也 ...

• 辛德勇漫谈《燕然山铭》︱苍茫沙腥古战场:单于的离场

辛德勇来源:澎湃新闻地理,是历史的舞台,是上演历史剧目的场地。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终归没有不散场的演出。谈到窦宪北征的战果,不能不再简单交待两句匈奴人最后的结局,看看他们是怎样离开中国北方这个大剧场的。在中国的汉文史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匈奴人习惯称呼他们的最高领导人为“单于”,但这“单于”是表示“广大之貌”的意思,实际上只是一个形容词。这些游牧民膜拜“英明领袖”的正式称谓,其实是叫“撑犁孤涂单于 ...

• 米华健丨“丝绸之路研究”与清帝国边疆

“丝绸之路研究”与清帝国边疆米华健 文 张莉 校译  关于丝绸之路的两种流行概念  在中国近年来对于“一带一路”规划的宣传中,常常提到两条关于历史上“丝绸之路”的普遍看法。首先,丝绸之路是一条商业之路,它的兴盛依赖于穿梭来往在欧亚大陆的商人。其次,丝绸之路在近代早期已经衰败了。也正因如此,当代中国将“一带一路”定义为“重新恢复”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  在我们的想象中,“丝绸之路”主要是一种商业联系

• 陈星桥:佛教在印度是如何消亡的?

佛教教义及其文化博大精深,覆盖地域广,在三大世界性宗教中历史最为悠久,对过去和当今的世界文明影响巨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曾风靡印度一千多年的宗教,却于公元十三世纪在其诞生的故国印度彻底消亡了。这不仅对于佛教徒来说难于理解和接受,在宗教发展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佛教在印度过早地消亡,有其内因和外缘,教界、学界比较共识的主要内因是印度佛教的日益学术化和印度教化,主要外缘是印度教的崛起,蚕食、消融、取代了佛

• 吕舟:城市是我们自己的样貌

  本文是春节专题《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第一篇。观点城市是我们自己的样貌。保护城市历史、建设美好城市本质上是构建一个理想社会。吕舟,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 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场所,其形态的改变是人类生活变迁的必然结果。城市形态的改变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塑造。建筑被认为是人审美趣味、生活要求

• 王小甫|中国与阿拉伯古代关系史的若干问题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分别处于亚州大陆的东、西两边,地理位置相距遥远,但是,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却早从公元前就开始了。中国与阿拉伯固有种族、文明截然不同,却在两千多年的关系中长期保持和平友好往来,除了751年在中亚怛逻斯偶然发生过一次遭遇战外,从未产生过直接冲突,其间原因值得深究。世纪之交以来,由于全球范围一系列重大政治变化,各国各地区间相互联系相互

• 沙武田|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摘 要】封闭藏经洞的外层壁画 , 即莫高窟第16 窟千佛变所反映的是末法思想。辽代有1052 年 “末法住世” 思潮,敦煌曹氏与辽有交往,发展到曹宗寿 、曹贤顺初期二地更是关系密切,因此辽代的末法思潮便传到敦煌,与敦煌原有的末法思想相结合,在敦煌的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于是敦煌佛教教团便采取了以 绘画表示 “ 末法度人” 的千佛变 、藏经洞“ 存经以备法灭”

• 葛兆光:蒙元时代首绘亚非欧地图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为明建文帝四年(1402)朝鲜人画于丝织物上的地图,长一百五十厘米、宽一百六十三厘米,原藏日本京都西本愿寺,后归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1910年,京都大学教授小川琢治摹写和解说过它,一百年前摹写的地图,至今保存在京都大学。由于葡萄牙人迪亚士1488年才绕过好望角,达伽马更晚,在1497年才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所以一般认为,在1508年版托勒密《地理学》之前,欧洲人并没有整体的

• 杨浪:地图上的丝绸之路

  在“丝绸之路”这个话题被德国人李希霍芬提起100多年之后,一卷新发现的古地图重新点燃了中国人对“丝路”的热情。  一卷地图的传奇  2013年5月1日至4日,保利拍卖与旅游名城甘肃省嘉峪关市合作,在当地举办了“起点——明代丝绸之路地图嘉峪关大展”,专门展出了保利八周年春拍最重要的拍品:描绘了明代丝绸之路全貌的30米巨幅绢本青绿山水地图手卷《蒙古山水地图》。紧接着,国内各大媒体都报道了这卷古地图

• 林梅村:秘藏日本的中国古地图

  《丝路山水地图》原藏于明朝内府,20世纪30年代流出国外,被日本著名收藏机构藤井有邻馆收藏。由于图上题款被人裁去,原名不得而知。因原收藏者尚友堂在卷头包首题写了“蒙古山水地图”几个字,所以以此命名。图名所谓“蒙古”,是指16世纪尚称雄欧亚大陆、仍然统治着从今天的甘肃嘉峪关以西直至土耳其和北非的蒙古四大汗国的后续王朝,如蒙古和撒里畏兀儿诸部落(源于窝阔台汗国)、帖木儿帝国(源于察哈台汗国、伊利汗

• 宿白:中国石窟寺考古之发现&分布

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分布于中国各地的石窟寺遗迹,大都见录于明清地方志和游记中。1发现考古 20世纪初一些外国人即根据上述著录调查了一部分重要石窟,如日本人伊东忠太调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1902),法国人E.沙畹调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1907)。 不少外国人的调查,往往伴随着掠夺和破坏,德国人A.von勒科克在新疆拜城、库车、

• 柴剑虹|敦煌是移民城市最有文化的地方

点击“当代敦煌”蓝字关注我们哦,更多精彩!敦煌是移民城市最有文化的地方 文/ 柴剑虹在感叹敦煌艺术的盛大辉煌的同时,不少人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敦煌莫高窟有这么灿烂辉煌的古代壁画、彩塑?为什么在莫高窟能发现至今还是举世仅存的藏经洞?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敦煌莫高窟,留存于今最珍贵的文物是以石窟壁画与彩塑为代表的艺术品及藏经洞所出古代文献,它们是世界敦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敦煌学已走过百

• 郭旃|文化遗产统筹保护中的区别与路径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 郭旃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这个会议很大的题目叫“新时代语境下文化遗产融合新趋势”,因为过去我们做文化遗产都是讲物质文化遗产怎么保护,理念也好,实践也好。那么谈新语境下统筹的保护趋势,我只能从我接触的片段和我一些粗浅看法给大家做汇报。1总书记史无前例地在世界遗产申报的时候发来贺电,给厦门鼓浪屿,其中提到“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

• 葛剑雄:丝绸之路历史回眸

葛剑雄教授在尼山国学大讲堂。 张洪刚摄     “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管陆上经济带还是海上,都有“丝绸之路”这个概念。那么,今天讲的“一带一路”,跟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日前,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做客尼山国学大讲堂,作了题为《“一带一路”的机遇和挑战》的讲座。“丝绸之路”,由德国人1877年命名  有很多人不知道“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外国人取的。为什么两千多年来 ...

• 共同的遗产更需共同的守护

  1月26日,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正式启程,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良渚古城遗址由此迈出了申遗路上最关键的一步。  良渚遗址最早发现于1936年。2007年,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良渚古城的发现和确认,让世人深感“石破天惊”,这不仅标志着良渚文化进入了都邑考古的新阶段,更实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十年时光之于千年变幻,有如 ...

• 王炳华讲述:尼雅遗址发掘记——精绝国到底因何灭亡?

人称死亡之海的沙漠腹地,埋藏着一个神秘的王国,这里流传着一种形似驴唇的古文,这里拥有大量灿烂的织锦,千百年后,当人们再次叩开古老的国门,时间好似突然停止,人们仿佛刚刚离开家园,这是一个怎样的神秘国度?它又为何被遗弃?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深处,尼雅河下游有一片绿洲,《汉书·西域传》中曾这样记载,这里离长安有八千八百二十里,住着四百八十户人家,养着士兵五百人,这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这个遥远的精绝 ...

• 别出心裁放异彩 ——读《隋至清中国纪年铜镜图典》

 自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正式出现,到清代最终被玻璃镜取代而退出历史舞台,铜镜在中国延续使用了大约4000年,应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者。虽然,铜镜长期以实用器具的形式出现,但从“明镜高悬”“破镜重圆”“镜花水月”等成语典故可以看出,它显然早已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事实上成为了精神和观念的物化载体,在有形又有限的实体之中,承载蕴含了无形而无限的精神文化。  正因为铜镜存在的时间 ...

• 拓宽体裁 景象盈目——评《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

  2010年以来,我国文博考古学界相继出版了一些有关中国古代铜镜的著作,如《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千秋金鉴: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铜镜集成》《仪征馆藏铜镜》《汉广陵国铜镜》《清质· 昭明》《净月澄华:辽宁省博物馆藏古代铜镜》《常德出土铜镜》《楚风汉韵:长沙市博物馆藏镜》等。不少民间藏镜也陆续出版问世,如《古镜今照:中国铜镜研究会成员藏镜精粹》《莹质神工 光耀阳羡:宜兴收藏铜镜精品集》等。除了这些主 ...

• 重视城市中的“遗址文化”

 武汉市“两会”刚刚闭幕,代表、委员们有关城市发展的精彩建言尚余音缭绕,如盘活城市“文化家底”的话题,便为我所感兴趣,并注意到,大家所列举的“家底”中,不少属于“遗址文化”。  自然界中的沧海桑田,人类社会里的明灭兴衰,都时时在发生。现实成为历史也就在瞬间。遗址或遗迹,经历过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淘洗,富含历史文化人文信息,既有多学科研究价值,也是今人“发思古之幽情”,寄托襟怀、陶冶心性的好对象。   ...

• 《国家宝藏》走红,博物馆经济大有可为 

  【文化评析】  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正经到骨子里”的文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有旅游网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游学计划的家长,已开始把目光转投“寻宝之旅”。  《国家宝藏》一经播出便获得了口碑与收视率的双丰收,这是继去年纪录 ...

• 《国家宝藏》热播 文化遗产要讲好新故事

  传统文化和传统品牌曾经拥有辉煌的历史,但过去的发展方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传统文化、传统品牌想要立足,唯有创新一途可取。  近日,央视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获得无数好评,就连一向挑剔的豆瓣网友也给出了高达9.0的评分。为什么并不罕见的文博综艺节目,能获得如此高的热度?原因只有一个,《国家宝藏》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不同于以往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邀请了王 ...

• 从唐墓出土侍女俑看唐代审美观

  这两尊三彩女侍俑出土于陕西关中西部凤翔原上的一座唐代墓葬中。两尊造型基本相同,均高17.5厘米,都是高髻垂于额顶,面带微笑,细目小口,袒胸,上穿襦衫,下着长裙曳地,胸部襦衫束于裙内,双手合袖于腹前,体修长。脸与露胸施粉彩。两俑的区别在于,一件的发髻呈蝴蝶状,襦衫施蓝、绿、黄三色彩釉(图1);而另一件的发髻挽一大结,襦衫施绿、红、黄三色彩釉(图2)。  古代把侍奉君王后妃和侍候达官贵人的女子称为侍女, ...

• 甲骨文传承的中华基因

  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地下出土的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甲骨文内容丰富,涉及3000年前殷商时期的政治制度、王室结构、社会生活、经济生产等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史研究价值。从1899年发现至今,经海内外学者们近120年来前赴后继的探索,甲骨文中反映的殷商文化奥秘逐渐揭开,甲骨学已然成为一门举世瞩目的学科。  甲骨研究成就卓越  甲骨文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四大新发现”之一。2013年,甲骨 ...

• 注入发展基因 让古村落生机勃发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上,有一组数字让人看完触目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古村落的迅速消亡不仅让那些各具地方特色的历史人文逐步消失,同时也让这些年频频见诸报端的“乡愁”二字慢慢飘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保护古村落显然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中国经济网)  能称为古村落,大都历史悠久,古典古香,再或是因名人典故而闻名。毫无疑问,古村落 ...

• 《先秦城邑考古》前言

 这部书,本来是我第一本专著《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以下简称《先秦》)的修订版,但现在成了它的“升级版”,甚至可以说已是另一部新著。这背后的心路历程和编撰过程是我首先想交代的。  20年前的1996年,我在恩师徐苹芳先生的指导下撰就了博士学位论文《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当时年轻学者学术著作的出版,颇为不易。为了申请出版资助,我曾先后三次请俞伟超、严文明先生写推荐意见,都得到慨允。最后在恩师徐苹芳先生和时 ...

• 《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自序

  这本小册的形成,完全有赖于朋友的多方督促。除去学术会议,我曾有过为数不多的几次国外旅行。当然,如罗新兄所言,这些旅行都是以学术的名义。在横跨欧亚大陆的伊斯坦布尔大桥旁,吃过对我来说至今难忘但并不大的一条鱼,至于价格现在说出来还有点吓人;伊朗名城设拉子地毯店幽暗的灯光下,翻淘着华丽无比的波斯地毯,回程中我们遭遇几位尽职警察的问候和护送;在游人如织的纽约第十二大道旁斯特兰德(Strand)旧书店里,我们 ...

• 专访 | 狄宇宙:丝绸之路的开端不是张骞,战国就出现了

专访 | 狄宇宙:丝绸之路的开端不是张骞,战国就出现了  罗新、郑诗亮  2015-04-12 11:01 来源:狄宇宙(Nicola Di Cosmo)教授曾担任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中国史专业高级讲师、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Clare Hall)研究员,之后,又在哈佛大学任教六年(1993-1999)。现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上海纽约大学客座教授的他,长期致力于东亚古代史,尤其是中国与中亚从古至今关

• 李伯谦达勒特古城搞清文物间的相互关系

李伯谦(北京大学教授)  【达勒特古城 专家学者如是说】  从现场的情况看,内城可能要早于外城。也就是说,可能是先有了内城,才有了外城,这需要我们从考古上证实。现在说这座古城建于西辽时代,证据在哪里?从出土的一些文物中似乎有西辽的,但需要科学的证据。另外,这座古城何时被弃?外城何时修建?使用时是否是同时在使用?不少问题现在都无法说清。所以不要急于下定论,要一步步地寻找答案。  现在我们在外城看到了 ...

• 陈星灿达勒特古城发掘工作要做长期规划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达勒特古城 专家学者如是说】  现存的蒙元时期的古城很少,发掘更少,目前能找到这样一个保存相当完好的古城,机会很难得,需要我们认真地对待,要做一个长期的发掘规划。因为一座古城的发掘是不可能几年就做完的,有时可能是一个考古工作者一辈子才可能做完的一项工作。所以要做好长期发掘的准备,规划就必须要先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一步步地探明真相,揭示这座古城的历史真面 ...

• 水涛达勒特古城发掘与保护同时进行

水涛(南京大学教授)  【达勒特古城 专家学者如是说】  大家都看到了那个火道。说实在的,我看到时也很奇怪。记得我在国外的一个考古现场也见过一个类似的遗迹,最终被认定是洗浴设施,而且一定是高规格的洗浴设施。这就好理解了为什么火道那么密集,房间那么狭小了。当然,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工作,发掘更大的面积再看一看,才能做出最终判断。  我提一个建议,在做古城发掘的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古城的保护问题。因为我们 ...

• 陈凌达勒特古城搞清古城结构意义很大

陈凌(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  【达勒特古城 专家学者如是说】  对一座古城的发掘,一定先要搞清它的结构,要找出它当时繁荣发展的脉络来。  从多年来我们做古城遗址发掘的经验看,这个遗址必须要搞清它的年代,也就是这座城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一些相互叠加的关系。特别是我对那个火道很感兴趣。真是很难得的一件遗迹,国内几乎没有见过。达勒特古城一定在丝绸之路北道的发展中起过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蒙元 ...

• 吕国恩达勒特古城要把它当作一个麻雀来解剖

吕国恩(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达勒特古城 专家学者如是说】  达勒特古城自发现就不断出土一些重量级的文物。此次发掘我们看到了陶器耳朵都是仿皮制的,这很特别,是在其他地方从没有见过的形制。另外还有许多发现的东西,我们都说不清。但这不要紧,只要我们一点点地扩大发掘面积,一点点地做工作,就一定可以搞清它的真实面貌。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过去没有做过古城遗址的发掘工作,达勒特古城发掘是一次重要的 ...

• 王炳华:达勒特古城 或许能揭开西辽的面纱

王炳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达勒特古城 专家学者如是说】  西辽存在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影响很大。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当时契丹王朝曾经在新疆这片区域修建了8个城池,从准噶尔盆地到中亚地区都有,可惜我们一直没有找到。  从现有的资料看,达勒特古城属于辽元时期可能更准确一些。因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出土陶器中,辽时期的痕迹更明显一些,风格也更接近。再从周边环境看,这里是通向中亚地区的大通道,周围水 ...

• 于阗专栏(四)|霍巍:从于阗到益州:唐宋时期毗沙门天王图像的流变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摘要] 毗沙门天王作为北方守护神进入到中土之后 ,在于阗完成了其宗教崇拜体系,开始独立于印度的四天王之外成为偶像崇拜对象,这不仅体现在文献记载上对其来源的神圣化,更体现在单体的毗沙门天王图像的出现。于阗形成的毗沙门天王可称为“西域风格”的代表作,体现在其形态上独具风格的甲衣装饰和足下所踏之神怪。敦煌壁画中的毗沙门天王一方面继承了于阗西域风格,另一方面

• 于阗专栏(三)|郭声波、买买提祖农·阿布都克力木:毗沙都督府羁縻州之我见——兼评《唐代于阗的羁縻州与地理区划研究》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内容提要: 毗沙都督府下设若干羁縻州,由于两《唐书·地理志》不载州名,历史面貌较为模糊。本文考证羁縻于阗都督府贞观二十二年初领于阗、蒲山、六城、渠勒、戎卢、精绝六羁縻州,前上元二年,改于阗州为毗沙州,于阗都督府为毗沙州都督府,析置羁縻西河、勃野、河中、□□、东河五羁縻州,初步复原了毗沙都督府十一州的具体地望,并对朱丽双新近发表的《唐代于阗的羁縻州与地理区划研

• 霍巍、王煜:作为历史学的考古学

霍巍 王煜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取预此潮流,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议,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2015年5月16—18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召开了“文物、文献与文化——历史考古青年 ...

• 黄达远:“长城—天山走廊”上的国家记忆

黄达远一、“长城—天山”内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空间“1950年的秋天,我和一些青年同志到新疆南部的维吾尔族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一天我在疏勒县的一个茶馆里吃茶,碰到了几个维吾尔族青年正在用维吾尔语讲《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好奇心使我同他们攀谈了起来,得知他们祖上的男方都是在疏勒城外八个屯子屯田的汉族士兵,祖上的女方都是当地维吾尔族妇女。他们约我到他们的家里做客,我在他们的家里看到,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南疆的 ...

• 辛德勇漫谈《燕然山铭》︱苍茫沙腥古战场:窦宪北征的路线

辛德勇2018-01-06 10:26来源:澎湃新闻我们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作为地域空间的基础,依据《后汉书》等原始文献的记载,再结合《燕然山铭》刻石所在的位置和铭文的叙述,来重新比定窦宪此番率军北出所经行的主要地点和路线。师出阴阳山关于这次战役地理进程的记载,主要见于《后汉书》卷二三《窦宪传》,但也实在过于简略: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何将万余骑,出满夷 ...

• 系所学人丨马长寿

Sept1947发展边民的自己的生活之道,强于灌输一种外来的方式。——马长寿1955年马长寿从上海复旦大学来到西北大学,1956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建立了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室,为西北大学西北民族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积极奔波建立了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对考古专业的发展起了奠基性作用。马长寿(1907—1971),字松龄,又作松舲,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山西省昔阳县人。1

• 王炳华:考古行脚五十年(上)

编者按:原载《探索西域文明——王炳华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中西书局,2017年12月。考古行脚五十年(上)王炳华——据工作日记。但部分时段日记缺失,所以这一“行脚”难说完整。1960年1955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0年秋毕业分配,至新疆哲学社会科学学组考古研究所。所,成立于1958年大跃进中,但迄无专业人员,没有工作场所。附属在新疆文化厅下属的新疆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博物馆筹委会,此时同样没有工作处 ...

• 王炳华:考古行脚五十年(下)

编者按:原载《探索西域文明——王炳华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中西书局,2017年12月。考古行脚五十年(下) 王炳华 1996年1.9细议1996年,尼雅遗址进一步工作计划。 1.10冯其庸先生电话:《中国文化画报》望报尼雅考古新收获,张其影响。 1.15虑及世界对新疆出土干尸的关心,对新疆干尸体现的种族不同、民族众多、精神文化不同、物质生活各异的情形,亟须建“人类学博物馆”。以为人们更具体、细

• 张忠培谈边疆考古

原文为: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代序)原文载《边疆考古研究》 2002年第6期转载时有删节作者:张忠培(1934年—2017年7月5日),男,汉族,1934年生,祖籍湖南长沙,著名考古学家,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建者。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留校任教。  1957—1961年初攻读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副博士研究生。  1961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吉林

• 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共建数字丝绸之路

日前,腾讯与敦煌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携手启动“数字丝路”计划,致力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交流。腾讯集团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发表主题演讲,任宇昕表示,腾讯希望和敦煌一起,成为“数字丝路”上的“文化连接器”、“文化翻译官”及“文化新使者”,通过科技赋能文化,让传统文化融入青年,并推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互通。以下为演讲全文:任宇昕:尊敬的王院长、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来宾,大家

• 学者对莫高窟第465窟藏文题记作新的释读

莫高窟第465窟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早期藏传佛教洞窟,建造时间有西夏、元代等不同说法。甬道南壁西侧有一则用无头体古藏文书写的题记,字迹清楚,内容完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这条题记可以转写为:“bod lo nyi shu Inga dur khrod cha tshang bzhens”,学者对这条题记的时代、含义争论比较多,有学者翻译成汉文是“蕃二十五年全窟建成”,由于可黎可足在位27年,因此有学者推定此25年即可黎可足在位的彝泰二十五年(839)。但藏族 ...

• SERINDIA | 吐火罗人迁徙和吐火罗文书

  大月氏人迁徙:  黑海—阿尔泰山—阿富汗最近北京故宫展出的“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吸引了许多热爱丝路的观众。大月氏人从张骞时代就为中国人所熟知,但是由于近百年来的文化隔绝和阿富汗的战火,中国人又似乎对大月氏文化彻底陌生。神秘的大月氏民族,在匈奴单于以月氏王人头为饮器之后,举族含泪西迁至阿富汗境内的吐火罗斯坦,并在那里建立了贵霜王朝,灿烂的犍陀罗佛像和月氏王黄金宝藏就在那里诞

• 单霁翔: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单霁翔: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文化自信大家谈⑦)  采访人:“侠客岛”  整 理:郑 娜  嘉 宾: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  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和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近几年 ...

• 棺板装饰传统中的中亚西域风格

  近年来,在我国西北及北方地区连续出土了一系列入华粟特人的墓葬,它们分别是:宁夏固原南郊隋唐墓、甘肃天水石马坪墓、山西太原隋虞弘墓、西安坑底寨北周安伽墓、井上村北周史君墓等。这批粟特人的墓葬当中,大多保存有较为完好的石棺椁、石屏风、石床等石质葬具,在部分石板上雕刻有内容丰富的画像,引起学术界强烈的关注。无独有偶,在近年来青藏高原吐蕃考古发现的一批墓葬资料中,也发现了一批彩绘在木棺板或木质随葬器物 ...

• 国际考古大咖肯定其在世界文明研究中的重大价值

  良渚古城从何而来?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因何而建、如何营建?良渚古城的保护和学术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今年正值良渚古城发现十周年,12月13日,良渚古城考古发现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10年来良渚古城考古的研究和保护情况也得到梳理。  当天,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在良渚召开,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近3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激烈的观点碰撞和闪烁的思想火花中,蒙在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的神秘面纱被一一揭开 ...

• 完整保留历史信息 推动遗产融入生活

 日前,以“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的文化遗产主题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该论坛是清华文创论坛的分论坛,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来自文化遗产领域的国内外专家齐聚一堂,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什么是真正的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现如今,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保护在世界范围内 ...

• 单霁翔:文物让人动容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2017年9月1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观众前来参观《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  日前,由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9家博物馆(院)联手制作的《国家宝藏》节目,获得广泛好评。每期节目展示一家博物馆的3件重磅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传奇”“今生故事”,崭新的尝试,彰显出连接古今、观照当下的人文情怀与文化自信。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博物馆和文物是严肃、沉重的,综艺节目是娱乐、有趣的。二者如何 ...

• 丹心妙手,为国之瑰宝续辉煌 ——记敦煌研究院石窟壁画修复专家李云鹤

1956年,李云鹤随着“到西北去”的时代浪潮踏进了敦煌研究所。自此,他便走上了倾注毕生心血的石窟壁画修复之路,这一干就是整整61年。当时,莫高窟里的壁画、彩塑损毁严重,抢救、保护迫在眉睫。李云鹤借鉴国外文物保护专家“打针修复法”这一非常适合莫高窟壁画病害修复的技法,并改进修复工具,悉心琢磨黏合剂配方,最终得以成功。他还跟老一辈敦煌学家爬洞窟学习线描、构图、绘画,逐窟了解绘画情况。此时恰逢北京历史博物馆的 ...

• 王巍:每一件文物都有故事 博物馆是普及考古知识的重要阵地

  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社科项目的主持人;  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三次获得田野考古奖的中国考古学家;  他主持的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发掘,首次发现了商代早期的前后三进院落的宫殿建筑,并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文化分界提供了界标;  他主持的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基址发掘,首次发现一组东西对称的西周大型建筑,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他主持的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 ...

• 聂静洁:草原丝绸之路是科学概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聂静洁 “草原丝绸之路”(以下简称“草原丝路”)这一概念自出现以来,使用者众多,但对于其含义和具体路线的认识却长期处于模糊状态,导致有学者质疑其命名的科学性。反对者的意见主要有三点:第一,“丝绸之路”得名于该商路上的大宗货物丝绸,而历史上所谓“草原丝路”主要以茶马贸易为大宗,名不副实;第二,在特定时空框架下,由于丝绸之路沙漠—绿洲路段与草原路段存在交集进而 ...

• 霍巍:西域风格与唐风染化——中古时期吐蕃与粟特人的棺板装饰传统试析

西域风格与唐风染化——中古时期吐蕃与粟特人的棺板装饰传统试析霍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古时期的吐蕃与粟特均为丝绸之路上十分活跃的民族,近年来在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吐蕃与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从中出土的棺椁葬具上遗留有丰富多彩的装饰图像。通过对这些考古学图像的比较研究,既可以看到两者所保存的某些西域共同文化传统,也可以 ...

• 世界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三个文化带” 意义、价值界定及其管理工作的思考

撰稿人丨刘保山北京未名文博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规划部总监一、背景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古都北京的历史文脉,进一步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相结合的古都风貌全面保护格局,北京市在《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的发展格局中提出了“三个文化带”即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策略,提到“发挥京津冀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地缘优势,统筹推动长

• 张建林龚国强: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告急,已是最后机会

  ■ 唐长安城是中古时代东方规模最大的城市,其遗址的发掘考古价值极为重要  ■ 随着西安市的数次扩建,唐长安城遗址正随着推土机的轰鸣而日渐消失  ■ “唐长安城遗址”范围内的一些大型建筑项目,没有经过报批市省国家文物局就立项和设计建设,如大雁塔广场、西市商贸城等  ■ 已建成和在建的西安地铁车站、城中村改造、商住楼等项目,多数没有进行考古发掘  ■ 面对千年骄傲隋唐长安城遗址,我们不该放慢些建设

• 祁嘉华:城市古遗址面临的保护难题

  古遗址是城市文化的基因库,如何规划发展城市,需从中汲取智慧作者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  城市中的古遗址多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形成了都市中有遗址、现代中有古代的特殊环境,也给城市规划建设带来了难题。    首先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难以处理。   古遗址是历史的遗存,城市是现代生活的产物,现代文明与古代遗存形成反差的同时,也对古代遗存形成了巨大挑战。 在

• 张萍:丝路历史地理信息网络平台的总体设计与理念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 2017年6月10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网络发布及相关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宣布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成立。此外另一重要内容便是“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网络发布式”。会上张萍教授介绍了网络平台的总体设计与理念,西安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学宝先生介绍了平台的总体操作与技术实现。为了大家能够更

• 维舟丨天下体系的弹性:古代中国的民族与边疆

天下体系的弹性:古代中国的民族与边疆 维舟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历史上也常被称为“汉人”,这一点人所共知。不仅如此,在传统的白话口语中,还有诸如“汉子”、“老汉”、“好汉”、“一条大汉”、“恶汉”、“痴汉”这样的说法,以“汉”指代成年男性。“汉”在中国,经历了从天河(天汉)变为江河(襄汉),又从江河变为地理区域(汉中),再因刘邦受封汉王后建立汉朝而变为国号,但最终再由朝代名变为族称与普通男性代称,则

• 麻国庆|游牧的知识体系与可持续发展

我对于游牧社会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兴趣源于大学本科。在学考古学的过程中,当时西北大学为我们开设了很多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课程。硕士论文又回到内蒙古主要研究土默特蒙古族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过程。来北京大学读博士期间,最先的研究就是“草原生态与人文因素”。尽管后来由于出国,博士论文换了题目,但对于游牧社会的研究兴趣一直没减。我指导的博士和硕士论文,有相当一部分是围绕着游牧和生态等,展开田野调查和研究的。区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